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芥末君說電影
-
2 # 17313108
“有錢人的世界是彩色的”這是這部電影帶給我最直觀的視覺衝突。
《大佛普拉斯》最讓人絕望的,就是人與人的階層階級劃分,南部最低下的民眾,過著神明庇護又嗚呼哀哉的黑白生活。他們跟不上生活的敲擊節奏,他們無法想象有錢人的生活。他們的女人是降維過的,就連擁有的一瞥粉紅色,也是曖昧的。
在電影裡,“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登上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臺詞,主人公是是一個被人遺忘的拾荒者,可是他卻睡在一個太空艙裡,擺滿了他在娃娃機上面抓來的各種各樣的娃娃,這是非常有諷刺意味的一幕,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個骯髒的拾荒者,誰曾想,他還有這麼隆重的儀式感。
電影的結尾,先是一段蒙太奇的手法交代大佛運往法會會場和肚財送葬之路,此處衝突和諷刺都出現了,通向死亡的肚財到了彼岸,而通向眾生的大佛傳出異響。這響聲到底是葉女士的迴光返照,還是來自心靈的扣問,海邊羅漢這樣的魔幻一筆,導演沒有給出明確解釋,這也是結尾的妙處。在我看來,彼時大佛已修造完畢,內部應當是密閉窒息的空間,從完工到運往會場時間也不會短,葉女士如果真的被封於佛肚生還希望微乎其微。何況導演鏡頭裡也沒有交代黃啟文到底有沒有把葉女士投身佛陀身內,這事只有活著的菜埔知道了。我們都只是憑著畫面在猜測罷了。
在這個黑色和彩色對比鮮明的電影裡,把整個社會底層成員他們內心的心酸展現的淋漓盡致,而大佛普拉斯,也成為了整部電影最大的諷刺點,用整個護國法會作為結尾,把這些活在地獄的人,送往了屬於他們的歸宿。
-
3 # 酸梅粉青芒
週末晚上無聊,刷豆瓣高分電影,相中了大佛普拉斯。要不是評分高,估計影片開始我就會棄劇,但是鑑於片子的不平凡,好奇的看了下去。
影片整體大都是黑白的,講三兩男的故事。菜埔、肚財和黃啟文。菜埔和肚財是相互依伴的中年男人,菜埔是夜班看門的,肚財是撿破爛的,肚財晚上經常帶著有色雜誌來找菜埔,聊發時間。黃啟文是菜埔的老闆,開著幾輛豪車,一天肚財突發奇想想看菜埔老闆的行車記錄儀。窺探行車記錄儀的過程有刺激,有平淡,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後果卻非常嚴重。
肚財說,有錢人的世界才是彩色的,影片除了行車記錄儀裡面的世界是彩色的,那些生活在底層人們的世界都是黑白的。被交警無故扣押唯一值錢的破爛電動車、沒錢買酒卻酒駕身亡的肚財,死了就死了沒人會問太多為什麼。諸此種種,何等諷刺。
菜埔有個八十多歲的老母,在發現自身難保的時候,想去找叔叔幫忙照顧自己的老母親,但是叔叔只收禮只收錢,卻隻字不提照顧。也許不能怪叔叔,現實真的太殘酷,自己活著已屬不易,不是每個人都能挑起重擔。
黃啟文有錢有勢,情人眾多,近期還接手了一個大佛像的專案。情人多了,風流債就少不了,一個跟了他好幾年的老情人拿著黃啟文到處風流,甚至性服務上級來要挾他給錢補償。黃啟文哪裡吃這套,殺了她,把屍體藏到了佛像裡面。雖然後面警方鎖定了他,但是有錢有勢如此,黃啟文當場就被放了。
肚財的葬禮跟大佛的參拜禮在同一天舉行,影片最後,佛像內竟然發出敲擊求救聲,讓人唏噓。
-
4 # 影行人
黃啟文的行車記錄儀裡記載著燈紅柳綠,同時也記錄下了發生在車內的聲音,在肚財和菜埔偷聽行車記錄儀的過程中,知道了老闆招妓,也知道了老闆跟情人車震的全過程,更有領學生妹去豪華酒店開房的故事,他們盯著那小小螢幕,不由自主感慨著,有錢人的生活,真的是彩色的啊!
