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瑤淼淼

    從心理學上說,三四歲的孩子正處於第一反叛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逐漸從“我”轉為看到外部世界,會意識到自我和非我的區別,同時也會發現外界事物不會以他自己為轉移。

    於是,他開始不斷地從家人身上找答案。具體表現為喜歡對媽媽的話說“不”,大人不讓乾的事偏要去嘗試,一不順心就哭鬧,脾氣急躁等。

    這時候父母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後做到以下幾點:

    1,對孩子耐心細心,用心傾聽孩子的話

    2,對有些原則的事堅持原則,孩子哭鬧只抱著他表示理解,但哭泣停止後還是要告訴他,剛剛他的要求是無理要求。

    3,帶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

  • 2 # 晴天爸爸育兒記

    孩子固執,倔脾氣,或者脾氣暴躁,其實是當需要從一個活動切換到另一個活動時,很多孩子容易犯蒙造成的,這是因為他們的認知靈活性不夠。

    認知不靈活的孩子,習慣用具體、僵化的方式思考問題,他們很難從舊思想中"換擋",比如堅持用"狗刨式"游泳,認為自己學不會其他泳姿;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不知道向家人同學或者老師求助,只會自己跟自己著急。

    作為父母,具體要怎麼做呢?

    第一,教給孩子自我談話的技巧

    思維固化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問題的反饋不足,看到問題之後他們會直接套答案而不會進一步思考,想要提升孩子對問題的反饋能力,一個有用的技巧就是教會孩子自我談話的技巧,把思維步驟說出來。

    比如孩子他做作業時遇到不會的題目,家長們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要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難點,把思維步驟說出來可以提高孩子對問題的反饋能力。

    第二,教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

    一些思維比較固化的孩子很難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同一件事情這個道理。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做遊戲讓他們理解,不過這次要改變遊戲的規則,比如以前玩老鷹抓小雞現在反過來玩小雞抓老鷹,以前玩剪刀石頭布贏的人得到獎勵,現在贏的人受懲罰等等。

    再比如,在給孩子切水果的時候,可以今天切成塊,明天切成片,後天切成小兔的形狀,告訴孩子:"蘋果的味道是一樣的,可是他可以切成塊狀的,可以是片裝的,也可以只小兔子形狀的。"

    這樣,讓孩子知道事情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第三,鼓勵孩子嘗試各種新事物。

    除了改變就規則,我們也可以適當給孩子引入新事物。

    一些研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規律,那些雙語寶寶,比如既說中文又說英文的寶寶,他們的認知靈活性比只會一種語言的寶寶要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雙語寶寶已經習慣了面對不同的人,根據不同的情境,在不同的語言直接做切換。這種切換練習無形之中幫助的認知靈活性的發展。

    當然晴天爸爸的意思不是說一定要讓孩子學習外語,而是說要儘量在孩子小時候帶他接觸新的,多遠的事物,比如嘗試各種各樣的食物,學習新的技能等等。

    這些新刺激一來可以減少孩子對陌生是我的恐懼,二來可以讓孩子練習如何面對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切換。

    總之,我們可以透過提升孩子認知靈活性,來改善孩子的倔脾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早期的孕婦大年夜還能熬夜守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