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上人間文史鑑
-
2 # 夏雨風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兩大武聖,一個是姜太公,還有一個嶽武穆。在大清之前,嶽武穆還是獨享尊榮。
大清王朝之後,顧忌嶽武穆抗金事蹟會影響金兵後人滿清政府,就索性張揚關羽來代替嶽武穆。
關羽熟讀春秋,為人忠勇。追隨劉備於亂世之中,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是不離不棄,沒有異心。忠心耿耿,義薄雲天。
在劉備生死未卜時,關羽身陷重圍,仍大義凜然降漢不降曹。在曹操上馬金丶下馬銀,贈赤兔丶送美人,封為漢壽亭侯,重恩不言謝,以斬顏良丶誅文丑來回報大恩,做到了大丈夫有恩必報的情懷。
在有了劉備訊息後,關羽按照約定過五關丶斬六將,保護雙嫂千里追尋。在張飛誤會下百般阻攔也不改初心,終於回到劉備身邊。關羽棄富貴而忠義舊主,重義氣而輕視財富,是帝王賞識的忠義將領。
關羽恩怨分明,在華容道不忍置曾經大恩於己的曹操於死地,情願以身相報。也是王朝推崇的知恩圖報丶有情有義的士為知己死的俠客精神。
如此一來,關雲長被扶搖直上成了關帝廟的武聖,威震九州,名揚天下!
-
3 # 約翰的甲殼蟲
能被推崇首先要滿足大眾認知水平與當權者意識導向,缺一不可。
人作為社會動物,在舊時代資訊不發達的情況下,知名度與政府宣導有密切關係。封建統治階級會對基層所能獲取的資訊嚴格過濾,所以君權神授、生來貴賤等這種反動理論大行其道,歸根結底是希望老百姓單線思維,同時壓低生活標準,讓底層人物沒有精力去考慮事物的合理性。猶如牲畜一般的低智商的國民更能讓統治者獲得安全感,也助長了他們為所欲為的自信心。
這種大環境下,對偶像的選擇顯然不能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方向,自然會捧出關羽這樣思想簡單,性格壓抑型的人物。這樣能用老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奴性思想加以灌輸,更有利與人治政權的維持。歷代統治者不斷為一個死人加官晉爵顯然不是現在老百姓的角度考慮的。
從個人才幹與對社會的推進角度講,曹操要比關羽更有參考價值,只是這種偶像對統治階層會是個挑戰。
孔聖人如果泉下有知,發現他的理論被扭曲成目前的樣子,估計也是五味雜陳。
-
4 # 湘西超風行者
民間:評書彈唱、小說故事、戲劇演義、民風宣傳、哥們義氣、拉幫結派、童謠宣傳、造反有理、民心使然、偶像崇拜、英雄情結
-
5 # 東來閣公爺
關羽,忠誠,忠義,勇猛,不凌弱小,感恩。我非常敬佩關羽,王朝都有更替,英雄都有末路。人都會死去,不以成敗論英雄。
-
6 # JACK傑克
宋朝時的一個道士張天師,是關羽同鄉,當時山西的一個鹽湖產的鹽,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不過有一年不產鹽了,政府財政收入下降了很多,不知是什麼原因,張天師在宋徽宗面前忽悠必須加封關羽,建關帝廟,再塑金身,皇上就下召全國建關帝廟,御封"忠義永安王”,敕造關大帝,關公從人變成了神,進入仙界,打敗了長期佔領鹽湖的鬼怪,鹽湖又開始產鹽了,皇上龍顏大樂,再次加封關羽“神勇無敵漢壽亭侯忠義永安大將軍”,致此關公之名傳遍華夏各地。
-
7 # 泰山霞滿天書屋
1.忠義的化身。老百姓喜歡。
2.現實的需要。統治者需要這種忠義的人。
3.清朝時才被封為武聖。本來武聖還有另一個候選人,岳飛。但是,岳飛抗金,清是後金。所以不行,最後選了關羽。
-
8 # A1戰神波紋龍
關羽在三國確實是品德優秀的人,故事最多的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優良傳統是靠政治文人去美化的,才能代代相傳下來的,統治者都會樹立一個標兵,讓民眾照著標兵去完善自己美化自己,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只有關羽一人最合適成為聖人,關羽一生中斬殺的大將最多,武力當然不低稱武聖,也不為過。
-
9 # 四川達州
深層次原因就在於:
1、士大夫集團的愛屋及烏。
東晉南北朝、南宋、南明時期,士大夫因為偏安,所以對劉備集團非常有好感。
2、宗教神化。
道教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護法四帥。佛教對關雲長的信仰只是限於供奉,並無祈禱、讚頌以及供奉儀軌。藏傳佛教中有多位大師著有供贊儀軌,如章嘉大師、土觀大師以及這世大寶法王、亞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識仁波切也曾著關雲長簡略供贊。3、百姓被戲曲文人洗腦。
北宋時期,市民階層的精神文化需求導致戲曲大發展,三國尤其是關羽的戲曲非常多,關羽就被窮酸文人們不斷美化。
4、以上三者的反作用力。導致王朝也繼續吹捧。
所以,越到王朝末期,對關羽的追封就越厲害。光緒年最後一次追封,達到了超越清代皇帝22字的26個字追封,無非乞求關羽顯靈庇護而已。
-
10 # 燕留城
關羽之所以被尊為“武聖”,為後世推崇,就是一個“義”字。關公在危難之際,不背叛兄長主公,不染指落難的兄嫂,光明磊落,義薄雲天。正是因為如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公作為忠義的象徵,得以彰顯天下。
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的目的,把關公作為“忠義”的化身,大肆宣揚,這已經就把關公神化了。統治者有統治者的理念,人民群眾也有自己的理想,這個拋開不說了,在社會的某些方面,人倫關係利益至上,許多傳統美德淡化了,我們應當把關公的忠義信念樹為榜樣,以誠信為本,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讓人性沒有汙染,讓人世沒有陰霾,風水流轉,也不枉尊崇關公一場。