而故事遠不止兩個不受最終的社會底層小人物偷窺老闆的行車記錄儀解悶這麼簡單,慢慢的他們發現這個彩色的螢幕下暗藏著深不見底的黑暗,他們竟然在老闆的行車記錄儀中目睹了一場謀殺的全過程,情況是這樣的,黃啟文的舊日情人不甘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獻給了黃啟文最終一無所獲,起了勒索之心,而心狠手辣的黃啟文為了拒絕敲詐則起了殺心,最終在大佛面前將其殺害,在此過程中還暴露了自己是同性戀和禿頂的事實,事後將屍體藏於大佛之內。 諷刺的是,屍體藏在大佛的肚子裡,他們卻在知道老闆的事情之後戰戰兢兢,夜不能寐,不知所措只能四處拜佛拜神,畢竟他們知道的祕密足夠讓他們送命,而這一切並未逃過黃啟文的眼睛,不久,從不喝酒的肚財因酗酒死於意外,黃啟文作為涉案人被關押,又很快被放了出來。
你瞧,社會規則就是這樣,沒錢沒勢的人生命如螻蟻命似草芥,在這個角度看來,社會是上層人物的天堂,小人物到死都在考慮怎麼活下去,上層人物卻可以翻雲覆雨,下層人只能廉價地活著,廉價地死去,就連肚財最後的遺像都是從新聞視訊裡截圖的。 影片的最後從大佛的身體裡傳來了敲擊的聲音,我總覺得那是黃啟文的情人沒有被殺死發出的求救訊號,但這個片子是文藝片,需要一個文藝點的解釋,那便是,大佛在叩問人性,有沒有誰可以真正主宰這個世界?plus大佛不能,底層小人物不能,即使是黃啟文這樣,金字塔頂端的人也不能,大佛以上帝的視角看著人世間的善與惡,罪與罰,沒有誰能真正躲得開命,小人物如是,大人物也如是。
看過以後,也許你會深思,這是一部講貧富差距的影片,還是在諷刺所謂的社會的公平正義,又或者在剖析人性的醜惡?在我看來,都不是,影片用詼諧,黑色幽默的方式告訴我們,在大佛居高臨下所看到的這個芸芸眾生的社會裡,在這個大社會的故事裡,我們都是局中人,誰都逃不過,誰也不例外。
電影中抓娃娃的細節很動容,菜埔來到肚財家,看到了很多各種各樣肚財從娃娃機裡抓來的娃娃,難以想象,這樣一個四處漂泊混日子的中年男人,竟然有這樣一個十分少女心的愛好,抓娃娃,導演旁邊裡說,實在不能理解一箇中年男人怎麼有這種興趣。肚財扭過正在盯著娃娃機的頭,對著鏡頭說,夾娃娃很療愈啊,對啊,生活艱辛,抓娃娃很治癒啊!
-
5 # 大象音樂空間
肚財死去的時候,連一張生前的照片都找不到,他的朋友土豆從網上下載肚財上次被警察拘捕時被摁倒在地的樣子,作為遺照。這個臺灣底層的撿破爛漢,就這樣,因為發現了文化局長對葉女士的謀殺,死在無冤可訴的土地上。
菜埔卑微了一輩子,也孤獨了一輩子,預感到自己可能也會遭遇與兄弟肚財一樣的結局後,他去找唯一的親人三叔,打算將自己的老母親託付給他。勢利、貧窮的三叔甚至沒讓菜埔有開口的機會。
文化局長啟文表面謙謙君子,承擔大佛製作、一口一句阿彌陀佛,實質縱情聲色荒淫無度,沒想到碰到動了真感情的葉女士一再糾纏,乾脆殺之後快。
高委員長則聽命於自己的歡樂棍,荒淫程度與他打著官腔大談佛理的噁心程度成絕對正比。
在《大佛普拉斯》裡,有佛像自始至終沉默的注視,有底層人民艱難到沒力氣去想人生意義的苦澀,有官場上欺善怕惡、兩面做人的嘲諷,還有導演三不五時跳出來“宣傳個人理念”的戲謔。除了肚財菜埔偷看啟文行車記錄儀的映像是彩色的,全片自始至終皆以黑白示人。黑白簡約、黑白也永存。聲色犬馬的現代生活的另一面,是寥落、荒廢、飢餓,苟延殘喘卻始終活得不好。導演安排了很多失意人現身,沉默無語,他自己卻在螢幕外淡定地敘說著他人的抑鬱,卻一點也不矯情。語言水平實在到家。
