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牛回回

    如果把戰國時代的霸業更迭,分為三期的話,那麼,第二期就是齊國的時代。齊國曾南破楚,西服秦,北敗燕,威鎮天下。公元前296年,齊國本有滅了秦國的機會,但是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的話,和秦國議和,錯過了滅秦的機會。

    既然問戰國時的齊國有多強?那麼現在只說齊國的強,經濟強、制度強、軍事強!

    良好的經濟基礎

    戰國時的齊國,地處山東、膠東一帶,盛產魚鹽,所以經濟上一直站在諸侯國的前列。《史記》中,但凡有評價齊國的描寫,首先提到的通常就是齊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富饒狀態。“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從姜太公開始,天下的財富就開始向齊國聚集,而到了管仲相齊的時候,儘管他只是個陪臣,卻比別國的國君還要富裕。

    齊國的繁榮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史書中一些關於齊國富裕的細節描述,則是令人驚歎的。《戰國策·齊策》中說到,在齊國的首都有七萬戶,非常的富裕和殷實,其民人人擅長音樂、鬥雞、走狗、下棋、蹴鞠。雖然有點誇張,但是總的來說,就是齊國很富有唄。

    先進的社會制度

    用現在的眼光看,齊國的社會制度相當先進:齊國在各國中率先完成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並善用其濱海優勢“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史記·齊世家》)。由於重視工商業,齊國相應也注重理財,由此而富強,“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繳山海之利,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史記.平準書》)。齊國的工商業、都市均繁盛一時,最能表現其經濟力量之強的,便是齊國的刀幣侵入燕國,連強盛一時的趙國也在用三晉通行的布幣之外兼用刀幣。不僅如此,齊國政治上施行地方分權、文化多元而開放。

    齊國的五都制可說是介於采邑制和郡縣制之間。這原是管仲所設計的一種軍政合一制度,這將齊國全境分割槽統轄於五大都之下,每都設一位都大夫治理轄區軍政要務。相比起當時各國普遍鬆散的采邑制,這已相對集權化,併兼顧了齊國分散控制、邊境防禦和延長戰略縱深的需要。

    至今在山東淄博市姜太公祠供奉著齊國五賢,裡面除管仲是政治家外,其餘4位孫武、孫臏、田穰苴、田單均為軍事家,這幾位都是為齊國的繁榮奠定了強大的基礎,除此之外,齊國曆史上還有齊威王時期的匡章,由此可以看出,齊國的軍事理論上是很強的。

    齊國在春秋是國力鼎盛時期,齊桓公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國成為一個春秋戰國時期長期強盛的國家。春秋末年,齊中國人孫武有很好的軍事才能,後著作《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家至聖”,戰國初期,孫武后代的孫臏被齊威王拜為軍師,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兩次都大敗魏國名將龐涓;五國攻齊時把齊國打得土崩瓦解,後齊將田單力挽狂瀾,收復所有失地復齊國。

    齊的技擊部隊單兵作戰能力第一,縱觀齊國曆史,並沒有一大堆敗績,反而逐漸成為強大的國家,有許多經典戰役並對中國軍事文化留下非常巨大的遺產。春秋時期被晉燕攻齊,被田穰苴率兵擊退;圍魏救趙時期,齊王兩次啟動孫臏,大破魏國;齊威王時期被秦進攻,齊將匡章大破秦軍;戰國後期,齊國被五國進攻,名將田單力挽狂瀾收復失地而復國。

    總結:

    齊國也曾經非常強,強在有錢,強在有人,有謀略,強在,也試過有天時、地利、人和。

    (網圖)

  • 2 # 回望五千年

    顯然,姜姓齊國再也找不出第三個國君可以和太公姜尚或桓公姜小白相提並論了。於是,田齊的第三位國君不再模仿,走上了條前無古人的路他稱王了,這也就是齊威王。

    《史記》說,齊威王的時代,齊國是很強大的。“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之後,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在秦、齊、楚、趙等國的圍攻下,一蹶不振,失去了霸主地位。而此時變法不久的秦國,崛起勢頭還沒有充分展現,齊國確實處於領袖群倫的地位。

