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獨的村夫
-
2 # 近衛步兵師
赫魯曉夫被趕下臺,主要不是什麼在國際場合失禮,口無遮攔之類的。有個原因被中中國人長期忽視,那就是在與美國的軍事對抗中失敗好幾次,使得蘇聯高層對他很失望。
這其中比較大的事件分別是後兩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
後兩次柏林危機分別是1958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機和1961年的第三次柏林危機。
從地理位置上看,西方佔領的西柏林離西德較遠,最近的地方也有180千米,僅有幾條交通線與西德相連。
蘇聯方面在第一次柏林危機中明白了西方強大的空運能力和強硬的立場之後,按說應該想出新的策略來把西方勢力擠出西柏林。
但是赫魯曉夫的策略顯然無法取得優勢,無非是外交交涉加上軍隊施壓。
外交交涉,美蘇兩大陣營對立,蘇聯方面也拿不出什麼籌碼來在西柏林事態上取得優勢。
軍事施壓,雙方也都清楚如果開火,很可能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就算是最後把坦克都開到柏林去進行近距離對峙,也沒有造成什麼壓力,大批的柏林平民,倒是探頭探腦地在看熱鬧。
所以,赫魯曉夫執政時代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柏林危機,最終就是維持柏林東西分治的現狀,蘇聯和東德最後不得不以建起柏林牆來強行結束危機。赫魯曉夫沒有在東西德國對峙的前線獲得好處,這是巨大的減分項。
再就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當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蘇聯方面不算是完成失敗,畢竟最後以從古巴撤走導彈為條件,逼迫美國從土耳其和義大利撤走了導彈。
但是,赫魯曉夫介入古巴導彈危機依然是非常冒險的,古巴離美國太近,離蘇聯太遠,蘇聯沒有足夠的戰略投送能力來支援,如果陷入長期對峙,勢必消耗蘇聯的大量人力物力。
更何況,美國在本土附近與蘇聯交鋒,很容易調遣軍隊,且獲得國內的支援,而美國確實調動了8個航母戰鬥群來與蘇聯對峙。
最後和美國妥協,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有意思的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約2年,赫魯曉夫就被趕下臺了,相信赫魯曉夫的兩次軍事冒險都失敗了,所以勃涅日涅夫在串聯中能取得其他蘇聯高層的支援也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赫魯曉夫在蘇聯國內的執政根基也在一點點地消退:
處決貝利亞,將情報系統得罪了。
就斯大林發起祕密報告,得罪了蘇共裡的“老近衛軍”派系。
得到朱可夫幫助又罷黜了他,得罪了蘇軍系統。
改革幹部制度過於激進,讓很多人對他頗有怨言。
這樣的領導人,又不能在與美國的對抗中獲得優勢,讓勃涅日涅夫糾集起了足夠的勢力來反對他。
-
3 # 驕然
我來說一下吧,赫魯曉夫下臺,是通過宮廷政變被趕下臺的,而發動宮廷政變的人主要有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謝列平和謝米恰斯內等,在這幾個人當中勃列日涅夫年齡最大,但屬他沒有領導能力,也屬他的勢力最小,當把赫魯曉夫趕下臺以後,蘇斯洛夫,謝列平和謝米恰斯內也都想當一把手,互不相讓,於是他們就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讓第三方出任國家領導人,也就是勃列日涅夫,一方面勃列日涅夫沒有政治領導能力,另一方面他年齡偏大,讓他暫時過渡一下,然後再把他趕下臺,可令這幾個人沒有想到的是,勃列日涅夫雖然沒有政治領導能力,但是政治手腕兒卻非常的強硬,他上臺以後沒用多久,就找各種藉口,削弱了他們的勢力,把大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更令他們幾個沒有想到的,別看他年齡最大,可在這個位置上卻一下子坐了18年,僅次於斯大林,所以說要說推翻赫魯曉夫的人是誰?勃列日涅夫雖然也是其一,但他沒起主要的作用,但他卻是最大的贏家。