影片的結尾是被藏在佛像體內的葉女士突然復活,正在誦經的和尚們不平靜了。導演跳過了這種程式性事件,全片讓觀眾目睹啟文佛像製作室變成廢墟後便完結了。此時,肚財已死,菜埔下場不會好到哪,釋迦依舊孤獨地守在他的“海濱別墅”,葉女士可能在尋找下一場情愛狂歡。一切都沒有明說,但這些人,以後的路都不好走。
-
6 # 編劇演繹法
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黑色幽默電影,借輕鬆幽默為手段,隨著故事的發展,讓黑色越演濃烈。正如大家所知道“喜劇的本質就是悲劇”,《大佛普拉斯》的片名和片頭都特意營造一種幽默怪誕的基調,好讓觀眾放鬆警惕,再悄然無聲地把最殘酷最黑暗的一面展示出來,讓你應接不暇。
劇情簡介:
小電視熒幕放映佛像工廠頭家的賓士行車記錄器,因陷底層、遊走邊緣的人,僅有的一趟板凳公路電影小確幸,卻倒黴捲入政商黑箱與色慾暗房的謀殺案。賣藥電臺色情廣播劇、令人驚異的場面排程和影音部署、中島長雄的異色攝影,讓人發笑的荒謬,導向令人戰慄的荒涼。紀錄片導演黃信堯首部劇情長片,神佛總動員,巧妙結合《白爛白目》與《黑色喜劇》,臺客大叔版本的賈木許加上希區柯克,尖銳曝光臺灣鄉鎮的灰暗地帶。關於劇情很多回答已經說過,我就說一說《大佛普拉斯》同樣深刻的配樂以及有趣的角色設定。
關於角色——黑白影像下的童真釋迦首次出場,穿著一件畫著烏龜的T恤,跟他左手紋身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同時也為這個邊緣角色增添了一絲神祕且又親切的色彩。
烏龜有避邪擋煞、消災避害、鎮宅納財的象徵,同時,“釋迦”這個實在讓人難以不去聯想其本義的名字——釋迦牟尼,眾所周知的佛教創始人。那麼,“釋迦”這個角色就是隱喻著他是底層邊緣人的佛,墮落的佛。所以身邊即使是有困難的人民,他也只是默默地看著,只是漫無目的地走過。奈何他也只是“泥菩薩過河”。
再者,烏龜的特性是慢,給人一種不爭的態度,而釋迦就是這樣一個無慾無求,從不跟人爭奪的旁觀者。
片中這兩個與主角和故事形成反差萌的角色,為這部黑色電影增添一點幽默色彩。
關於配樂——悠然曲風淡化殘酷悲劇在影片高潮的後段,大概80分鐘左右,鏡頭重點轉為肚財,交待他的背景故事,並響起口哨為主調的輕鬆悠然的配樂。旁白卻留下一個懸念:今天吃的這一餐是肚財今天最後一餐,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餐。
接著鏡頭切到一片茫茫的稻田,隨著這段悠然的音樂,長鏡頭向左輕輕搖動,從稻田搖到散落各種瓶罐的小道,最後掠過一場車禍,這時旁白平淡地交待了肚財的死因。
緩慢的搖鏡、悠然的音樂加上旁白淡然的解說,所營造的反差把這個悲劇描述得雲淡風輕,讓本來沉重的氣氛變得異樣安詳,但觀眾的笑容卻不再輕鬆。
這段配樂,不但很好地搭配影片的高潮部分,把黑色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更把這場死亡詮釋為一種安詳的解脫。
除了這部電影,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無人知曉》的結尾。葬完小雪後,明和沙希回家那段路,是整部電影的情緒最高點,配用的也是一首非常悠揚的音樂,卻讓人無比壓抑。
(電影《無人知曉》)
《大佛普拉斯》的大部分配樂都採用這種悠然的曲風,襯托著殘酷的故事,所得的反差往往能讓移情得到很好的效果。
