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5VLOG
-
2 # 熱血方圓
康熙皇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出眾的一位千古一帝,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但是在康熙後期中卻出現了二次廢立太子之事,並引出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所謂九子即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他們當中又根據其中的勢力分為大皇子黨直郡王胤禔、納蘭明珠、餘國柱、佛倫。太子黨 太子胤礽、索額圖、格爾芬、阿爾吉善、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杜默臣、凌普、阿進泰、蘇赫陳、倪雅漢、齊世武、託合齊、耿額、鄂繕。三爺黨誠親王胤祉、陳夢雷、李紱。四爺黨雍親王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馬齊、戴鐸、鄂爾泰、田文鏡、李衛 。 八爺黨/十四爺黨多羅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誐,十四阿哥撫遠大將軍胤禵,裕親王福全、滿都護、景熙、吳爾佔、蘇努、阿布蘭、佟國維、阿靈阿、揆敘、王鴻緒、阿爾鬆阿、鄂倫岱、何焯、秦道然、張廷樞、普奇、馬爾齊哈、常明、徐元夢、巴海、法海、查弼納、蕭永藻、高成齡等等。因斃鷹事件,八爺黨轉為十四爺黨,支援胤禵當皇帝。
從當時的勢力來看,雍正皇帝並不佔優,輪天時,太子二阿哥胤礽是嫡子,天生的太子,輪地利人和他又不如素有“賢王”之稱又曾兼管吏部和戶部的八王爺胤禩,但是偏偏就是在種局面下,他卻反而脫穎而出,繼承大統。我認為他獲勝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其一辦事公正,不畏艱難。總攬康熙後期出現的各種大事中都或多或少有雍正的影子。在江南出現災情的時候,他主動接下了太子和八王爺都不願接下的燙手差事,並不惜得罪江南官場和商場鉅富大賈們,從他們手中強行籌得銀子賑濟了災民並解決了因水災而引起的動亂。在清查國庫欠款中又是他接下了各個皇子都避之不及的得罪人的苦差事,鐵面無私,徵繳欠銀。也真是這一些事情使得康熙看到了雍正身上的優點和能力,並得到了他的賞識。
其二在康熙眼中樹立了一個顧及兄弟的兄長形象。在九子奪嫡過程中,雍正曾經為太子求過情,也保舉過自己的對手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正是在兄弟奪嫡的混亂時刻,雍正這樣的做法正可謂是做在了康熙這樣一個父親身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康熙最想做到的事情,他不僅是一個帝王,還是一個父親,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因為皇位而自相殘殺,而雍正的做法正是他所希望的,所以雍正也因此更加受到了康熙的關注。
其三抓住了主要矛盾。歸根結底皇位的繼承是皇上的家事,最終是由皇帝一人乾綱獨斷。正因為此,雍正看的很明白,他並沒有像太子和八王爺那樣大肆的結黨營私,結交朝廷大臣,並鼓動他們上樹來為自己說話。甚至有時不惜出賣朝廷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私利。而是為人處世事事以朝廷和皇帝的利益出發,也正是因為他的辦事風格,雖然得罪了一大批權貴,但卻最終贏得的康熙的青睞,並最終在這殘酷的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雍正的勝出並非偶然,他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仍然需要學習他能夠堅持住自己的底線,有時候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在時局不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以冷靜的頭腦分析並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希望大家能從中有所收穫。
-
3 # 陳說紅樓
第一:雍正的情報系統:
粘杆處是雍正皇帝還是四皇子時成立的。雍正收羅江湖人士,又拉攏八旗權貴子弟,成立一個專門為他刺探情報、暗殺敵人的特務機關,粘杆處正式形成。
傳聞年羹堯早期就負責統領和建設“粘杆處”,雍正皇帝能當上皇帝,粘杆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雍正的城府深:
1,雍正與世無爭,悟禪修道,讓康熙放鬆對他的警惕,讓他在朝廷有活動空間!
2,雍正和各位兄弟保持友善,讓兄弟沒有聯合起來,對付他,但即位後表現,前後對 比,讓人大跌眼鏡!