    齊宣王時代,是齊國稷下之學的鼎盛期;軍事上,齊宣王最大的武功,就是趁燕王噲搞禪讓導致國內動亂的時候,五十天之內把燕國打了下來。不過之後燕國民間反齊的力量太活躍,國際社會又都出面干涉,齊國只好把已經吞下去的燕國又吐了出來。

    湣王十三年(前288年),秦國約齊國一起稱帝。“帝”這個稱呼,本來是專指上帝、天帝,不用來稱呼人間的君主的,秦國想把這個稱呼拿過來,體現自己的尊貴,但不敢單幹,只能約齊國一起。你叫東帝,我叫西帝,咱們齊秦兩國,要高其餘列國一等。齊湣王起初聽從了,但不久嫌這個舉動過於招搖,又主動把帝號去了。秦國得了訊息,就趕緊也撤去了帝號。

    齊湣王十五年(前286年)是他事業的頂點,起兵滅了宋國。但齊湣王的輝煌,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接下來上演的,就是燕昭王用樂毅,下齊七十餘城的故事。

  • 3 # 沱湖岸邊009

    戰國曆史在大的分期上為三大段:前期魏國獨霸,中期秦齊對峙,後期秦國統一。也有把秦趙大戰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

    戰國時齊國算一強國,但沒有形成春秋時期的霸業。

    所謂合縱連橫,就是秦齊對峙時期的國家生存方略。

  • 4 # 說說歷史那些事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六年,齊國趁燕國混亂之時,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一度佔領燕國。後在秦趙重兵壓境下被迫撤兵,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自此到達巔峰時期,成為東方六國之霸主。

  • 5 # 終極生命體

    齊國最強的時候,幾乎天下無敵,連西方的秦國都要畏懼三分,當時天下屬於秦,還是屬於齊,還未可知,齊宣王時期,齊國五十天內就滅了燕國,燕國可是七大諸侯國之一,到齊閔王時期,齊國更加強大,齊國率領魏.韓.趙.宋五國聯軍打進了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賠款,俯首稱臣,若不是齊王聽信讒言退兵的話,恐怕秦國就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了,之後,齊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滅亡宋國,大有一統天下之勢,欲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之主,結果,因為太強,再加上齊國連年征戰,把周圍的國家都得罪了,於是,照來了五國合縱伐齊。

  • 6 # 歷史哨聲

    五國破齊目的就是阻止齊國攻取洛陽一統天下

    《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中記錄: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齊國擁有了宋國土地和淮北地區,再奪取幾個韓魏的城池,就可以到達洛陽附近。

    齊國滅宋後的局勢,見下圖:

    宜陽:秦武王時從南韓奪取;洛陽,東周;陽翟,南韓都城;大梁,魏國都城;陳郢,楚國都城;彭城,宋國都城;淺黃色區域是宋國疆域。從彭城到陳郢、大梁都是300公里以下。如果齊國在攻下商丘,距離就更近。

    齊國佔有了宋國土地,即可隨意進攻魏國大梁和楚國陳郢。相比之下,秦國的函谷關既是秦國的保障,更是秦國東出的障礙。彭城到洛陽就是一片平原,相比之下,齊國要攻佔洛陽、大梁、陳郢都非常方便。

    泗上諸侯臣服齊國,魏、楚面臨著都城隨時被攻打的危險——這就是《史記》所謂“諸侯恐懼”的原因。

    如果沒有五國破齊,齊國不出十年,必然拓展疆土到洛陽,和秦國進行接壤。到時,秦國會被秦國死死堵在函谷關,更別談什麼一統六國。

    齊國的輝煌:救趙、2次滅燕、桑丘之戰破秦、垂沙破楚、攻破函谷關、滅宋

    圍魏救趙,非常出名。雖然楚國答應趙國出兵,但楚國出兵一不北上救趙,二不和魏國開打,只是陳兵邊境看魏國攻打趙國邯鄲。齊國雖然也抱著讓魏趙相鬥損耗實力的心理,但還是出兵攻打襄陵和大梁,但魏國不撤兵非要攻佔了邯鄲才回,這就不是齊國能夠控制的。