把《大佛普拉斯》歸類為喜劇片,也許不合適,但也許就像電影本身用一種淡然且荒誕的手法講述一段悲劇人生一樣,只是一種自我嘲諷。對於一個拍了十多年紀錄片的導演,如此別緻的影像風格和黑色幽默故事,實在難以相信是電影處女作。
-
7 # 職業影迷牛哄哄
看了兩篇回答,都是讚譽,我來提一點不同的意見。
1.導演的旁白很契合觀影視角,讓人置身故事外。
2.看似平淡、散漫的鏡頭,實際上鋪墊非常緊湊,一步步呈現的打鼓、母親、破爛、娃娃等元素在後半段都被利用上。
3.色彩上刻意強調了底層人民對上流社會的窺視。
4.從社會角度入手的黑色幽默諷刺都很深刻。
5.只有一句臺詞的釋迦誰都能看出代表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問題來了,這些優點可以說明導演很成熟,很有想法,但都是很形式的東西。而在表達上這部電影太單調,太不高階了。
單純的憤世嫉俗是不會帶來什麼積極的改變的。
-
8 # 阿郎看電影
開始於一場葬禮,菜埔是葬禮上的鼓手。休息的時候,被指揮一腳踹倒,“敲的什麼鬼東西,沒有一個在點上”。
結束於一場葬禮,肚財的遺像是一張警察抓他時的網路截圖。比肚財還窩囊的菜埔,跳起來追打製作遺像的納豆。
第一場葬禮結束時,接下來的是肚財的故事。他撿垃圾、打零工,和一個工藝廠警衛室的朋友吃冷的咖哩飯,偷看老闆的行車記錄。
第二場葬禮結束之後,無業遊民釋迦撐傘坐在Sunny裡。與此同時,大佛開光大典,一眾僧侶唱經,香菸繚繞,寶相莊嚴。
這世界仍然按照既定的軌跡周而復始迴圈往復,生命無常,但也冥冥中註定。
故事非常老套,兩個小人物偶然發現另一個階層的祕密,而他們也將為這個祕密付出代價。
講述方式變化,為影片帶來了近乎電影語言革命性的改變。
導演作為講述者一再出現,用上帝視角的講述,將現象縫合為事實,將零碎拼接為整體。
一次次打破第四堵牆,製造了一次又一次微妙的間離效果。
影片大部分時間是黑白,只有進入行車記錄儀畫面時,才變成彩色。這個彩色是肚財這個階層對有錢和有權世界的想象。實際上,無論是老闆還是議員,他們在現實裡的世界,和肚財一樣,也是悽苦的黑白色。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黑白裡掙扎,想進入到一個別人的彩色的世界裡。同時,每個人都可能正處於別人眼中的彩色裡,而不自知。
每個電影裡都埋伏著一個祕密。
這個電影裡的祕密就是電影裡經常出現的命案,發現的方式是行車記錄儀中支離破碎的資訊。
這種旁觀的角度,也是一個偷窺的角度,觀眾和主角一起構成了偷窺主體,而偷窺是快感,也是罪惡,是因為罪惡感而愈發強烈的快感。
真相只能出現在偷窺中,人與人之間的無解是常態。
友誼是一種無解,菜埔以為已經足夠了解肚財,但他不知道肚財有一個堆滿了娃娃和美女照片的臥室。
親戚是一種無解,菜埔想交代小叔照顧母親,卻被收了三百塊錢,買了一副模糊的眼鏡。
大家的口頭禪是“幹你孃”,適當時候轉化為“阿彌陀佛”,性質和感情色彩並無不同。
佛像的出現,再一次擴大了影片主題縱深。注視著一切,也成為所注視一切中的一員。
消弭罪惡的佛像裡,藏著罪惡。
倉促之間,佛頭安裝錯位,跪拜者跪拜的是“垂頭喪氣的佛陀”,希冀從中獲得祝福。
對地域性的堅守,是影片另一個迷人之處。
全程閩南語對白。
熱帶季風性氣候,燥熱、雷雨毫無徵兆地交替,就像人生的兩個極端。
大自然無差別的對待下,有人躲進了車裡,有人只能爆嗮在Sunny下,於是階級產生。
