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汏尹

    身為一個男性,確實不好回答這個問題,無妨換一個問題,最喜歡哪個三華人物?

    諸葛亮,中華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神.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不少,但象他這樣集智慧神與人格神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他所張揚、實踐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所推崇備致.

        諸葛亮的人格、節操、風範,概括起來是如下四個方面: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博覽群書,廣交士林,關心時勢,每自比管仲樂毅,負有擔大任、致高遠的遠大抱負.但他又絕不是那種醉心於功名利祿、汲汲於榮華仕進的俗子.事實上,當時曹操稱雄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朋友石廣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卻不為所動,其兄諸葛瑾在東吳頗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後,劉備三顧茅廬,以千古未有的求賢至誠深深打動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廬,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書》中,諸葛亮曾如此諄諄告誡:“夫君子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寧靜無以致遠”,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節操的真實寫照.

       盡瘁國事,忠心輔政.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劉禪兩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劉備很信任他,臨死託孤於他,並大義地提出讓出家天下,但他沒有奪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殫思竭慮,“親理細事,汗流終日“,最後以身殉職,病死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輔佑後主,實際上是執一國之政,出帥入相,但後主並不感到他的威脅,群臣並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無私,國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聾發聵.諸葛亮如此進諫後主,他本人則更是任人唯賢的典範.託志忠雅的蔣琬,清廉有才的費禕,智勇雙全的姜維,都到他的重用和培養.他死後,這幾人成為蜀國的中流砥注.託孤大臣李嚴運糧失責又慌報軍情,被諸葛亮廢為平民,但對李嚴之子仍加以信任,並促進他勸父改過自新.由是李嚴不僅不抱怨,而是心懷感激,諸葛亮去世,李嚴因悲痛發病而死.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曉之對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潔上,亦堪稱典範.他曾上書後主,如實申報個人財產.書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伯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多餘財產,那就是對不起國家.光明磊落.蒼天可鑑.

      堅韌一心,竭盡人謀.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但現實卻是極嚴峻的:三國之中,對手魏國勢力最為強大,其土地、人力、財力、物力比吳蜀二國的總和還要多,而蜀國相對最弱.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後出師表),於是毅然挑戰極限,採取一切積極措施,發憤圖強,以挾泰山而超北海的氣概,“驅馳千萬眾,怒目瞰中原”,雖勞而無功,仍不失為英雄壯舉,這既是諸葛亮的悲劇,也正是他的偉大.這種盡力而為的奮鬥精神,後人無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聯雲: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而杜甫的《蜀相》一詩,更可謂是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紅柿蒸熟了吃,營養價值更好嗎?因為更容易吸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