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nyDeng
-
2 # 大道人家
我買過多個版本的《論語》,看整本書翻譯和講解好不好,先看學而篇的三句話譯的準確不準確。因為準確理解這三句話,對學好孔子思想很重要。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前一句說的是學習的原則,即學習了懂得了道理要時常去實習、實踐它。說的是學以致用。後一句說的是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後得到的感受、體驗和境界。學習了懂得了道理,時常去實習、實踐它,(會有新的體驗、認識和提高,甚至有豁然開朗的大收穫),這不是很愉快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上一層意思的邏輯遞進。就是說,你學習了懂得了道理,時常去實習、實踐它,不斷品嚐和享受學習的快樂,你的學問越來越高了,名氣也越來越大了,從默默無聞到小有名氣,到中有名氣,到大有名氣,這時候,有志同道合(朋是志同道合的人,而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朋友)的人,從遠處(不僅包含空間距離上的遠,也包含人與人心靈上的遠)慕名而來,向你請教,與你交流,和你交朋友,讚賞你,敬重你,推薦你,甚至重用你,不是很快樂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接著上兩層意思說的。既是一種假設,也是一種境界的描述。就是說,你學習了懂得了道理,時常去實習、實踐它,不斷品嚐和享受學習的快樂,學問越來越大了,但沒有人知道你學問大,沒有人賞識你,沒有人推薦你,也沒有人重用你,心裡仍然不懊悔煩惱、不怨天尤人,仍然勤奮學習,不斷提高,你不就是君子了嗎?
這三句話,是論語的開門篇,也是學習的三大境界。用心體驗它,終身會受益的。
-
3 # 寄跡京華一布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孔子的《論語》。千古名句,代代相傳,人們耳熟能詳。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字面上的解釋主要有以下不同見 解:
1、朱熹在《四書集註》中的見解是: 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2、部分中學語文教材的解釋是: 學習並有機會付諸實踐,這難道不是件愉快的事嗎?前者是說時常溫習已學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後者則認為是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知行合一,反覆習練。筆者傾向於後者。
-
4 # 書劍漂零
這句話裡有一個有爭議的地方,
習字怎麼理解,有人做複習解,有人做實習解
個人覺得做實習解釋更加妥當,
複習本身是學習的一部分,如果學而時習之中的習做複習解釋,那麼學應當包括有複習的學,還有無複習的學,如果是無複習的學,這學也太馬虎了
而相對於學,孔子更加註重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兩段都說明了行優於學,
因此 這旬話的本意,學習了並且按學習的東西規範自己的行為
-
5 # 午睡的夜貓
人生有三個永恆的快樂:知識的積累與進步,志同道合的朋友,品德修養的的增進。
所謂“學而時習之”,知行合一之謂也。學而行,行而得,得而知,知而樂,樂而學。 “有朋自遠方來”,何有其樂?“必是自身學業、德行日益精進,方有朋友自遠方而來,近者先悅,而後遠者始來,此其一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來此,互相切磋探討,學業、德行又得精進,此其二也。 人不知,常態也。慍者,怒也。人不知我而怒,此我之德過也。人不知而我不怒,此我之德進也。景行維賢,克唸作聖。
博學篤行,名聲自彰。 友朋遠來,切磨箴規。 有異有同,各得其香。
-
6 # 金聖日
孔子說:做學問必須認真學習,反覆實踐才能得出結論,這才是正確的方法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不同看法的學者,不管遠近認識與否,共同來探討也是一種好辦法呀。"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的知識是有限的,只要不驕不躁,堅持不懈的學習實踐,最終不就成了有學問的人了。"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注:君子一有學問的人。朋一同做學問的人。遠方一指不遠近不同觀點的人。乎?一是肯定的意思,也是答案。
-
7 # 毛毛絲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更是一個實踐家,他強調學習的重要,學習知識,用於指導做人與治國,注重知行合一,而不是空談。
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應為學而實習之是知行,行而有得,是理論指導實踐,而不應該是過去常解析的複習,死讀書。
完整的意思應該為:
學習而經常去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瞭解自己,而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
-
8 # 紅黑聖西羅
越學才越長大論語的偉大,特別是那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現在的人啊,真應該多看看書。
-
9 # 求圓4
謝邀請:孔子說:學習之後能按時去溫席,不也很高興的事嗎?有朋友遠道來訪,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好的人嗎?這幾句話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是孔子對待學習、對待朋友、對待被人誤解時所主張的正確態度。
回覆列表
“學而時習之”,最容易被誤解的是“時”字,基本坊間的解釋都不中。這裡的“時”不是“經常”,而是“時機”,學習到的知識,只有當你遇到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才會得到快樂,學虛幻的用不上的知識,是沒快樂感的——當今很多人抱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到底是否實用即是這個道理。“習”是雛鳥練習飛翔,這是它的實際用途,引申為實踐。“學習”,學而致用謂之習。一個技能,反復練習,樂在何處?肯定不是這麼解。司馬徽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是這個時。
“有朋自遠方來”,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遠方來的同門,遙遠相隔肯定不是互相教學的,但居然同門學問,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人不是全知全能,必然有不知道的知識,不是難堪之事,就算別人嘲笑,也不需惱怒,是為君子。《兩小兒辯日》即是此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故事中孔子的回答就是君子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