慾望炙熱。故事出現。
地域性挖掘到足夠細緻,可以構成視覺奇觀,也可構成心理奇觀。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費錢的事兒。
最好的還是《大佛普拉斯》中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甚至是多餘的閒散鏡頭。
如鏡頭上的閒筆。
事情發生前,風雨欲來的天幕下,遠處的小鎮、延伸而來的小徑,近處的麥田。
事情發生時,畫面上方是小鎮濃暗的夜空,中間段落裡橫亙著的小鎮昏黃的燈火,近處是車內的掙扎、喘息。
事情發生後,肚財站在浩大的天宇下,天上流雲飛逝,地上人影躑躅。
運送佛像時,佛像背後,雲彩、樹木、燈火如影像般飛掠。
影片中有一個極漂亮的橫移鏡頭。
在音樂和口哨聲中,是隨風起伏的麥田,是麥田近處乾涸的溝渠,是溝渠裡散落的物品,是翻倒的摩托車,是覆蓋著白布的肚財的屍體。
一個悠揚的橫移鏡頭,彷彿講盡了肚財卑微的一生。
這些鏡頭是虛無,是幻滅,是生而不得的掙扎,是得而最終失去的註定。
在這些鏡頭的映照下,影片從塵埃裡飛昇,有夫唯大雅、卓爾不群之姿。
這些閒筆鏡頭並未就此停留,而是繼續走進主人公的生活裡。
電影中出現肚財撿垃圾、收飲料瓶、打零工,出現菜埔家裡漏水這些和主題並不十分嚴密的敘述。
可這些看似閒散的鏡頭,夯實了當事人的生活密度,他們的人生短而卑,但他的人生一樣厚而重。
《大佛普拉斯》不是將一個刺激性很強的話題抽乾,話題只是生活中的一個變調。
它不緊不慢地敘述了一種普遍存在,但普遍忽略的生活狀態,有哀傷、悲憫,有幽默、自嘲,有黑色,但更多是溫暖的亮色。
注意影片結尾,那是我第二喜歡的鏡頭。
-
9 # 關燈拆電影
從“佛系”到“佛圖”,但凡帶個“佛”字就會火。難怪有人說,中國現存的四大佛教,分別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網傳佛教”。
佛,才是中國網際網路的頭號網紅。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當我第一次看到《大佛普拉斯》這個土洋結合的片名時,就覺得喜感十足。
大佛Plus
聽說樂山大佛被擠哭了
導演黃信堯曾在四年前拍了一部23分鐘的短片,叫《大佛》。沒想到入圍了當年那屆金馬獎的最佳短片。
評委建議把它拍成長片,於是黃信堯就一拍腦袋,比大佛更大的,那隻能是《大佛Plus》了。
此片在去年臺灣電影金馬獎上獲得十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新人導演等五項大獎。
布拉布拉說了一堆,泥萌先大致感受一下:
製片人葉如芬名字出來時就吐槽她
自己的名字出來時要自誇一下
這也是從第一分鐘就告訴我們,本片是一部“元敘事”的電影,也就是在提醒觀眾“你只是在看一部電影”。
如此敘事手法漸漸讓人產生了一種脫塵出世的奇妙觀影體驗。
電影變成了舞臺,這種“間離感”抵消了嚴肅性。不像看其它電影那樣,樂劇中人之樂,憂劇中人之憂。
觀眾覺得自己就像是大佛一樣看著芸芸眾生,上演一出出人間悲喜劇。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變得虛無,一切都彷彿是一群小孩子在嬉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吧!
