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恩1997

    唐肅宗李亨也算是一有為之君,力挽狂瀾於頹廢,拯大廈於獨支,無奈終唐伊始,積弊太深,終是力危勢竭,曇花一現,歷史的規律無人可擋,凡我中華史冊如此前後更之迭之社會變革乃是階級鬥爭之必然結果。

  • 2 # 周溫晉

    唐朝自身底子足,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人口都達到了近千年歷史巔峰。唐朝的衰落是漸進的,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最後大決戰。藩鎮的落寞,代表地方權利的急劇縮減,中央集權的不斷擴大。由此宋明清的中央集權和皇帝專制越來越重。地方上再也沒有藩鎮這種東西的出現。

  • 3 # 異域龍者

    中央與地方,皇權和相權,在一開始就是矛盾體,封建制下,體制是固定的,有賴於明君賢相做一些改革,終究是換湯不換藥,皇朝開創,國家滅亡,雖然說是歷史週期律,在人治社會里,統治者個人素質是關鍵。

  • 4 # 任小白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但隨著社會日益繁榮,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德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朝事。任用臭名昭著的李林甫為宰相,致使朝政敗壞。

    在唐玄宗後期,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致使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歷經八年的叛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

    但在唐朝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總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唐朝國勢復振。

    為何會出現中興局面呢,這和當朝統治者是有關係的。

    先說說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憲宗年輕的時候是個奮發圖強的好青年。研讀列聖實錄,每當讀到貞觀、開元的故事,十分仰慕。他將“太宗之創業”、“玄宗之治理”作為效法榜樣,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正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權威,史稱“元和中興”。

    我們根據史料可以看出,唐憲宗在位期間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削藩,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安史之亂”的爆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藩鎮地方勢力的做大,對抗中央。

    因此,唐憲宗一系列的重大舉措都是圍繞著削藩而言的,他擴大宰相權利,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有才幹,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干擾軍政的宰相。

    這批人有李吉甫、杜黃裳、李絳、武元衡、裴度以及崔群等人。尤其是裴度,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此人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

    裴度為相二十多年,他為憲宗薦引一批極言直諫,維護政治清明的大臣,比如李德裕、李宗閔、韓愈,重用李光顏等名將。身系國之安危,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除了政治上的清明,在經濟上改革舉措也讓國家國庫裡有了存銀。比如重用善於理財的宰相李巽,此人當宰相時,經濟能力十分突出,國家經濟有所發展。

    我們可以看出,唐憲宗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有所作為,為其削藩奠定了基礎。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朝後半段大部分時期的藩鎮不割據。“安史之亂”平定後,藩鎮的勢力有所削弱,但在唐憲宗執政中前期依舊有不少藩鎮叛亂,唐憲宗是堅決打擊。

    從上面可以看出,正式得益於唐憲宗的開明政治,大唐日漸頹廢的王朝得以短暫的中興。但同唐玄宗後期一樣,隨著大唐的日益復興,唐憲宗開始得意,逐漸荒廢朝政,任用奸臣,致使政治日見衰敗。大唐剛有起色又消失了。

    後世對於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的評價多在於他在削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績上,到對於民生改善上不夠徹底。始終不能達到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高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熱水龍頭使用九年多,現在開始關不嚴,這個冷熱水閥還能修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