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客78475840
-
2 # 周大眾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長亭,是古代設在驛道(大路)沿途,用於旅行者歇腳,一般十里設一亭,所以叫十里長亭。
一般古人有親人、朋友遠行,送行的人都選擇送到長亭,然後告別。
感情好的人,送了一亭又一亭,心裡話說不夠,怕以後再沒有相見的機會……
梁山伯與祝英臺,兩個人就是,你送我,我送你,就在十里長亭間來回送……
祝英臺百般暗示,梁山伯這隻“呆頭鵝”就是不明白,結果錯過了表白的機會,遺憾終身……
現代人沒有這種機會,送到火車站,飛機場,揮揮手,再想說些什麼,喇叭裡就會喊“請送客朋友儘快下車,列車馬上就要啟動了”……
有了效率,沒有了情趣。
-
3 # 純鈞LHGR
並非是“喜歡在長亭送別”,而是因為,“亭”是古代城鎮外緣建築,離開亭,就等於離開了城市範圍。
當然這個範圍並不一定,十里、九里、八里……一直到二里,都可能有亭,這就要看城市自己喜歡把亭建在哪了。
亭在古代,並非完全是現代意義上那種供休閒遊樂的建築,而是“簡易建築”的代稱。《說文》裡說,“亭,人所安定也。”
早先的“亭”字,下方的其實是“丂”不是“丁”,“丂”是拄杖的象形,象徵旅行者,所以“亭”字的本義,即為可以讓旅人在入城或出城前打點收拾行裝,進行休息的簡易建築。
沒有一里亭。一里修亭,不是不值得費那個勁,而是一里還沒出城呢。
亭的定名,實際上有兩種標準。古代城市名“城郭”,一般來講,比較遠的,比如十里亭、九里亭、八里亭,都是以內城距亭的距離而計算的,而名字比較近的,都是以郭,也就是外城的距離計算的。
事實上,亭都是在外城邊上很近的地方,即使所謂“十里長亭”其實也還是在郭的旁邊,只是離內城遠些而已。所以,其實古人也並沒送出多遠。畢竟,亭修得離城市太遠,維護起來就太麻煩了。
正因如此,也就沒有“一里亭”。還沒出城修哪門子的亭?
在長亭送別,正因為亭相當於正處在一個城市的大門口的位置。送人送到門口,很正常。
此外,古代的亭與現代印象中的亭,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牆壁。實際上,古代很多亭都是有牆壁的建築,否則也太不方便休息了。
-
4 # 羽木先生手札
這要從“亭”這個建築開始說起。亭為什麼叫亭?因為它跟“停”諧音,古人遇亭則停。古人設定亭,一個功能是為了休息之用,其次為了躲避風雨,再者就是驛站,是建在路邊的小房子,也是給人歇腳或等人用的,類似現在的站點。其實亭只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當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在城外的話,建築並不多,送人總得知道在哪裡拜別吧,隨便一條路上當然也可以就此別過。不過送了那麼遠,走了那麼久,聊了那麼多話,既然有亭,那就坐一坐,喝杯水再走吧,囑咐一下對方要記住咱們是在這裡分別的。當然也可以送到下一個亭子,不過送君千里終需一別,也就算了。總結一下就是,亭是郊外為數不多的標誌建築,走累了喝杯水,從此江湖路遠,請君珍重。
回覆列表
懂歷史的人都清楚,古時荒郊野外茶馬古道十里一亭可以歇腳或迎來送往,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後來將十里一亭發展成十里一小驛站,五十里一大驛站,這樣茶馬古道上來往的生意人和趕腳力的人即可短時間歇腳喝茶繼續趕路,也可以為長途跋涉的人提供食宿和飲餵馬匹,為第二天趕路做準備。這同當今高速公路服務站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