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親自下令修建陵墓,選在北邙山和黃河之間,墳墓十分簡陋,只挖了一個地宮,修建了簡單的排水系統,下葬的時候陵墓不足2畝地,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才會修建神道,碑樓等擴大到了25畝。
-
1 # 一個歷史過客
-
2 # 小小嬴政
於是起義軍發展壯大十分迅速,王莽的統治岌岌可危,大地主豪強在王莽改制中受到較大打擊,已經和王莽政權離心離德了,於是也只得自謀出路,紛紛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準備逐鹿中原。劉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歷史舞臺的。
劉秀雖然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但是到他父親這一輩已經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了,他9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於是只得回老家棗陽舂陵白水村,靠叔父劉良撫養,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正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勤於農事,養成了勤勞節儉而又謹慎細緻的性格,這些性格對他的影響很大。天下大亂,包括他哥哥在內的很多人,都準備起兵造反,劉秀卻一直持觀望態度。
在貧困的環境中成長的劉秀對一切財物都十分珍惜,所以他不會搞過於奢華的陵墓。另外他親身經歷了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風暴,看到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所以懂得愛惜民力,不想過分的壓榨百姓。
再說當劉秀去世的時候,東漢建立的時間也不很長,經歷了西漢末年二十多年戰爭蹂躪和破壞的國家,還沒有恢復元氣,百姓生活剛剛安定,如果大興土木,國家還沒有這個財力,強徵民夫修建陵墓肯定會導致民怨沸騰,可能引發新的動亂,所以主客觀條件都不允許劉秀大興土木建設豪華的宮殿,更不允許他為自己建設豪華的陵墓。
以後的事情,也間接證明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曹操公開的挖掘皇家陵墓,目的盜取財寶;近代歷史上孫殿英炸開東陵,盜取慈禧太后陵墓中的財寶,也是如此。另外,挖掘皇帝和貴族的墳墓,也可以發洩身受殘酷壓迫的農民胸中的仇恨和怨氣。
另外,古代人們都普遍相信風水,在殘酷的對敵鬥爭中,都會採取破壞對方風水的手段,其中挖掘皇帝的墳墓就是破壞皇家風水的重要手段。明朝為了打擊李自成,專門派人去挖他的祖墳。所以對起義軍來說,挖掘皇帝或者貴族的墳墓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歷次戰亂中都會發生大規模挖掘皇帝貴族陵墓的現象。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劉秀給自己建了一個很簡陋的皇陵,但這個陵墓不在爛泥灘上,是在黃河邊的河灘上。不但不巨集偉壯麗,而且沒有什麼貴重陪葬品,所以一直沒有被盜。倒是後人為了紀念他,不斷擴建,使他的陵園擴大了。
-
3 # 客居地球三千年
劉秀是歷史上唯一復國的皇帝,沒有殺功臣。
劉秀劍眉星目,相貌出眾,玉樹臨風,身材偉岸,一副丰神俊朗的模樣,引得無數女子趨之若鶩。是歷史上兼英俊與才華於一身的最帥的皇帝。
劉秀實行輕徭薄稅,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多次釋出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汙吏。光武帝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併郡縣,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劉秀活了六十二歲,在帝王中算是高壽了。
劉秀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深受百姓愛戴。
歷史上對劉秀的評價很高,李世民稱劉秀拔亂反正之主,年少有為。李靖稱劉秀,賢於高祖遠矣。蘇軾:稱光武帝、唐太宗、趙匡胤、皆以仁政冶國,識人善用。蘇轍稱劉秀其武功若優於高帝。諸葛亮更稱劉秀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南懷謹對劉秀評價最高,齊家治國的榜樣,只此一人。
一個天選之子連自己墓葬都從簡,高風亮節引人驚歎。
眾多歷史名人、帝王將相對劉秀評價極高。
-
4 # 馬澹寧
關於原陵的具體位置,近代以來學者紛紛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為陳長安先生的觀點,他認為劉家井大冢就是漢光武帝原陵。他的一個重要證據就是,《帝王世紀》裡所說的原陵距離洛陽十五里。西晉時的十五里約合今天五公里多點,與劉家井大冢正好吻合。今天的所謂“劉秀墳”則是北魏遷都洛陽以後所修建的祭地“方澤”。也有人認為光武帝原陵應該是今天邙山上的大漢冢。
說法一: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劉秀墳”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縣誌·文物編·皇陵·名人墓葬》載:“原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長方形。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圓丘,高20米、周長500米。墓冢前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石碑一通,上書‘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王廣慶(1933)《洛陽訪古記》
