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東和新聞獎學會

    所謂讀書觀,無非是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而已。但是,細究起來,如何看待讀書,卻是十分複雜的一件事。如有人很早就認為讀書無用。唐代詩人章碣詩云:“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還有歷史上讓讀書人膽戰心驚的“秦火清風”,焚書坑儒、文字獄等,都有讀書無用的意味。持此論者多為經驗主義者。此類人物,大多有讀書無靈性,入世有慧根的特徵。更有甚者竟主張讀書有害,“斯人無罪,懷壁有罪”說的無非就是讀書害人的情形。另有一些人,從實用的目的出發看讀書,讀書為的就是能做官。“學而優則仕”、“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說法,便是此類實用論者的自畫像。還有一種讀書萬能論的迷思,主張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論亦有歷史傳統,持論者多為教條主義者和復古倒退派。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讀書這一問題,我贊同蘇軾的主張:讀書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過程。蘇軾詩曰:“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是說讀書過程中書與人的互動要以人為主。人讀書還是書讀人?當然是要提倡人讀書為主。正如俗語所言,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別人可以替你燒菜,但無法替你吃飯。讀書有沒有用,如何用,並不取決於書,歸根到底取決於你自己。朱熹也認為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別人不能包辦代替。他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幹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同時他還強調“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這種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看法,符合讀書規律,有利於提高讀書效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說的其實就是這一道理。

    讀書有用,用在何處?我覺得一是可以學習借鑑間接經驗。人是一個問題機器,應對問題,間接經驗可以提供方便有效的應對模式。人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怠矣。一個人,總是靠直接經驗面對問題,解決矛盾,侷限性很大。透過閱讀,借鑑間接經驗,是必須的。正如原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在《求是》撰文指出的那樣,閱讀是生命的一種光合作用,生命的質量需要用閱讀來鍛鑄。人的精神可以因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卻要面臨那麼多的挑戰,這力量從哪裡來?就得靠讀書。二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就領導幹部而言,讀書不單是個人私事,而且還是一個政治問題。領導幹部讀書學習不僅關係黨的事業的成敗興衰,而且事關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幹部讀書也是講政治。智慧、忠誠、勤勉、廉潔的政治品性從何而來?讀書可以提供養料。三是讀書能變化氣質。古人認為學問之道無他,貴在能變化氣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已知的半徑越長,未知的圓周越大。知知與無知的辯證法,才能有所畏懼;有所畏懼,才能理智地面對世界、面對別人、面對自己。天下大道,敬賢為先,讀書為先。不學何以聞道,何以養才,何以安身立命、為人民服務?

    要讀好書,須警惕讀書中幾種偏向的消極影響:一是為讀書而讀書,學富五車,百無一用。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就像李白所嘲笑的魯叟們那樣,閒話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二是要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錢鍾書講,不識字的人受人騙,識字的人受書騙,所以讀書要思考。三是要防止只讀有字之書,不讀無字之書,不善於向生活學習。要善讀生活這本大書,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學好“殺豬”的本領,遠勝學了滿腹的屠龍之技。四是要反對假讀書,讀假書。讀書做樣子、裝門面、給人看、賺人氣,到頭來害人害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玻尿酸加珍珠膏可以美白祛斑,是真的嗎?有危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