3,雍正對皇位表現不感興趣,但是他也是在父皇面前積極表現自己的才能,讓他在朝廷 有職務,有人脈。
4,雍正及其表現孝順康熙,但是死後卻不敢和父親葬在一個地方。
5,暗自拉幫結派,這是他父皇極力反對的,例如死黨年羹堯、隆科多等等。
。
第三,他是時刻的準備著:
一旦有機會,就牢牢的抓住。康熙可能是無聲無息的獨自死去,隆科多第一個把訊息告訴了雍正,所以這也是上天給他的機會,因為他是非法獲得皇位,雍正在剛登基的第六天,也就是正月初六這個喜慶的節日裡,處死了這個陪伴康熙一生的太監趙昌,之後是年羹堯,隆科多等等。
-
4 # 步武堂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一個大事件,也是很經典的“宮廷大戲”。
這齣戲,雍正贏了,但是贏得很艱難,贏得不徹底。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的野史和民間傳說,把雍正描述成為“篡改詔書”或者“弒父殺君”的“奸險”之人。
那麼,雍正為什麼會贏?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負面評價”?
讓我們再細看看,在九子奪嫡的宮廷鬥爭當中雍正是怎麼“脫穎而出”的。
康熙年間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有兩個因素:
第一,康熙的兒子太多,並且優秀的兒子太多,同時,優秀的兒子們的年齡也比較相近。客觀上導致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特殊群體幾乎都在幫著康熙管事兒。
第二,康熙立太子很早,背景也很特殊。這使得太子胤礽早早的就被推倒了“萬眾矚目”的地位,時間越長,顯露出的毛病就越多,加上這個從小就被康熙寵愛的太子的確也是毛病太多,很不爭氣。
一個不爭氣的太子,加上一群比較優秀的皇子,“九子奪嫡”就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做了近四十年太子的胤礽,兩次被廢,而每次被廢,都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奪嫡大戰”。
太子胤礽這個人就不多說了,就一句話“德不配位”。
九子奪嫡大約可以分兩個階段,以太子兩次被廢為標誌。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有自找的成分,也有其他皇子“落井下石”的因素,往胤礽掉進去的那口井扔的最大的石頭的就是“九子奪嫡”當中的主角之一“八爺黨”——他們偽造了太子胤礽私自調兵的手諭。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跳出來的有三個皇子: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以及八阿哥胤禩(包括他的死黨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
最先倒黴的事大阿哥胤褆,如果說太子自私,無能,膽大妄為的話,這個大阿哥就是殘忍並且愚蠢。他居然進言勸康熙殺了太子以絕後患,並且愚蠢的表了這麼一個忠心:如果康熙不願意背弒子的惡名,他願意代父受過,由他來親手幹掉太子。
康熙鬍子都氣歪了!懷疑自己怎麼就生了這麼個“蠢豬”!
而此時,老三胤祉來了個火上澆油,揭發了大阿哥胤禵背後魘鎮太子的齷齪事,於是,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就一起被踢出競爭圈子,提前退場。
大阿哥胤褆被圈禁。此時,康熙已經開始後悔廢太子了——被一幫兄弟聯合陷害,的確挺冤枉的。
第三個跳出來的,是八阿哥胤禩。
太子被廢,康熙下旨公開推舉太子,這給了八阿哥胤禩一個看起來是極好的機會,胤禩最大的資本,就是“賢王”的名氣和在滿朝文武當中的人氣,這種一人一票的“選舉”,老八完全有可能憑選票獲勝,登上儲君之位。
形勢的發展也的確朝著對老八極為有利方向發展,推舉太子的奏摺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援八阿哥胤禩。
老八胤禩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除非……。