楊寬、太田有子、高木智見等(1982)《秦漢陵墓考察》
太田有子(1983)《東漢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討》
說法二:洛陽老城東北盤龍冢
黃明蘭(1982)《東漢光武皇帝劉秀原陵淺談》《洛陽曆代皇陵》
說法三:劉家井村大冢
陳長安(1982)《洛陽邙山東漢陵試探》
說法四:大漢冢
宮大中(1982)《邙山北魏墓誌初探》
南韓河(2005)《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
說法五:玉冢(尉冢)
趙振華《洛陽東漢北兆域帝陵的初步研究》
筆者曾經於2007年,2010年兩次調查以上文獻中所提及的墓冢,個人認為大漢冢為漢光武帝劉秀原陵的可能性最大,理由如下
一、符合歷史文獻的記載
根據《帝王世紀》、《續漢書》等史料記載,原陵位於漢魏洛陽城西北,十五里的邙山之上,這本史料中,關於文,恭,憲,懷,原五陵的位置,基本是一致的,即東南去洛陽十五里,或者在洛陽西北十五里。因為這兩本史料的的作者皇甫謐和司馬彪是晉人,因此十五里裡是晉裡,而洛陽西北十五里,就是邙山之上,送莊一帶。
二、根據曹魏時期和西晉時期的一些文學著作記載,光武帝原陵位於邙山之上。
如:《藝文類聚》卷七《北邙山》記載魏朱超石與兄書曰:“登北邙遠眺,眾美都盡,光武墳邊杏美,今奉送核。”西晉張協《登北邙賦》雲:“壯漢氏之所營,望五陵之嵬峨。喪亂起而後壞,僮豎登而作歌。” 張載《七哀詩》“ 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 恭文遙相望,原陵鬱瞴瞴”。張協《登北邙賦》有“爾乃地勢窳隆,丘墟陂也。墳隴畏疊,棋佈星羅。松林參映以攢列,玄木搜寥而振柯。壯漢氏之所營,望五陵之嵬峨。喪亂起而啟壤,僮豎登而作歌。”之句。
歷代關於原陵的文學記錄和保護性記載很多,特引於此:
《魏書》《高祖光武陵不得耕牧樵採詔》:“昔漢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採。”
梁元帝《囚詩四絕》:“夜長無歲月,安知秋與春?原陵五樹杏,空得動耕人。”
樑沈約《郊居賦》:“忽鞠穢而不修,同原陵之瞴瞴。寧知螻蟻之與狐兔,無論樵芻之與牧豎。”
三、關於墓葬方位的墓誌記載
宮大中在其論文中考證原陵方位主要依照北魏時期的《宋靈妃墓誌》和《叔孫協墓誌》。
《宋靈妃墓誌》,又名《魏故廣平郡君長孫氏宋墓誌》,雲:“春秋廿,大魏永興二年正月十四日終於洛陽永和裡第。嗚呼哀哉!皇上振悼,親賓灑泣。詔曰:追往褒庸,列代通典。錄尚書稚第四子婦宋氏,柔儀內湛,婌問外揚。積慶之門、方膺茂祉,而不幸徂殞,良用嗟悼。宜崇寵」數,以慰沉魂。可贈廣平郡君,祭以太牢,禮也。粵其月卅日葬於洛陽城西廿裡,漢原陵南七裡,魏長陵東南十里,馬鞍山之陽。”
(按:後世學者認為該墓誌為偽志,魏永興年號有兩位皇帝使用,其一,永興(409年閏十月-413年十二月)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號,歷時4年餘。其二,永興(532年十二月)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二個年號,歷時一個月。從墓誌所反映出的內容和北魏遷都洛陽的時間看,宋靈妃墓誌所提永興年號只可能是孝武帝元修的。但孝武帝永興年號僅用月餘。待考,疑為永熙二年之誤)
《叔孫協墓誌》又名,《魏平北將軍懷朔鎮都大將終廣男叔孫公墓誌銘》。志石刻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十一月十五日。楷書。志呈正方形,根據國家圖書館藏拓片記載,高廣皆37釐米。全志文字16行,前12行依行16字界格排列整齊,13行至16行頌銘正文不依界格,從14字至23字不等。未見有關志蓋的記載。據民國郭玉堂《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記載,此志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陰曆十月在洛陽北邙山玉仙廟西出土,發掘人是洛陽城東北三十里翟泉鎮人劉士廉。
雲:“召除平北江北懷朔鎮將。春秋卅,遊神放世。夫人百宇文氏,六壁鎮將胡活撥女。功容備四,慈真聲教。年六十八,逝矣都裡。正光元年太歲庚子十一月辛未朔十五日乙酉葬光武陵東南二里許。”
玉仙廟的具體方位今已無跡可考,但根據《叔孫協墓誌》,漢光武帝原陵當位於邙山之上。
(按:上世紀八十年代,宮大中先生曾就《叔孫協墓誌》進行過調查,當事人翟泉鎮人劉士廉承認該墓誌為偽造,另,該墓誌文氣不通,且未載叔孫協之葬事而獨記載夫人百宇文氏之葬,可能卻為做偽無疑)
又據東漢延平元年(106年)九月《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刻石》記載:“夫人以母儀之德,為宗族之覆。春秋七十三,延平元年七月四日薨,皇上閔悼,兩官賻贈,賜祕器,以禮殯,以九月十日葬於邙門塋域。”
(按:邙門塋域,馬姜“葬於芒門舊瑩”,這個舊瑩應該是其丈夫賈武仲家族的墓地,而賈武仲的父親賈復是南陽人,其宗族墓地原先應該在南陽,因其隨光武皇帝征戰而封侯,成為開國重臣,有可能將家族墓地遷邙山。光武皇帝在建武二十六年在邙山“初作壽陵”,而賈復“三十一年卒”,在光武皇帝營建原陵5年後死去,因此可揣測馬姜的公公,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二十八宿將之一,漢左將軍特進膠東侯賈復很可能陪葬原陵,也就是說馬姜墓記的出土地王窯村,應該屬於原陵陪葬陵區域之一。)
又據《續漢書》記載:《續漢書》稱:“二十八年,沛太后薨,葬北陵。
(按:北陵,當為陵北之方位陵,建武二十八年,邙山上只營建有東漢帝陵一座,即漢光武帝原陵,故北陵當為原陵北之祔葬陵園,原陵應位於北邙山上。)
-
5 # 跨境電商奮鬥
