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穎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的政論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
對晁錯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
錯為人峭直刻深。
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於溝瀆,亡益救敗,不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故論其施行之語著於篇。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錯之計,亦未失也。其未為失計者,非謂爵可輕而罪得以貲免也,謂其可以奪金錢之貴而授之粟也。輕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輸。三易以趨苟簡之利便,而金奪其粟之貴,則寧使民勞於輸,官勞於收,吏勞於守,而勿詢其便。此引數十世而能純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贄《藏書·晁錯》
錯但可謂之不善謀身,不可謂之不善謀國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然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鼂錯之深識為倫比矣。
●蘇軾《晁錯論》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清·梅曾亮《晁錯論》
晁錯以術數授景帝,景帝悅之,用其計削七國。七國反,景帝乃誅錯。君子日:術不可不慎哉。以盜之術授人而保其不我盜,且曰是必不疑我為盜,雖至愚者不出此。錯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徵:“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說,魏徵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一大半是魏徵的功勞,魏徵不愧為“千古之名臣”。後來,李世民又說:“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一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徵,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徵是多麼忠益的人。”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並嘆息說:“如果魏徵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裡會損失如此慘重?”後來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說:“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並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穎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的政論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
對晁錯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
錯為人峭直刻深。
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於溝瀆,亡益救敗,不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故論其施行之語著於篇。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錯之計,亦未失也。其未為失計者,非謂爵可輕而罪得以貲免也,謂其可以奪金錢之貴而授之粟也。輕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輸。三易以趨苟簡之利便,而金奪其粟之貴,則寧使民勞於輸,官勞於收,吏勞於守,而勿詢其便。此引數十世而能純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贄《藏書·晁錯》
錯但可謂之不善謀身,不可謂之不善謀國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然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鼂錯之深識為倫比矣。
●蘇軾《晁錯論》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清·梅曾亮《晁錯論》
晁錯以術數授景帝,景帝悅之,用其計削七國。七國反,景帝乃誅錯。君子日:術不可不慎哉。以盜之術授人而保其不我盜,且曰是必不疑我為盜,雖至愚者不出此。錯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徵:“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說,魏徵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一大半是魏徵的功勞,魏徵不愧為“千古之名臣”。後來,李世民又說:“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一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徵,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徵是多麼忠益的人。”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並嘆息說:“如果魏徵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裡會損失如此慘重?”後來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說:“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並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