那麼勃列日涅夫他們為什麼能夠推倒赫魯曉夫呢?我覺得這裡面的主要原因還是出在赫魯曉夫身上,赫魯曉夫這個人比較霸道,有點兒自以為是,不喜歡和中央的其他領導人商量,什麼事都自己做主,一言九鼎,因此說他和政治局內主要領導的關係都不是很好,有點兒人單勢孤,而且在赫魯曉夫晚年,他已經把朱可夫免職了,這使他身後沒有一個強硬的支持者,當年赫魯曉夫剛上臺的時候,就是憑藉朱可夫,殺掉了自己的對手貝利亞,而這次他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當然赫魯曉夫下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蘇斯洛夫為首的主要領導人,集體和赫魯曉夫發難,給赫魯曉夫一個措手不及,於是被迫下臺。
其實縱觀蘇聯的政治體制,基本上不管誰上臺,都會打壓一下自己的競爭對手,這也成了蘇聯領導人的傳統,其實這也難怪,在政治上,從來不講究心慈柔軟。
-
4 # 張三又來
最主要的幾個問題是:為何他們要反對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是一個精力異常充沛的人。他是個無從預料、難以駕馭和不可思議的滑頭,與此同時,卻又是個活潑好動、性情直爽之人。
在人們的記憶裡,赫魯曉夫一直是一個恣意妄為的搗亂分子,有時顯得荒誕不經,有時儼如十足的古董,因而並未得到歷史應有的評價。他曾坦言:
“我當過工人,那時候沒有社會主義,倒有土豆。如今社會主義已經建成,土豆卻沒有了。”赫魯曉夫曾下令食堂免費供應麵包。他一心想讓國家擺脫貧困,但總是寄望於一些烏托邦式的想法,冀圖一舉解決各種問題。
1959年12月4日,赫魯曉夫在中央主席團就蘇共綱領草案發表講話。他闡釋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社會即將到來的具體設想:
“這就意味著讓所有的兒童都進入寄宿學校,讓所有的孩子從出生到受完教育都由國家加以保證,讓所有的老人從某一年齡開始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我想,再幹上一兩個年計劃,我們就能夠做到所有的人都有飯吃,誰想吃多少都行。我們將會有面包和肉——再來兩個五年計劃(這是最大限度)就請隨便吃吧。不過一個人只能吃那麼一些,多了也吃不下。連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一些食堂,在那裡你可以隨便交點錢,就想吃什麼吃什麼。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下卻無法做到這點呢?……”赫魯曉夫常常搞出一些缺乏理智、不合情理的新花樣,而且在他十年執政生涯臨近終結之前,經濟狀況即已惡化。
由於嚴重乾旱,1963年莊稼歉收。許多城市不得不實行購物卡制度。首次從國外採購糧食——940萬噸穀物,約為當年收穫量的10%。商店裡已見不到面粉、餅乾、甜餅、肉類的蹤影,買牛奶排起了長隊。1961年的貨幣改革和物價上漲毀壞了赫魯曉夫的聲譽。他已失去反對官僚主義者和達官顯宦的“人民庇護者”的光環。
另一方面,他又居然得罪黨的機關(打破習以為常的管理體系)、軍隊(裁減軍官隊伍)、克格勃(對肅反工作人員表現出十足的不敬,拒絕賦予他們特權),惹得他們反對自己。
最高權力集團之所以不喜歡赫魯曉夫,還有著一些個人方面的原因。高官顯宦們渴望安寧與舒適,而赫魯曉夫卻持續不斷地推行幹部制度的徹底改革。他將中央委員們像小孩子一般隨意申斥、呼來喝去。對待中央主席團的同事,遣詞用語上也毫不客氣:傻瓜、無賴、懶蛋、死蒼蠅、可憐蟲、臭狗屎……
按赫魯曉夫意圖,1961年10月第二十二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要求不斷更新黨的領導機關。區委每次選舉必須更新一半人員,州委更新1/3,蘇共中央委員會則更新1/4。
這就是官員們忌恨赫魯曉夫、擁護勃列日涅夫的原因,後者允許他們穩居自身的職位15年之久。
赫魯曉夫身邊的人都不贊成他的自由主義行動:批判斯大林,庇護索爾仁尼琴和特瓦爾多夫斯基,試圖尋求與西方的共同語言,裁減軍隊和削減軍工生產。
1964年4月17日赫魯曉夫壽辰當天,中央主席團全體委員和候補委員都來到他位於列寧山上的府第,向他表示祝賀。
斯大林在世時,政治局委員都住在克里姆林宮。赫魯曉夫則建議大家遷入緊鄰莫斯科大學巍峨大廈的嶄新宅邸。接受慶賀的壽星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心情舒暢。來賓飲用過一杯白蘭地,短暫交談一番,便匆匆離去,託詞是不可讓赫魯曉夫“累著了”。雖然赫魯曉夫明明樂意繼續熱鬧熱鬧,勃列日涅夫卻不斷催促大家起身,波德戈爾內也隨聲附和。
讓赫魯曉夫退職的準備工作業已開始。
究竟反赫魯曉夫傾向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戰友們如何下定決心商談,這次政治密謀如何在組織上發展成熟,這些方面的真相如今我們已經無從得悉。