中國歷史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一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後能長眠於此,那麼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面就是黃河,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後入住北邙,以福廕後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後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後主、唐明宗、南唐李後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傑、杜甫、石守信……
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衝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後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後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縣)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英主,他親執權柄,以柔道治國。然而這樣一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面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然而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馬虎。可是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有悖於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劉秀有個王兒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於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於鄰山之顛。於是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后汝要把父葬於黃河之中,如此才免乾渴之苦。誰知王兒卻一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於是長嘆一聲便駕崩了。後來王兒公佈遺詔,並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後,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並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於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氾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裡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衝得越厲害。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一相情願的解說,並無惡意,相反,為原陵增添了一絲神祕的、饒有趣味的色彩。
事實上,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歷史並無確切的記載。他只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佔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於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於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弔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並無任何奢華的建築。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制已經有了一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和後代的孝順。後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四年後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
6 # 歷史寶藏
其實不是爛泥灘,準確點講,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建在黃河灘塗,俗稱河灘,而非爛泥灘,之所以被人這麼稱呼,是因為過去的皇帝都比較注重陵墓的修建,包括選址,建造宮殿,都是非常講究的,對比下來,劉秀這陵墓可不就像個爛泥灘了嘛。
然而,令人稱奇的是,近2000年來,原陵既沒有被盜過,也沒有遭到水淹,環境反而越來越優美,前來觀瞻者更是絡繹不絕,不管怎麼說,劉秀跟陰麗華合葬的這個陵墓,絕非是一個爛泥灘,它位於邙山腳下,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一反帝王選陵常規,為2000年封建歷史之殊例,寓意何屬,至今仍是一個謎。
據史料記載,劉秀的目的是想利用自己“上天之子”的遺體鎮壓黃河水患,造福百姓。或者劉秀陵墓之所以沒有像歷史上那些皇帝一樣,大興土木,選址考究,也跟劉秀儉省愛民有關吧。
-
7 # 穿著旗袍品歷史
也不忍破壞了,當然還有原因是劉秀一生節儉,盜墓者都知道他的陵墓中,基本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有多少陪葬的物件。並且後世對他非常的尊敬,所以也就沒有盜墓者光顧了。
-
8 # 聖哲同學
一、歷代皇陵大多被盜,不管死後的世界如何?但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死後被人打攪。他的墓地選在黃河邊上流沙多的地方,就算摸金校尉想去也去不了。
劉秀身前是明主,在自己死後的墓地選擇上更是有遠見,佩服佩服!