故事圍繞兩個窮鬼和一個高富帥展開。
男主角叫肚財,是個撿破爛的流浪漢。
菜埔的日常工作是看大門,時而兼任喪葬隊伍的鼓手,總之都不是什麼好差事。
肚財和菜埔在閩南話裡分別是“肚臍”和“蘿蔔乾”的意思,名字就註定了他們屌絲的一生。
菜埔的老闆Kevin是海外歸來的設計師,專門為寺院設計佛像。
Kevin衣冠楚楚,一副文藝大叔的派頭。(話說戴立忍怎麼越長越像張震了……)
私底下卻喜歡勾搭各種年輕女性,從女大學生到職場OL一個都不放過。
看到門外站著的美女,連話都不敢上前去說。
作為兩個毫無上進心的底層螻蟻,只要垃圾桶裡還能撿到剩飯,他們就不會想要翻身過日子。金錢、美女、享樂的世界就像是遙遠的彼岸,他們永遠無法進入。
另一邊Kevin陪著各種領匯出入私人會所,過著天上人間的生活。
通常表現貧富對比的電影,創作者要麼會在情感上偏向貧弱的一方,要麼就直接批判“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大佛普拉斯》則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我不care”的意味。
導演想對觀眾說的是,他們就這樣。你同情也罷,鄙視也罷,這只是一場電影。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每個人都只看自己想看到的。
很佛系。
有一天,肚財突發奇想,讓菜埔偷來Kevin的行車記錄儀,想從中一窺有錢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果然點開一段錄影,就聽到Kevin在撩援交女生。雖然兩人看不見畫面,但是光聽聽聲音,也夠兩個屌絲YY了。
錄影裡的畫面是彩色的,在窮人眼裡,富人的生活就是那麼五彩斑斕。
螢幕成了片中的重要道具,每個人都在螢幕中尋找自己真正想看的東西。
這裡有兩處情節非常有意思:
自從第一次看到了香豔的場面之後,肚財和菜埔就像守株待兔之人一樣,一直期待著Kevin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撩妹視訊。
但是老闆大部分時候都在一個人寂寞地開車,無非就是像一個巡邏員一般在城市裡奔波。
這些漫長的駕車畫面讓他們也覺得無聊至極,這不是他們想象中富人的生活,更不是他們想要看的。
客觀的真相,反而是他們拒絕的。
另一處是肚財在路上偶然被交警檢查,因為沒有牌照要被扣留三輪車。肚財情急之下推搡了警察,不幸進了局子。
新聞中播出的畫面來自警察隨身佩戴的針孔攝影機,畫面極其晃動,場面凌亂,彷彿兩人經歷了一場殊死的搏鬥。
此時調皮的導演又以第三方視角的畫面,賤賤地再次展現了這場小衝突。
還在旁白裡調侃說,如果電影畫面也這麼晃,攝影師早就領便當去了。
但顯然第一種呈現方式更具衝擊力,對於看新聞的人來說,這才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所謂“臨場感”。
無論是看螢幕的肚財,還是看新聞的觀眾,都是試圖在“畫面”中尋找自己認可的“真實”。
這就是人和佛的區別,人們願意相信眼見為實,而佛的眼中只有虛無。
導演就是要讓觀眾也當一回佛,不斷地提醒你正在看一部電影,你所看到的都是假的,就像佛在看我們。
這種“真”和“假”的對比還體現在電影的很多層面上。不僅是看,連聽和說都是虛情假意,話裡有話。
Kevin接到總經理助手的電話時,不斷地點頭哈腰。用肚財的話來說,就是“接起電話就變成了龜兒子”。
一掛電話馬上就破口大罵。
每個人都是帶著人皮面具在扮演自己。
電影裡最好笑的一幕,出現在大佛初制完成後。
寺院眾人前來驗貨。主持的女助理先是對大佛讚不絕口,但是馬上話鋒一轉,開始雞蛋裡挑骨頭。
什麼眉毛不對稱啦,頭太低啦之類的。
說完之後還要跟兩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負責整個專案的高主任心裡自然不爽,於是就反脣相譏。
依舊還是面帶笑容,不撕破臉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結果兩人的話越說越難聽,索性變成了直接人身攻擊。
但每句話都要以笑眯眯地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作為結尾。
顯然“阿彌陀佛”在這裡的意思就是——
“你丫SB”
表裡不一,才是人間大舞臺的唯一生存方式。
拈花惹草的Kevin終於惹上了麻煩。他的舊情人葉女士受不了Kevin對自己的冷落,提出了高額的分手費。
沒想到看上去文質彬彬的Kevin居然痛下殺手。在未完工的大佛面前,將葉女士砸得頭破血流,並藏屍於大佛之中。
由於用力過猛,Kevin的假髮忽然掉了下來。讓觀眾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真實樣貌,同時也象徵著Kevin露出了真面目。
失去了假髮的Kevin異常慌張,即使現場沒有其他人,他也要先把假髮帶好。
但這一切都被行車記錄儀拍攝下來,肚財和菜埔就在無比的驚愕中目睹了全程。
兩個膽小怕事的窮鬼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看到老闆殺人,到底要不要報警?