盡人皆知的事實表明,積極反對赫魯曉夫的有兩個集團。
第一個集團是主席團委員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波利揚斯基,這些人都受夠了赫魯曉夫的惡氣。他讓他們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他們早就感到厭煩。
第二個集團則是那些團結在謝列平和謝米恰斯內周圍的共青團出身的人。沒有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反對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基本上不能成功。而唯謝列平馬首是瞻的乃是整整一代經過共青團歷練的黨內年輕幹部。
與各共和國、各州的領導人進行談話的,基本上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
軍事歷史學家沃爾科戈諾夫中將第一個獲准接觸勃列日涅夫個人檔案材料,他注意到,自1964年中期起勃列日涅夫停止作日記或筆記,而此事他已進行20年之久。他照舊記錄赫魯曉夫的指示,卻不記載與何人會面以及談了些什麼。
勃列日涅夫明白,他正在參與一場名副其實的政治陰謀,所以不想留下蛛絲馬跡。赫魯曉夫退職之後,他又恢復了關於一天中所作所為的簡短筆記……
開始行動赫魯曉夫從度假地返回克里姆林宮,進入自己的辦公室。下午三點,主席團會議開始。
赫魯曉夫進門打招呼問道:“喂,出了什麼事情?”
他坐在主席的座椅,又問了一遍:“誰來發言呀?問題的實質何在?”
與赫魯曉夫自皮聰達同機返回的中央主席團委員米高揚,以及主席團候補委員——喬治亞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姆扎瓦納澤、白俄羅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馬祖羅夫、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謝列斯特,也應召參加10月13日的會議。
他們之中,站在赫魯曉夫一方的只有米高揚(連那也是有條件的),其餘的人全都猛烈抨擊赫魯曉夫。
他平生還從來不曾聽到過諸如此類的指責。率先發言的是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全然不曾料到,中央主席團會議會發生這樣的轉折。
勃列日涅夫聲稱,主席團裡並不存在集體領導,而是充滿了對赫魯曉夫的個人崇拜。他對同志極不尊重,結果經常做出一些考慮不周的決定。將州委分割為工業州委和農業州委是個錯誤,人民對此並不支援。
“我為主席團如此成熟感到高興,”
赫魯曉夫說道,“此刻所做的一切,是我們黨的一次勝利。我這就退出,不準備同你們鬥爭——我的思想體系和基本原則與你們完全相同。我明白,這是我的最後一次政治性演講——天鵝絕唱。我不準備在全會上發言,但想向全會提出一個請求。”
他遭到了拒絕。赫魯曉夫頓時眼淚汪汪:“你們寫一份關於我離職、退休的申請吧,我簽字。在這個問題上我信賴你們。請告訴我,我應該住在哪裡。如有必要,我可以離開莫斯科。”
蘇共中央委員、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蘇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同志們!鑑於年已老邁並考慮到自身的健康狀況,謹請蘇共中央滿足我關於解除我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的請求。由於上述原因,我已無法履行所賦予我的職責。我向蘇共中央委員會承諾,願將自己的餘生和餘力貢獻給造福於黨和蘇聯人民、造福於建設共產主義的工作。赫魯曉夫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勃列日涅夫很難說是比赫魯曉夫更有才幹、更為傑出的政治家。但是,赫魯曉夫只能以百無一用的角色度過餘生,並且受到肅反人員的步步跟蹤。而勃列日涅夫直至壽終正寢始終是一國之主。
-
5 # 瘋狂青史
赫魯曉夫在成為蘇聯主席之後,也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措施,為了打破對於斯大林的迷信,也為了衝破教條主義的禁錮,於是開始全面的“否定”斯大林,雖然為接下來的平反冤假錯案提供了土壤,可也帶來了一些麻煩。
同時赫魯曉夫也沒有防止斯大林模式的復活,甚至還因為全面的否定斯大林而遭到了“己方”人士的唾棄。
為了發展經濟而“大拉快上”的裁軍
