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呂小文
-
2 # 小仕觀影
由於大部分人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看到更夫打更時候都是敲著梆子,報上一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所以錯誤的以為打更的只會報這個口號,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除了“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打更口號之外還有這些常見的口號:防賊防盜 閉門關窗 、大鬼小鬼排排坐、平安無事嘍、鳴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寒潮來臨,關燈關門、早睡早起,鍛鍊身體。這些口號看起來平淡無奇,只是提醒民眾在晚間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其實這些口號裡面是有學問的,不同的口號一般對應著不同的時間,人們聽到不同的打更口號就大致能夠知道是什麼時刻了。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當然這句根據具體季節情況來說)
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23點-1點,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
1點-3點,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
3點-5點,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民間市井出面廉價僱傭的巡更,一般兩人一班。待更鼓過後,一人執鑼,另一人執梆子,按一定的節奏敲著,穿街過巷徹夜巡行。除了向人們通報時辰外,他們另外負有“警惕燭火”、“提防偷盜”的保安職責。不管春夏秋冬、颳風下雨,他們夜夜巡行於街堂里弄之中,責任不小,而收入甚微,苦不堪言。自漢代直到宋元時期,更夫、掃街的都是由市井裡正、地保等城鎮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僱傭、管理。到了明代,巡更這一行歸於丐幫,多是由老弱病殘的窮人充任。
到了清代,朝廷為了加強管理,便從治安緝盜方面強調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從此,巡更的也就多用身強體壯、手腳麻利之人,待遇也提高了一些。民國時期,鐘錶普及了,更夫這一行也就逐漸被淘汰了。
回覆列表
除了“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打更口號之外還有這些常見的口號:防賊防盜 閉門關窗
、大鬼小鬼排排坐、平安無事嘍、鳴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寒潮來臨,關燈關門、早睡早起,鍛鍊身體。這些口號看起來平淡無奇,只是提醒民眾在晚間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其實這些口號裡面是有學問的,不同的口號一般對應著不同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