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道道長

    道長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比較深刻的三農問題。

    先來簡要講一下表面的原因

    表面原因一:農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什麼叫收入來源的多元化?農民獲得勞動報酬的渠道和手段已經不僅僅限於種養殖等純農業勞動。以前都叫農民,程序務工的都叫農民工,農民加一個“工”字,就改變了他們收入來源的獲得渠道。以前他們進行農業耕作,出賣作物獲取利潤,而農民工更為簡單,直接出賣勞動力獲取報酬,他們不需要銷售勞動產品而獲得勞動報酬,他們僅僅需要付出勞動力,就可以獲得報酬,這是農民工和純農民獲得利潤方式的極大不同。既然付出勞動就可以獲得收入,又何必種地獲得作物,再賣作物賺錢呢。因為沒有一個工廠會告訴你,必須賣出產品後才能拿工資。

    表面原因二:年輕一代農民觀念的轉變。目前還在農田中耕作的幾乎都是老一輩人,家中年輕人很少會去田間地頭勞作,他們的觀念中,早就不把土地當做是家庭財產,除非是當土地徵遷變現之時。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種地賣糧已經是很low的事情,雖然他們就是被這很low的事情所養活著的。他們不想被土地束縛,可以更加自由地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創業,自己做點小生意。表面原因三:失了土地的農民也沒活不下去。別說活不活得下去,有些可能活的還比以前更好,國家政策對失地農民的照顧與傾斜是顯而易見的,最明顯的一點,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土地的徵遷,往往會為農民帶來更好的居住環境和創業、擇業條件。有表面原則必然就有深層次的原因。

    深層原因一:經濟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從中國古代的農業一元結構發展到農商二元結構,就表明農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發生了首次轉變,而當以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濟三元結構型產生後,農業雖然仍舊保持著基礎的地位,但是其重要性只是保持在國家糧食安全領域,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深層原因二:這是由農民階層的本質決定的。這裡就要提一下農業與文明之間的關係。我們經常講農業文明,其實農業早與文明出現,在文明這一文化符號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農業,是因為農業的發展導致文明的誕生。而文明的發展又是由農業的唯一締造者-農民所推動,但是農民與文明(城市文明)之間,農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並不那麼友好,關係甚至及其複雜。更多時候,農民是受到文明與環境的雙重剝削的,但是農民又是不斷的反抗著這種剝削壓迫的。可以說農民群體又是最迫切想要脫離這個群體的人,而土地又是農民階層身上的標籤與枷鎖。

    分析得可能不準確,希望對題主有幫助。#我的青春我的鄉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麻辣串串香,鍋底料怎麼調,蘸料怎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