但赫魯曉夫在改革的時候,直接就裁撤軍隊,裁撤了兩百四十萬,有很多的元帥,將軍,軍官一夜之間失去了飯碗,所以也開始對赫魯曉夫咬牙切齒。
更正蘇聯“風俗”
這些政策獲得了百姓的支援,可是直接動了權貴的乳酪,這些權貴在待遇上的利益開始受損,也對於赫魯曉夫懷恨在心。
在國際上的頹勢
在1964年,這些權貴和將軍們集合在一起,推舉赫魯曉夫的學生勃列日涅夫帶頭,直接發動政變,推翻了赫魯曉夫。
而勃列日涅夫在推翻了赫魯曉夫之後,甚至還做了一個羞辱赫魯曉夫的事情,在當時的蘇聯,高層幹部所乘坐的小汽車都是吉爾牌轎車是蘇聯最高檔的汽車,按照規定,全蘇聯只有中央第一書記、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部長會議主席三人可以乘坐這種汽車。
當然,在退休之後的赫魯曉夫也不可能再坐這樣的車輛,對這一點,赫魯曉夫和他的家人們都心知肚明。
在赫魯曉夫退休的第一天清晨,原本屬於赫魯曉夫的吉爾牌轎車換成了一輛海鷗牌轎車。
對於這樣的情況,赫魯曉夫也是可以接受的,在當時的蘇聯,海鷗牌轎車也是蘇聯的高檔轎車之一,可是又過了半天,停在門口的轎車又低了一個檔次,變成了高爾基汽車廠的主打品牌——伏爾加轎車。
這種車輛是當時蘇聯最普遍的公務汽車,不過這樣的汽車顯然是不符合赫魯曉夫前蘇聯領導人的身份,不過再隨後不久,這個換車的把戲也真相大白。
這個事情還要從赫魯曉夫提出的“節儉”政策說起,在赫魯曉夫執政的時候,為了減少國家開支赫魯曉夫建議蘇聯的廣大幹部們使用伏爾加汽車作為自己的專車,減少對類似海鷗派轎車這種高檔轎車的使用。
當然,這個政策從提出到赫魯曉夫退休一直都是“倡議”狀態,蘇聯的權貴並不同意讓自己的生活下降,不過到了赫魯曉夫退休的時候,這個事情又被拿了出來。
顯然,勃列日涅夫默許了這個羞辱赫魯曉夫的建議,於是,就有了我們提到的一天之內連換兩部車的換車事件。
-
6 # 黑水布衣
赫魯曉夫的下臺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勃列日涅夫背後是整個蘇共中央委員會,但憑他自己是沒有能力達成“政變”的目的的。
1964年,蘇斯洛夫在蘇共中央十月全會上所作的主題報告中。他列舉了赫魯曉夫一系列的嚴重錯誤。我們著重從體制、經濟等問題,分析赫魯曉夫下臺的真正原因。
一、政治上背離集體領導原則
赫魯曉夫在對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內外政策問題時,中央集體無法進行自由的、切實的討論。他公然無視黨與政府領導集體的意見,不再考慮其他領導人的主張,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力圖建立他的個人專政;赫魯曉夫自以為絕對正確,驕傲自滿,毫無根據地企圖充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理論與實踐家;他把一切成就不是歸功於黨,而是全部歸功於他個人;他到執政後期,儘量擺脫蘇共中央及其主席團的監督;在工作中,不尊重別人,只要別人談談自己的看法,立即就被打斷,經常怒氣衝衝地吼叫,極端粗暴,為所欲為,任性,心胸狹窄和熱衷於發號施令;赫魯曉夫的個人崇拜雖未最後形成,但正處在形成過程中,處於復發階段。——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總之,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最後他卻走上專制獨裁和個人崇拜的路上,這令整個蘇共中央委員會十分不滿,在政治鬥爭中赫魯曉夫走向了孤立。
二、經濟上改革失敗
資料上顯示,在赫魯曉夫執政的1956到1963年之間,蘇聯的社會生產總值增長率連年下滑,從8.9%降到5.0%。而更為敏感的國民收入增長從8.9%降到4.0%。在農業方面,農產品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國營農場的農產品成本理應降低2.1%,實際上卻提高了24%。嚴重缺糧和缺飼料,導致大量屠宰牲畜,結果是使肉、油、蛋及其他產品嚴重缺乏。到1964年,肉類產品在各地幾乎普遍出現長時間脫銷。在1963年,蘇聯國內甚至連麵包供應部發生了嚴重的困難。
這些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上,赫魯曉夫沒有交出出色的成績單,讓蘇聯人民十分失望。
三、外交及軍事
這些方面,相對影響較小,但也影響了赫魯曉夫的形象。赫魯曉夫喜歡出國訪問,在對外活動中竭力讓外交部、外交官靠邊站,力圖通過他本人去解決很多國際問題。而且每次出訪,所帶親屬眾多,影響頗為不佳。在軍事上,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第二次中東戰爭)、1958年的“柏林問題”危機和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機(古巴導彈危機)讓蘇聯一次次的陷入了戰爭的邊緣,蘇聯在窮兵黷武的問題上一去不復返。
