回覆列表
-
1 # 無名的記憶
-
2 # 歷史小視界
南北朝末期,北方的隋朝選在大年三十進攻南方的陳朝,陳後主發現大勢已去後,帶上張麗華和別的嬪妃躲入宮中枯井,在地面上揚言要填井的時候,高喊饒命,暴露目標,亡國之時還不忘享樂,不知道算不算一件趣事?
南北朝末期,北方的隋朝選在大年三十進攻南方的陳朝,陳後主發現大勢已去後,帶上張麗華和別的嬪妃躲入宮中枯井,在地面上揚言要填井的時候,高喊饒命,暴露目標,亡國之時還不忘享樂,不知道算不算一件趣事?
“年”由來已久,上古的中原地區和藏族都是過年,後來變成了過歲。年在漢民族傳說中是消滅兇猛怪獸夕的神仙。夕在臘月三十出來傷害人,神仙與人們齊心協力,透過放鞭炮趕走了‘夕’。人們為了紀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猛獸夕,為了紀念‘年’把初一稱為過年。
“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揹負成熟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年本義為豐收時節,與怪獸毫不相干。年獸又稱年這一說,毫無根據和道理。“過年”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習俗,從最初誕生的本意就是慶祝、喜悅。
過年,已經成為華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辭舊迎新,預示來年更上一層樓,看看延續到今天的習俗有哪些?
祭祖
祭祖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從古到今差異不大,有的在家中或祠堂將祖先牌位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由家長主祭,燒香,叩拜。有的到墳地燒香,上供,叩拜。
祭神
祭祖的同時,還要祭神。古人信奉神仙之說,再貧窮的家庭也會盡其所有拿出供品祭神。從小年開始一直到元宵節,即灶神,貼門神,祭財神等等。
放鞭炮
放鞭炮,也叫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記載“至於爆仗,內藏藥錢,一連百餘不絕”,是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有詩“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說的就是雙響爆竹二踢腳。
吃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中國南陽人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是深受華人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民謠:“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要賬
要賬,舊時商業生意往來,有正月不要帳的傳統,所以年底必須結清欠賬。欠債的人過年之難,猶如過關,故而又稱年關。欠賬的人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都會出去躲債,初一才敢回來。現在很多的個體生意,他們也會趁過年的時候要賬。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名字,用來辟邪。
貼春聯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又稱春帖、門對、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過春節的標誌。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王安石的《元日》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