回覆列表
在儒家意識形態和道德教化領域的影響下,中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聽話。
關羽能成為聖人的核心自然是因為其忠義,而忠孝仁義本就是儒家禮制的核心。
禮制,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專制政治的核心。
儒學和專制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關羽成為聖人主要還是因為政治需求和思想教化。
專制社會的政治最需要的就是穩定,專制統治者最想要的便是穩固的統治地位。
而武聖人關羽的存在,就是忠和義的化身,也即是儒家禮制的要求。
筆者試圖從儒家禮制思想在政治中的演化來說明這個問題,且看下文。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儒家學說算不得哲學,只能算政治學、倫理學以及兩者二元合一的政治倫理學,當然也可以叫作政治哲學。
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中,在嚴格意義上可以算得上哲學的只有道家學說。
《莊子》和老子的《道德經》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哲學著作,對於《道德經》更準確的描述應當是政治哲學,也是對政治的理想論述。
老子所講的無為,最終也是為了有為,叫作為無為;倒是莊子論述的才是脫離政治而返璞歸真的無為。
作為政治哲學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是禮制,無論是三綱五常還是四維八德都只是其外在表現形式,而禮制的核心內容便是忠孝仁義。
孔子的理想是恢復其理想中的禮制,他以仁作為禮制的核心表現形式,所以夫子曾言: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孟子作為繼承儒家道統的第二位聖人,也提倡仁政,但他卻是以義為核心,將義作為禮制的核心表現形式。
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兩位聖賢分別將仁和義作為禮制的核心,也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展現形式。
仁和義一直在儒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忠和孝卻在秦漢以後的專制社會後來居上,只因儒學與政治的媾和。
自古以來,中國的學術思想總是無法脫離政治,大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勾畫出一幅幅理想的政治藍圖。
秦以法得天下,漢以儒治天下。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的逐步崩塌,在秦漢統一天下後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
儒學本身就是適用於專制政治的學說,而要成為最高地位的學術思想還需要專制皇權作為依靠。
於是儒學開始向專制皇權靠攏,專制統治者利用儒學鞏固其權力和統治地位,儒學依靠皇權成為舉世無雙的學術思想。
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了後世兩千年裡主流思想,從此儒學成為了專制社會的思想教化工具。
在儒學與專制皇權媾和以前,仁和義是儒學的核心內容,而後儒學中的忠和孝就超越了仁和義就成為了最為核心的內容。
這一切還是因為政治需要以及思想教化的影響。
專制社會的統治者最想要的是什麼?是絕對的權力,是穩固的統治地位。
而獲得絕對的權力和實現穩固地統治需要的是讓人聽話,那麼如何讓人聽話?即在意識形態和道德教化領域宣揚忠孝仁義。
忠孝為主,仁義為次。
忠和孝,是讓人自發的做到聽話的最有力的武器。
中國專制王朝史上,歷朝歷代大都以孝治國。
孝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孝是忠的基礎。
忠是專制社會的政治需求,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政治地位。
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一個人從小在忠孝仁義的薰陶下長大。
在家事父以孝,在朝事君以忠,忠孝成為二元合一的道德準則。
儒家學說是為政治服務的學說,教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最終還是以治國平天下為目的。
儒家提倡禮制,講究忠孝仁義。
仁和義是對自身修養的要求,而忠和孝則多了一層政治因素。
禮制是為了劃分地位和階級,忠孝是為了鞏固君王的統治。
孔子和孟子,分別講仁和義當作禮制的行為規範。
而忠和孝,則更是專制社會中的禮制的行為規範了,臣事君以忠,子事父以孝,而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
當忠孝合二為一之後,君和父便合二為一,臣和子又合二為一,臣子便事君父以忠孝。
儒家講究有等級的愛,這既是禮制的要求,也迎合了專制皇權的政治需求。
在孔子那裡,禮制只是其理想的政治藍圖,而在專制社會,禮制就成為了讓人聽話的思想教化的工具。
古代王朝多以孝治天下,因為孝是為了忠服務的,一切都是為了王權服務。
當忠孝合一之後,人們越服從於孝道,就越服從於忠君之道。
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學術思想要想發揚光大都得依靠政治力量,最終都為政治所掌控,也為政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