其實以上的這些問題,即使在後來的蘇聯繼任者執政時期,也沒有很好的解決,只不過赫魯曉夫是始作俑者罷了。
1964年,度假中的赫魯曉夫“被下臺”,從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其後一直處於軟禁的狀態,直到1971年去世,這個當時世界的第一狂人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
7 # 夢迴少年時代247
推翻赫魯曉夫,其實跟勃列日涅夫沒有太多的關係,與其說勃列日涅夫主動參與了推翻赫魯曉夫的政變,其實還不如說是勃列日涅夫是被拉進來充人數的
-
8 # 夏目歷史君
我們都知道赫魯曉夫的為人,他在眾人的口碑中並不怎麼樣,被號稱是“野蠻總統”。不懂得如去處理人際關係,性格蠻橫,獨斷專行,在為人處世方面,赫魯曉夫要遠遠比不上勃列日涅夫,而在後來的奪權中,這也成為赫魯曉夫被推下政壇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在政府和農業生產上的改革。政府改革是對領導班子進行清洗,當時很多政府官員,都是被赫魯曉夫強行請了下去,其中包蘇聯高層達到了25人,勃列日涅夫就是其中之一。在農業方面則是不顧後果大規模種植玉米。
在赫魯曉夫心中,他自以為進行的這一系列改革會更有利於蘇聯的發展前進,沒想到改革的效果出來了,不但沒有給蘇聯帶來一丁點兒的好處,反而給蘇聯搞得一團糟。
在美蘇冷戰時,古巴導彈危機就發生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本來優勢在蘇聯的手中,沒想到赫魯曉夫卻最先妥協,這也讓蘇聯的顏面掃地。而且也正是這件事結束之後,赫魯曉夫在蘇聯的地位越來越不穩固了。
隨著人們對赫魯曉夫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嚴重,勃列日涅夫這邊也有逐漸有了機會,其實或許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機會會來的這麼迅速。
當時被赫魯曉夫請下去之後,勃列日涅夫是去了國防部,這使得他得到了和軍隊緊密接觸的機會,而得到了軍隊的支援,便讓勃列日涅夫更具備了話語權。1956年,赫魯曉夫除掉了馬林科夫,勃列日涅夫則趕緊抓住空隙重回蘇聯高層。
第二年,赫魯曉夫外出訪問,在此期間蘇共對赫魯曉夫不滿的人針對赫魯曉夫問題召開緊急會議,決議要除去赫魯曉夫的職務,由於當時反對的人比較多,決議無法通過,赫魯曉夫的第一次災難算是躲過去了。
被罷免的赫魯曉夫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蘇聯領導人換成了勃列日涅夫。其實,罷免赫魯曉夫的兩次會議和勃列日涅夫或多或少都有些關係,這也算是他為了上任做的準備吧。
不過雖然把赫魯曉夫趕了下去的,但是不可否認,勃列日涅夫也沒給蘇聯帶來什麼特別有利的影響。他對軍事和發展重工業情有獨鍾,導致國家發展失去了平衡,連老百姓的日用品都得不到滿足,最終導致經濟拖垮了,出現停滯。蘇聯在後來走不下去,最終只能解體,其實與勃列日涅夫有不小的關係。
-
9 # 歷史控
但是 ,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他嘗試對蘇聯的經濟,特別是農業進行改革,提出開墾荒地,雖然解決了糧食的問題,但是後來墾荒地區風沙侵蝕很嚴重。在軍事上比較重視戰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減了陸軍和空軍。其實赫魯曉夫的新政策打開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大門,港式很多改革還是頗有成效的,但是卻引起了很多上層社會的不滿,還有一些身居要職的官員的不滿。而且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思想的總體的規劃,沒有從實質上打破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改革太過追求速度,所以被勃列日涅夫推翻了政權。