還真的就有除非。滿朝文武都忽略了康熙的態度。
四阿哥胤禛重視了,他是在他的師爺鄔思道的指點下注意到了。
他推舉了廢太子,這正合康熙之意,當然還有兩個也重視了,一個是十三阿哥胤祥,一個是上書房大臣張廷玉。
果然,選舉是不可靠的,一人多高的奏摺,也低不上康熙的一句話。
老八的優勢,瞬間變成了“結黨營私”的證據,這個時候,老八其實已經輸了。
但是,老八並不服氣,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才是太子最正確的人選,他的本錢就是雄厚的人脈。
在這一回合,四阿哥胤禛是實實在在的大贏家——保舉太子,說明老四很重情義,也有忠心。在康熙眼裡一個有情有義,有忠心有原則的好兒子形象初步形成,加上胤禛幾次差事辦的都很盡心,給胤禛加分不少。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四阿哥胤禛還有意外的收穫,就是他的兒子弘曆被康熙看上了,並帶在身邊進行特殊培養。
到此,奪嫡集團就只有兩個,“八爺黨”和“冷麵王”。
老八認為既然自己有本事推倒太子也就有辦法對付胤禛。他錯了。
太子第二次被廢,幾乎就是已經是“雍親王”的胤禛和他的十三弟胤祥以及師爺鄔思道一手策劃的。
他巧妙的利用了老八廉親王胤禩和太子的矛盾,通過《百官行述》這個道具,借刀殺人,逼太子謀反,進而被康熙二次廢黜。
兩次廢黜太子,康熙面子上很下不來,所以,在太子二次被廢的時候,康熙宣佈不再立太子之位,相當於“放鹿中原”,誰有能耐誰去抓!
果然,老八胤禩再次按耐不住,要去爭搶康熙放出去的這個“鹿”,而此時,爭搶的人又多了一個,這個人就是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一直是八爺黨的骨幹,但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廢,這個胤禵就有了其他心思,同時,他的親哥哥胤禛也看出來了一點端倪。
於是還是在師爺鄔思道的指點下,胤禛保舉了他的親弟弟做了“大將軍王”,手握兵權的胤禵,心思就更加活泛,他開始脫離八爺黨,自成一派,加入了奪嫡之爭。
但是,胤禵似乎並未看清他的親哥哥胤禛,他是對四哥胤禛保舉自己心存感激,而胤禛也就順勢把年羹堯推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實際上也就按住了胤禵的命門。
胤禛推出胤禵,主要的目的是轉移老八胤禩的注意力。讓老八胤禩去對付這個手握兵權的十四弟。
這種對付,是帶著仇恨的。
胤禩又贏了。他的這種只辦差不某位的態度,博得了康熙的欣賞。在康熙眼裡,不謀私利,一心只為江山社稷的四兒子才是可託付大事的人。
胤禛勝出了。
這是陽謀和陰謀共同作用的結果。
雍正(胤禛)的陽謀,就是時時處處表現出的“不結黨,不謀私,不爭權”的態度和格局。
同時,真心實意的為他爹分憂解愁的同時,絕不給他爹添亂。
第三,不失時機的向康熙滲透他的“改革設想”,讓康熙相信,他是一個有作為,敢擔當的強人。
當然,雍正的兒子弘曆也給他爹加了不少的分。
雍正的陰謀,實際上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的把自己的對手推到康熙面前,並由康熙親自一個一個的否定,而這種否定基本上就沒有翻身的機會。
比如在徹查“宰白鴨”案的時候,他用“苦肉計”,把老八胤禩推倒了康熙面前,而老八胤禩在查案過程中針對太子的“陰謀詭計”也就暴露在康熙面前。
康熙連續兩句“其心可誅!”預示著老八已經出局,而老八胤禩尚不自知。
這就是陰謀。
雍正的陽謀和陰謀用的一樣好。當然離不開他有個好師爺,也有個好兄弟——十三阿哥怡親王允祥。
-
5 # 大鵬仙人
雖說是九子奪嫡,其實都掌控在康熙手中,康熙雖從壽宴上發現了四阿哥的壽禮的不詳,這種事情明明就是一個陷害,早就意識到奪嫡的危害性了,雖然把老四給弄去務農,也是那個時候心中就確定了人選,無論是能力還是人品當時的四阿哥都是很出眾的,又有一副耿直幹事業和與世無爭的樣子,從心底裡得到了康熙的青睞,反過來康熙對八阿哥黨很厭惡,年羹堯和隆科多就是康熙故意提前安排的兩位奪嫡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當時單憑雍正的能力根本沒辦法把這麼親近的人物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上,必須要有康熙的同意,這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幫助,到後面他根本連大內都進不了,就算有遺詔人家也會改,所以說勢成了改遺詔不是大問題。