-
9 # 洛陽索易
首先說明的是:鐵謝村的劉秀墳不是劉秀的墓,原因有三:現在專家都認為大漢冢是真的漢光武帝陵。中央電視臺的【鶴舞邙山】有此報道,大漢冢位於送莊鎮三十里鋪村。原因有三個。其一:孟津鐵謝村離漢魏故城超過《帝王世紀》記述的十五里。其二:原陵在臨平亭之南,而臨平亭在送莊一帶。其三:鐵謝村的地勢低,不符合帝王擇陵,不符合枕山蹬河的風水條件。
-
10 # 一捧雪玉杯
原因就是在東漢初年,一個國家,剛剛經受戰亂,所以荒漠的土地非常多土地並不是很金貴。所以專家就認為為了節約一點耕地把陵墓修建在河灘之上這是讓人很難信服的。其實專家說了,要是在古代這個地方也是一個風水寶地,因為在當時,這裡還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而且河圖洛書還是中華文明的根源所在。
在離漢光武帝陵墓不到1000米的地方,就是龍馬負圖寺,原來當年龍馬縣河圖的這個地方就是劉秀陵所在的這片河灘。所以那就更不用說,在古人眼裡這就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所以通過專家的研究才肯定劉秀墓之所以會建在這片河灘上,除了風水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水下修建陵墓可以防止盜墓賊的偷盜,因為別的,鈴木,不管再豪華再氣派都免不了盜墓賊的光顧,而他的陵墓才從古至今也沒有被人盜過。所以話說回來這才是真正雄才偉略的帝王。
準確點講,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建在黃河灘塗,俗稱河灘,而非爛泥灘,這也是劉秀原陵三大奇觀之一。這奇就奇在,多數帝王的陵寢均建在翠巒環抱、谷峰相映的環境優美之地,而劉秀的陵墓竟建在了距離黃河僅有200米的河灘,環境既不優美,而且有被黃河水淹的風險。然而,令人稱奇的是,近2000年來,原陵既沒有被盜過,也沒有遭到水淹,環境反而越來越優美,前來觀瞻者更是絡繹不絕。
說到光武帝劉秀其實大家也知道這個人不簡單,故事很多非常的有意思,最近小編又看到一件事情,話說這個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好像在爛泥灘裡面,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故事也還是有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原因吧!
古代人非常重視身後之事,喪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作為帝王的喪葬更是與眾不同,古代帝王大多擁有極其奢華的陵墓,他們希望死後也能擁有生前的奢華的生活,而且更有迷信的帝王認為一個好的風水寶地甚至可以讓自己成仙得道。所以,歷朝歷代的皇陵大多都建在風水極佳之地。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之所以被稱作“位面之子”,實在是他的運氣太好了,總感覺上天都在幫助他。
昆陽之戰,王莽幾十萬軍隊卻遇上了天降隕石,幾十萬軍隊瞬間分崩瓦解,“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後漢書》)
但是光有隕石還不夠,就在劉秀準備出兵的時候忽然“會大雷風,屋瓦皆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劉秀還沒有出兵,天上就忽然狂風大作,打雷暴雨皆至,河水暴漲,飛沙走石,王莽的軍隊哪裡見過這樣恐怖的天氣,一時間,人人爭相踐踏,還沒等到劉秀出兵,就已經死傷大半。最終,自然是劉秀大獲全勝,從此王莽一蹶不振。雖然有點玄幻色彩,但史書卻是如此記載。
作為“位面之子”,他的好運氣似乎並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停止,劉秀在生前就指定了他死後陵墓的位置,古代皇陵大多講究枕山臂江,以開闊雄偉的陵墓顯示自己的唯我獨尊。
漢朝皇帝大多選擇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寢,而且都想要建在北邙之巔,俯瞰滾滾黃河,但是,劉秀卻一反常態,並沒有把陵墓建在北邙山上,而是建在了黃河灘上,背靠黃河面朝北邙。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位面之子”一反常態的選擇了自己的陵墓呢?
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根本是毫無根據的,早在劉秀去世之前就已經選定了陵墓位置並且早在建武二十六年就已經開始修建了,劉秀的兒子劉莊也並不是什麼叛逆少年,而且非常孝順,否則他也做不了皇帝。
根據專家分析,劉秀的陵寢雖然看似風水不佳,卻大有來頭,傳說這裡曾經是河圖洛書的出現之處,劉秀把陵寢選在這裡,也許是想沾一沾龍馬和神龜的瑞氣,好將來庇佑大漢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