赫魯曉夫應該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個‘’共產主義者""要不然他也不會在美國的領土上,公然宣佈要埋葬美利堅。從而引發美國民眾的抗議。應該說,赫魯曉夫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志大才疏之輩。赫魯曉夫失敗在於兩個關鍵點,一是古巴導彈危機。二是他試圖觸動蘇共高層的實際利益。因而被趕下臺。至於說勃列日涅夫,這事和他沒有關係。當時他資歷潛,還輪不到他動手。他之所以上臺。也是妥協產物,但令蘇共高層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庸才可以掌控蘇聯十八年。赫魯曉夫下臺 ,是蘇聯高層的“集體行為”。
-
10 # 洞悉觀史
赫魯曉夫,還是有不少人認識他。在1953年,斯大林死後,蘇聯有5大最高首領,赫魯曉夫就是其中一位。在這5個人的努力之下,蘇聯的國家局面開始漸漸的穩定下來,而後赫魯曉夫就擔任了第一書記的職位,成了當時蘇聯最高領導者。這個人也是一個大膽之人,他一上臺就開始著手改革。這些改革專案很多,有的的確成功了,但有的卻失敗了。而他最大的失敗就是在經濟和外交上。
在經濟上,他的一系列舉動雖然有點推動當下經濟的發展。但其實長期下去,這些舉動都並不利於國家平衡。而在外交方面,在經過了東歐陣營亂動,古巴導彈危機之後,他的聲望開始一跌再跌。蘇聯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多對他不滿的意見,甚至還有人讓他趕緊下臺。最後到了1957年,蘇聯內部對他的不滿已經到達了巔峰,高層們甚至坐在一起密謀,打算從他手裡奪權。
因此,在赫魯曉夫一次出國訪問的時候,蘇聯的多位政治家就開了一個會議,大家一起商量後,決定罷免他這總書記的職位。等赫魯曉夫回國之後,看到眾位政治家遞上來的這份決議書,他也是驚得不行。不過他還是打算再垂死掙扎一下,因此提出要召開蘇共中央全委會,由這些委員們是來決定他的去留。對於他的要求,高層同意了。
之後,在開大會之前,赫魯曉夫一直在聯絡各路中央委員,希望他們在投票時投出對他支援的一票。所以,後來大會召開後,他就是因為這些支援票而驚險的逃過這一劫。沒想到,在1964年,高層們又一次坑了赫魯曉夫。這次依然是趁著他不在國外的時間而謀劃,勃列日涅夫在完成了權力交接之後,才打電話讓他回來參加緊急會議。而他回來之後,他又一次提出要由中央全委會來決定他的去留。
不過很顯然,這一次勃列日涅夫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早就將曾經支援他的委員會們從中清除,故而這次他的計劃沒有成功。因此他最後才不得不下臺,從此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時代來臨。所以總的來說,為什麼可以推翻赫魯曉夫?最主要是他太過於沒有防備,本來自己就已經惹怒了高層,結果他還放心大膽的出國訪問或者是出國旅遊。這不等於給敵人準備時間,然後可以對他一擊致命嗎?
回覆列表
因為勃氏在推倒赫魯曉夫之前,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庸碌無為的人。概括起來說,就是他在蘇聯的黨政高層的心目中,是一個人畜無害的人,一個庸俗的人。正因為如此,他就成為了當時的蘇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成為了他們原先計劃用來取代赫魯曉夫的傀儡。而當時的赫魯曉夫,一者是他的改革中的失誤頻頻,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二者是赫魯曉夫準備廢除領導幹部職位終身制,這就觸犯了從斯大林時期就開始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官僚集團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仇視和恐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官僚集團(既得利益集團)結成了反赫魯曉夫的團體,並利用了人民對赫魯曉夫的抱怨,廢黜了赫魯曉夫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職務。而作為倒赫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勃列日涅夫,也被推上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高位。然而,出乎倒赫各方意料的是,他們原先準備用來作為傀儡的勃列日涅夫,竟然會使出了闢靂手段,把蘇聯的黨政大權牢牢地抓在手中,成為了蘇聯僅次於斯大林的第二位任期最長的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