-
6 # 溫史
總結:雍正之所以能奪嫡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前面有康熙的精密佈局,後面有十三阿哥和年羹堯等人的兵力支援,這才使得雍正在關鍵時刻能奪嫡成功。
-
7 # 神龍貓
我覺得是有一定的運氣成分,畢竟歷史上,康熙死的匆忙,沒有留下任何訊息說讓雍正繼位,全是隆科多口傳,當時有實力爭皇位的就是老4,老8和老14他們三個,隆科多跟誰近,誰基本就是皇上
-
8 # 一個男人25
其實要歸功於康熙的爐火純青的帝王術,十全老人在自己執政的最後十年,已經非常清楚承平日久所造成的吏治鬆弛,想要扭轉,就必須物色苛嚴刻薄的接班人,八爺四處市恩,段非人選。加上布衣宰相方苞的一句話,看聖孫,就更堅定了康熙的選擇。從這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智慧,都是用百年的眼光去做當下的事情,也就成就了歷代王朝中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之治,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4年【包括4年太上皇】,長達138年,雍正承上啟下,不可或缺。
-
9 # 空花不禪
我覺得原因有二,拋開所謂篡改遺詔說法,首先是因為雍正確實基本符合康熙的接班人標準。我總覺得,雍正在當時所有兒子中他瞧著最有能力品性最好這才是關鍵。很像現在領導看待下屬一樣,我看你順眼,覺得你會來事又有能力,那麼我就會提拔你。其次,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或者比上邊說的原因更重要,就像朱棣要廢太子時,謝縉那句好聖孫讓他打消了念頭一樣。在當時,能讓康熙親自教導的孫輩只有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好聖孫,也是可以在康熙選擇接班人的時候給雍正加分。如果看著自己的兒子都不太滿意的情況下,那麼至少胤禛的兒子更像我,那麼就他吧~……
一家之言………
-
10 # 聊一點點歷史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雍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九個皇子中取得最終勝利,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2雍正本人是個有能耐,敢於任事之人,在康熙晚年國庫虧空,貪汙成風的情況下。敢於不怕得罪眾大臣清理國庫欠銀等,雍正完成一些艱難任務,頗得康熙聖心。
3懂得隱忍,不像大皇子,八皇子那樣,讓康熙皇帝看得出來他們急於想做皇位接班人,以至於開始梳離他們,從而給雍正製造了機會。
4佈置得當,首先在關鍵時期,雍正帝的心腹佔據了關鍵位置,隆科多擔任九門提督,控制京城防衛,年羹堯任陝甘總督掣肘十四皇子,從而保證了雍正帝的順利繼位。
回覆列表
要說雍正勢力不大,我想是不恰當的,雍正手底下培養的人才,如李衛,年羹堯,田文靜等人在當時都可以算的上勢力的封疆大吏治,年羹堯當時任川陝總督,可以說是有軍權的,十三阿哥更不要說了,雖然後期被康熙帝圈禁,但軍中影響力不減,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整個皇城治安在他手上,還有像鄔思道這樣的智壤團(可能對這一人物,影視劇中誇張成分),我想其勢力並不比八爺黨差多少。
雍正為啥能勝出,其實康熙帝本就意傳位給雍正的,我們現有遺留的詔書也證明了這點。也就是康熙帝為雍正登基是做了一些安排的。其次雍正本人確實很優秀,幫助康熙處理一些政務,所展現的能力也是讓康熙十分滿意的。雍正用人手段還是比較成功的。手底下出現了好多優秀的人才。八爺黨幾次犯傻式的操作,直接斷送了他繼位的可能。關於十四阿哥在康熙晚年受封大將軍王,我覺得應該是康熙給雍正最有力的保證,因為他們是親兄弟,一母所生,後期被打壓我覺得應該是犯了雍正忌諱了!不知道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