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芝海棠
-
2 # 詩書君
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物。如果不是內心的苦悶無處宣洩,他也不會寫詞,那麼今天的我們就沒有機會看到那麼多經典的詞作了。
在成為詞人之前,他是一個愛國者,而且將愛國主義貫穿了他的一生。
他出生於金中國人統治的漢人地區,他出生的時候距離靖康之恥已經十三年。雖然父親早亡,但是他有一個好的祖父,他的祖父不僅撫養他,而且還教育他,告訴他抗金的思想。當他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曾經參加過兩次科舉,都沒有中舉。不是他的才華不及,而是因為他的人生早已經打上了宋人的烙印。
二十二歲那年,他集結了兩千人,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起義。他一面抗擊金人,一面和南宋聯絡。他曾經闖入敵營,殺了叛徒。他所有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愛國情結。
回到了南宋之後,他鬱郁不得志,朝廷所能夠授予他的都是一些閒差。他雖然賦閒,但是卻沒有放棄抗金的目標。他招兵買馬,為北伐積極準備。就算是受到彈劾,依然無怨無悔。
他不僅是詞人,還是一個好官。
1172年,南宋政府把辛棄疾派到滁州任知州。滁州土地貧瘠,經過戰亂之後,整個城市變成一座廢墟。人們只能夠搭建草棚居住,而且食不果腹。辛棄疾到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向朝廷申請免除了當地的賦稅。然後獎勵商業,鼓勵農民種田,他到任之後的半年時間裡面,之前的荒蕪早已經一洗而空。
他是偉大的詞人,在我的心中甚至是最偉大的詞人。
從上學開始,我們就開始接觸他的詞作,最早是“聽取蛙聲一片”,後來是“醉裡挑燈看劍”,再後來就是“搵英雄淚”。當學習了他的名篇之後,如果說他是偉大的詞人還是有些偏頗,所以我認為他的每一首詞都值得閱讀。他留到今天的詩詞有六百多首,這六百多首不是他無病呻吟,而是他所有情感的凝結,每一首詞的背後都站著一個辛棄疾,他時而豪情萬丈,時而長歌當哭,他有他的田園生活,但是田園生活中的他也是愁緒滿腹。
-
3 # 瑰谷清風
欲瞭解辛棄疾,請先看他晚年“戲作”《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此詞雖自稱戲作,但寫的卻是實情:
公元1140年,辛棄疾於歷城(今山東濟南)出生時,金兵便已佔領中原。少年時代他不斷目睹金兵統治下的漢人,受盡屈辱與痛苦,於是立志抗擊金兵。21歲時他便聚集了2000餘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1162年,金人內部出現矛盾,他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他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
我們再看他寫的另一首詞《
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可見,辛棄疾作為一位愛國詩人,不僅有志向,更有能力。可惜碰到靖綏思想嚴重的南宋朝庭,抗金意願不強,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只能歸臥南山,作個稼軒佬。
-
4 # 閒話詩詞
首先,辛棄疾是一位眾所周知的愛國詞人,他的才氣非常高,走的是豪放派路線,人稱詞中之龍,和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的詞風格多樣,題材豐富。在他筆下有悠閒自在的農村生活: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有意境悠遠的追尋與期待: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對世事看透後的輕脫: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當然,更多的是精忠報國的遠大抱負: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同時,辛棄疾也是一名偉大的抗金名將,他的愛國不僅僅寫在詩裡,在現實中也是這麼做的。
辛棄疾智勇雙全,有個外號叫做“青兕”,金人入侵時他在義軍中擔任書記官,曾有過隻身率領五十人飛馳直闖入義軍叛徒張安國五萬人的大營,活捉張安國的壯舉。
回覆列表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由於靖康之難,他的家鄉被金人佔領。生長在淪陷區的辛棄疾親眼看到了侵略者的凶殘和人民所受的苦難,同時也受到家鄉人民愛國鬥爭精神的鼓舞和家庭愛國思想的影響教育,使少年時代的辛棄疾就立下了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的壯志。
1611年21歲的辛棄疾就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後率眾加入耿京起義軍天平軍,辛棄疾任“掌書記。”他極力反對“和戎偃武”主張“以戰去戰”。辛棄疾二十二歲風華正茂,奉耿京之命南渡抗金。
強烈的愛國熱情、堅定不移的愛國志向,成為辛詞內容上最大的特色。那種以英雄自許、以英雄許人,把抗金復國作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那種對淪陷區國土和淪陷區人民的深切懷念之情,以及對腐朽懦弱的南宋小朝廷的不滿,壯志難酬滿腔悲憤,交織在辛詞當中,雄放高亢,表現了英雄人物的胸懷,代表了當時不屈服的民族憤怒的呼聲,與動盪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比蘇詞具有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
他善於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事物以人情,又常以動寫靜,使靜止的自然景物洋溢著龍騰虎擲般的生機,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暗喻的比興手法,又使辛詞委婉含蓄,清韻悠長。語言上,比之蘇詞更加散文化、議論化,他大量運用口語,又善於熔鑄詩辭歌賦、經史子集中的語句。
但是,辛棄疾也不可避免地有著階級的和時代的侷限性,為了維護南宋王朝的統治,他曾經鎮壓過茶商起義,在抗金復國的問題上,也時有消極頹廢的情緒。在藝術上,由於用典過於龐雜,固然可以豐富詞的內涵,但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