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總說裝甲
-
2 # 靖遠145810769
主動防護的要點在於發現攻擊,摧毀攻擊。
當坦克受到攻擊後,雷達會跟蹤目標,計算機計算炮彈與目標的相遇點,打出炮彈,炸燬目標,從而達到防護目的
中國在2010年就已經公開宣佈99上有主動防護系統(詳見《大家》春節特別奉獻 祝榆生·揭秘99式坦克)
-
3 # 武器史研究
坦克主動防護系統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避免坦克被來襲彈藥直接命中的一種技術。傳統的坦克防護主要是透過增加裝甲厚度、提升裝甲質量來實現的,可隨著反裝甲武器技術的發展,坦克顯得越來越“脆弱”,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思路來滿足防護需求,就會導致裝甲越來越厚,與此同時坦克的自重也會增大到70~80噸,這樣一來顯然會影響到坦克的機動效能。因此,就出現了主動防護系統技術,透過干擾視線內的反裝甲武器,使其不能尋獲或者機會目標,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中國GL-5坦克主動防護系統
主動防護系統可以分為軟殺傷方式和硬殺傷方式。軟殺傷主動防護系統主要以干擾為主,採用紅外誘騙或鐳射誘騙干擾反坦克導彈的制導系統,使其偏離預定飛行軌跡;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主要是以主動方式探測並摧毀攻擊彈藥,避免其戰鬥部接觸車體裝甲爆炸。當探測系統探測到來襲彈藥時,進行跟蹤獲取其運動軌跡、速度等資訊,當來襲彈藥進入攔截範圍內時計算出時機發射攔截彈,攔截彈爆炸形成大量高速破片毀傷來襲彈藥,導致其戰鬥部內炸藥燃燒或爆炸,使其威力降低或改變角度。
主動防護系統技術,俄羅斯、美國、以色列、德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都在研製和發展,但是真正實用的只有少數幾個型號。目前主動防護系統也只對某種制導型別的反坦克導彈有效,只能處理飛行速度在200~600米/秒內的目標,而無法對高速來襲的穿甲彈進行有效防禦。
-
4 # CN軍工臺
坦克主動防護技術是降低坦克被命中機率的關鍵技術,其主要目的是對敵方的觀瞄和制導系統進行干擾,也就是軟殺傷;或者對來襲的火箭彈和導彈等反坦克彈藥進行直接攔截,也就是硬殺傷。
主要技術途徑是利用雷達和鐳射感測器,對威脅目標進行探測,透過專用計算機進行資料融合,完成對威脅目標的識別和跟蹤,最後利用鐳射壓制觀瞄,紅外干擾,快速自動煙霧,導彈攔截等技術,對鎖定的威脅目標進行干擾或攔截,最終達到保護己方坦克的目的。
主動防護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實質性突破,蘇聯於1983年率先研製出被命名為“鶇”的第一種實用攔截型主動防護系統,該系統由感測器、計算機和數枚攔截彈組成,安裝在T-55坦克上,可對無後坐力炮彈丸,和第一代和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等亞音速飛行的彈藥進行直接攔截,在硬殺傷後保護己方坦克。
之後原蘇聯和俄羅斯又研製了“鶇”-2型和“競技場”型主動防護系統,也完全採用了相同的原理,可直接對各種反坦克導彈實施攔截。而其他國家也研製了各種各樣的坦克主動防護系統,例如美國的桑德斯型導彈對抗系統,法國的加里克斯型近距離自衛系統,德國的阿爾維斯主動防護系統,烏克蘭的狙擊網主動防護系統,英國的坦克輔助防護系統,以色列的鐵拳和戰利品等多種主動防護系統。
回覆列表
以前,除裝甲以外的主動防護措施,只有煙幕彈、殺傷榴彈以及近來出現的紅外遮蔽彈的發射器。有些坦克採用鐳射報警器、導彈報警系統甚或干擾機。坦克如同飛機,很快將要
依靠電子戰裝置來提供保護。煙幕和干擾機將為硬殺傷防禦裝置所補充。先發現來襲之威脅,爾後發射對抗威脅的攔截彈藥,這是主動防護的最新觀點。這個觀點並不新鮮,它會
帶來一些大問題。首先,探測器必須對付有動力的導彈(合理的紅外或光電目標)和無動力的導彈(如光電制導炸彈或“靈巧”迫擊炮,它們不是紅外或光電目標)。爾後,探測器不僅須鑑別目標之真偽,還必須把對本車構成威脅的導彈或炮彈與那些將會脫靶或在瞄準其他車輛的導彈或炮彈區別開採。
以色列曾於80年代初試驗過一種以光電探測器為基礎的主動防護系統,而第一個投入使用的卻是俄羅斯的KbII"竟技場"(Arena)。它有一部杆裝雷達和一系列22具~26其裝在炮塔四周的自衛彈藥發射裝置。各發射裝置覆蓋的扇形面相鄰交替重疊,故“競技場”系統能夠對付來自同一角度的威脅。雷達的反應時間僅為0.05s,射擊0.2s~0.4s之後,即可探測和跟蹤新的威脅。
美國的研究則更進一步, “硬殺傷”型防護系統不僅能摧毀導彈,還能摧毀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美國陸軍的FCS計劃採用的主動防護系統,很可能配有主動或被動式導彈報警器和鐳射報警器,用以探測威脅,爾後使用某種形式的主動式武器來跟蹤並擊毀來襲彈。這種末端防禦系統將要對付直接攻擊和越頂飛行的反坦克導彈以及間接射擊、攻頂武器,如靈巧式子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