    兩次滅燕:公元前370年,齊桓公田午以救援被秦國、魏國所攻打的南韓的名義,突襲燕國,奪取桑丘,若不是趙國、魏國發兵救燕,燕國就在戰國初被齊國滅了;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派遣匡章率軍滅燕,後因為秦、趙兩國壓力下而撤軍;

    桑丘之戰破秦:公元前323年,在張儀的勸說下,秦惠王派遣秦軍攻打齊國,意圖在楚國攻齊之時夾擊齊國直入臨淄俘虜齊威王,結果被匡章在桑丘擊敗,導致秦惠王不得不和親齊國;

    垂沙之戰擊破楚國:公元前301年,齊宣王派遣匡章和魏、韓二軍在垂沙擊敗了楚國唐昧,大敗楚軍,導致楚國不得不質子齊國、楚將莊企足反叛大亂楚國;

    攻破函谷關:公元前298年到296年,齊、魏、韓三國持續攻打秦國,攻破函谷關,佔領鹽氏城,秦國不得不割讓封陵給魏國、武遂給南韓結束戰爭——這場戰爭齊國其實是白乾。

    滅宋:齊國能夠滅宋,有兩個原因:一是齊國允許趙國滅中山的交易結果;二是宋康王和太子的內鬥紛爭。齊國得到宋地,不僅僅是土地上疆域的擴充套件,更是齊國可以沒有阻礙,全力西進;更關鍵的是宋地之人歷來都是戰鬥力很強的人。宋國在春秋稱霸、在晉楚爭霸中保持中立,最後還協調晉楚和解;戰國時宋國又從齊、魏、韓、楚四國奪取土地;劉邦的沛縣集團、項羽西楚軍都以故宋土地為主;吳楚七國之亂等等。

    彭城兵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佔據一席之地的。

    綜述

    齊國兩次滅燕、滅宋不成,就在於齊國本來實力就強大,一旦讓齊國併吞了燕國或宋國,秦、魏、楚、趙、韓五國就無力對抗齊國。

    在五國破齊之前,齊國對於魏、趙、韓、楚四國的威脅比秦國更大。秦國再強,也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齊國一旦滅燕或滅宋,對於其他四國而言,就是滅國之難。尤其是魏國、楚國、趙國,國都就在齊國的眼皮底下:不像秦國需要翻山越嶺的長途跋涉,齊國可以長驅直入直接攻打國都。

    沒有安撫好鄰國,適當分些好處給鄰國,這是齊國被破國的原因。如果齊國和楚國達成永久性聯盟,約定黃河以南的韓魏歸楚、黃河以北的韓、魏、趙、燕歸齊的南北分治聯盟策略,是可以完成一統的。

  • 7 # 無筆

    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齊國應該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國,第一任國君是齊太公姜尚也叫姜子牙。

    對於戰國時期的國家來講,一個國家強盛與否,主要是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就是經濟,第二是外交,第三是內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齊國這三樣都是最好的,有史料記載稱:戰國中期的齊國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只不過國君不夠賢明,大臣難以管理,最終內耗損害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後來在齊桓公時期,經過管仲改革,齊國國力又迅速壯大。管仲改革及其重商,也使得齊國工商業繁榮發達,依靠國家壟斷商業及經營而致富成為強國,有點計劃經濟的味道。管仲在那個時期就提出了藏富於民這一思想,所以有人說,齊國的百姓是所有諸侯國中活的最好最舒服的。

    公元前281年,五國伐齊。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向南打敗了楚國吞併了淮泗之地,向北50天滅掉燕國,向西滅掉了宋國,聯合其他五國伐秦,迫使秦國割地賠款。此時的戰國局面是一超多強,一個超級大國齊國,六個強國。

