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聽到這首兒歌,就知道要過端午節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商行也稱端五、端陽。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我們僅向大家介紹最主要的一種:源於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採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卟通,卟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太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梀樹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著這些東西,來驅邪、防止蛀蟲叮咬。孩子們的脖子上、手上、腳上都帶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稱為長命縷。小小絲線蘊存著家人濃濃的愛和美好的願望與祝福,給予了生命中可以給的一切。
這就是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聽到這首兒歌,就知道要過端午節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商行也稱端五、端陽。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我們僅向大家介紹最主要的一種:源於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採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卟通,卟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太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梀樹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著這些東西,來驅邪、防止蛀蟲叮咬。孩子們的脖子上、手上、腳上都帶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稱為長命縷。小小絲線蘊存著家人濃濃的愛和美好的願望與祝福,給予了生命中可以給的一切。
這就是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