很快,兩人就慫了。
你不能對屌絲抱有太高的期待,他們只想一切都維持現狀。
而嗅覺敏銳的Kevin已覺察出這兩人可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罪行,於是就用威脅的語氣“提醒”菜埔要識抬舉,否則將來他的老媽會“沒人照顧”。
至於肚財,不久之後就蹊蹺地死於車禍。
事故現場用粉筆畫下的人形輪廓,是他在世間最後的印記。
殺人犯逍遙法外,老實本分的人要麼苟延殘喘,要麼連命都丟了。
但這恰恰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並不是什麼結果都有令人滿意,甚至都不產生意義。
電影最妙的,是它的結局。
大佛終於被請到了大型法會的中央。
正當人們對祂頂禮膜拜時,佛像內部居然傳出了拍打的聲音。
眾善男信女一臉懵逼。
電影到此戛然而止。
死去多日的葉女士為何能發出拍打聲?
有人說是大佛顯靈,讓葉女士借屍還魂,使命案得以真相大白。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大佛真的是太黑色幽默了。
祂顯靈不是為了把人從生死邊緣救回來,而是挑了個人最多的時候,看看你們這一張張錯愕的臉。
不要指望大佛會保佑誰,祂也是來看戲的。
回覆列表
《大佛普拉斯》
導演用黑白色調講述窮人的世界, 用彩色色調講述有錢人的世界。
鬍子哥是個撿破爛的社會底層人士,撿了好幾天的瓶子,只賣了一盒盒飯的錢。眼鏡男本職是個夜班門衛,為了給老母親看病多掛一瓶鹽水,做了兩個兼職。鬍子哥經常跑去眼鏡哥的門衛室蹭電視看。他平時畏畏縮縮的,只有到眼鏡男的門衛室說話才敢囂張。
鬍子哥晚上沒事幹,又溜達到了眼鏡男的門衛室。發現電視壞了,又聽眼鏡男說老闆的舊車很久沒開過了。他強迫眼鏡男去偷拿老闆舊車上的行車記錄儀來看。儘管行車記錄儀照不到車內,但聲音足夠他們瞭解車內發生了什麼。他們發現老闆與好幾個女人有不正當關係,彩色的行車記錄儀內是他們從未體驗過的生活。他們吃飯時,無聊時都會看老闆的行車記錄儀,給自己枯燥的生活新增一絲樂趣。
老闆有了新歡,舊情人不樂意了,要老闆給錢,還要把老闆的祕密說出去。老闆一氣之下把她打暈,裝到後備箱,開車把她處理掉。在他們看得正開心時,老闆開著新車回來了。嚇得鬍子哥馬上躲到桌子下,眼鏡男急忙去開門。老闆把車開到正在製作的佛像前,打算把舊情人裝到佛像裡,舊情人突然醒來,想要逃跑,老闆發現後,就要打死她。打鬥中假髮掉了,露出了地中海。把舊情人裝進了佛像後,又連夜把未完工的佛像的頭給焊住了。 這一切都被行車記錄儀給拍到了。幾天後,舊車行車記錄儀裡的內容都被看完了,鬍子哥又偷拿了新車的行車記錄儀。看到犯罪的一幕,眼鏡男和鬍子哥被嚇到了,猶豫報不報警。眼鏡男還有個老母親,害怕被報復。他們就去了寺廟,請求神明的意思。 神明告訴他們好好做人孝順父母,他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老闆知道眼鏡男和鬍子哥在偷看他的行車記錄儀。老闆晚上去了門衛室,摘掉假髮,問眼鏡男,見沒見過他這個樣子。眼鏡男嚇得一句話都不敢說,不知道該點頭還是搖頭。老闆念在眼鏡男在他那裡幹了10年,為人老實,不會報警。主謀是鬍子男,他派人把鬍子男給殺死了,偽造成鬍子男醉酒騎車出了意外。村裡的人都知道,鬍子男不喝酒,就算喝酒也沒錢喝得不省人事。眼鏡哥最後還是選擇了忍,沒有告發老闆。老闆公司的佛像也完工了,運到了護國法會上。僧侶們都不知道,佛像裡面藏了一個人。突然佛像裡面傳出了撞擊聲,蠟燭突然熄滅,只有佛像發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