    齊國強盛的原因是經歷了兩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很成功。齊國自然環境非常好,在吞掉宋國之後是所有國家中人口最多的,也是七國中最富庶的國家。而且齊國從建國一開始就打下了良好的為政思想:順應民心,不搞專治統治。

    事實上,一直到秦國攻打六國之初,齊國都有與秦國一戰的能力。倘若秦國攻打六國之初,齊國能夠幫助其他五國抵抗秦軍,秦國的統一步伐,將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齊國兵力實際上是比較弱的,因為齊國並不搞窮兵黷武那一套,而且其國民風並不彪悍。

    戰國時期的齊國究竟有多強?在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之前,齊國都是七國中最強的。從齊國50天可以滅掉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就可得知巔峰時期的齊國到底有多恐怖。

    其實除了秦國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是齊國,只不過戰國後期齊國一再的中秦國之計,發展停滯不前。外交上與其他五國關係交惡。等到了最後,齊國只有自保的能力,再無向外侵略的實力。

  • 8 # 天天故史匯

    戰國初期的齊國

    戰國初期的齊國還是那個姜太公的姜氏齊國,此時的齊國內政被田氏把控,最終在公元前386年,田和在魏武侯的幫助下,將最後一任姜氏齊王齊康公放逐到濱海小城,自己被周天子封侯,成為戰國裡的一個諸侯。

    兩年後田和去世,齊廢公即位,但齊廢公後被自己的弟弟廢掉了,他就是後來的田氏齊桓公田午。

    齊國的逆襲

    齊桓公

    齊威王

    魏惠王為了抵制秦國的威脅,拉著齊威王和一些小國,在徐州互相吹捧為王,這就將兩國君主為王的名分定了下來。齊國威勢更上一層。

    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後,為了抑制齊國的上升勢頭,借道南韓、魏國,討伐齊國,結果被齊國在桑丘打敗,秦國立馬派人前去認錯,齊秦兩國和好。

    齊宣王

    齊國雖然佔據了燕國,但齊軍在燕國境內軍紀敗壞,導致叛亂四起,孟子曾建議齊王修德政,施王道,但齊宣王不聽。此時秦國見齊國勢大,急忙帶著南韓、魏國兩個小弟討伐齊國,齊國因為秦國的壓力,再加上燕國境內不平靜,只能放棄燕國,將軍隊調回國內,燕國復國。

    齊閔王

    齊國的衰落

    齊閔王稱帝后不久,千金買馬骨的燕昭王派遣間諜蘇代打入齊國內部,先是勸說齊王去除帝號,接著聯絡燕、韓、趙、魏,組成聯軍,逼得秦昭襄王廢除帝號。齊王實際對於逼迫秦王廢除帝號沒什麼心思,只是想削弱秦國力量,見完成目標,就進攻宋國,並將宋國滅國。

    齊國雖然最後在田單的努力下復國,但齊國自此元氣大傷,對秦國再也無法產生威脅,再加上齊國後來的君主無能,秦國順利統一天下。

    可見,戰國時代的田氏齊國,從弱小一步步變得強大,在齊閔王時期可以說是戰國的第一強國,是實實在在的天下一霸。最終在齊閔王手中,齊國的大廈轟然倒塌,成全了秦國。

  • 9 #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一個國家的崛起,根源在於人才,齊國也是如此。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戰國時代最著名的人才聚集中心——稷下學宮了。齊國的稷下學宮與當年的魏國的西河學派差不多,都是政府大力扶持的官辦學術教研機構,其形式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中科院”,但學術氛圍與組織形式比“中科院”更活躍、更自由;蓋齊人風俗,一向“寬緩闊達,貪粗好勇,多智,好議論”,正是發展稷下學宮的最好土壤。

    於是,一方面,各大學派在這裡講學空談,坐而論道;另一方面充當政府的智囊團,為國家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各方面人才。而稷下學宮裡的“教授們”都被齊王授予“上大夫”職稱,又名“稷下先生”,這其中就包括縱橫家的鄒忌,雜家的淳于髡,以及後來的法家慎到、黃老學派的環淵與屍佼、陰陽家的鄒衍,甚至還有儒家的兩位巨頭孟子與荀子。

    事實上,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就源自相容幷蓄,學風盛極一時的稷下學宮。正是他們鋒芒爍爍的脣槍舌劍不經意間決定了我們民族持久不息的生命力與凝聚力,那兒,就是我們民族哲學與思想的源頭,同時也是我們中國文明史的偉大高峰,迄今為止,人們都只能歎為觀止而無法逾越。

    於是,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達到鼎盛,而在稷下先生淳于髡及鄒忌用的點撥與輔佐下,齊威王終於決心奮發圖強,振興齊國霸業。

    不怕幹不了,只怕不肯幹。很快,齊威王便開始重整吏治,廣開言路,他竟一次性當眾殘酷烹殺了貪官佞臣十餘人,此等雷霆手段,在先秦歷史上絕無僅有,儼然一副超強法家的做派,哪裡會比商鞅吳起的變法遜色。此外,齊威王還大走“群眾路線”,恢復了堯舜時代的“諫鼓謗木”制度:即在朝堂外設定一鼓,供民眾擊鼓進諫,並表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而所謂“謗木”,便是在諫鼓旁再立一根木柱,上掛木牌,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對政府和官員的意見,書之於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齊威王處。在當時,“諫鼓謗木”成了國君繞開官員與國民直接聯絡的一種重要手段。當然,齊威王與齊宣王之後,齊國官場奢靡安逸之風倏忽復燃,“謗木”越立越高,逐漸人不可及,而最終失去了它原先的意義,成了一個象徵性的符合,至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為華表,其作用已經消失殆盡,變成了一個裝飾品。而“誹謗”這個詞的含義,也由原先“提意見”這樣的中性詞,變成了“造謠、中傷”一類的貶義詞。至於“諫鼓”,也逐漸下沉到了縣一級官府的門口,變成了類似於“110”的一種報案工具。

    扯遠了,我們回過頭來說齊國。在改革吏治的同時,齊威王又開始更大力的發展稷下學宮,以至名師薈萃,精英雲集,亦成齊國取之不竭的人才寶庫。與當時的老牌霸主魏惠王嗜好明珠不同,齊威王嗜才如命,有蒐羅人才之癖好,他每每提到收盡天下英才的稷下學宮,便自豪榮耀無比。(當然,田氏代齊依靠的是貴族擁戴,其再怎麼變革也不敢過分侵奪貴族的利益,故稷下名士仍只是智囊團,未能衝擊各大貴族之地位,而導致其“人治”終究敵不過秦國的制度化優勢。)

    總之,不管怎麼說,在齊威王一番勵精圖治之下,本就擁有雄厚底蘊的齊國變強了,再加上著名軍事家孫臏的加盟,齊威王參與中原稱霸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連番進兵中原,大破強魏,幾乎全滅魏武卒,於是淮泗諸侯唯齊國馬首是瞻,齊遂有東帝之志。

  • 10 # 小草簡筆畫

    戰國時齊國由於地處山東、膠東一帶,盛產魚鹽,所以經濟上一直站在諸侯國的前列

    齊桓公時期,管仲為相,經濟軍事實力大增,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討伐諸國,確立威信。終於葵丘會盟,確立霸主地位,成為第一強國。但齊桓公死後,王室爭權,逐步衰落,受制於晉楚等國

    齊威王時期,先後通過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打垮魏國,便有了徐州相王,魏國表示屈服。此時的戰國七雄,以其為最強盛,打敗魏國,齊國便獨霸中原。後來,齊國聯合五國出兵函谷關,秦國求和,齊秦並稱東西二帝(但是李弱於秦國)。後來齊(魚軍)王,滅掉宋國,加劇了與他國的矛盾。終於有樂毅率兵攻打齊國,此後雖得以復國,但一蹶不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跳廣場舞的朋友沒有舞蹈基礎,要想跳好舞最應該掌握哪幾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