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人小美
-
2 # 說書後生
窮人讀書,富人出行。讀書關鍵要思考,做相關性的聯絡。時間長了,量產到質變,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四十不惑,我的理解就是有了自己的主張。
-
3 # 古豆豆
基本上保持年閱讀量100+的節奏,閱讀方法是進行主題閱讀,比如說對一個領域和問題感興趣,會在一個月內或一週內集中讀這些書。
身邊有朋友是「一天一本書」的踐行者,一年算下來就是365本書,數量可觀。
看起來好像很高效對不對?可這裡有個問題:這些知識都是摘抄下來的,未加工的屬於別人的知識,並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知道是資訊,掌握是知識,運用是技能。
把純粹地獲取資訊當作知識和技能,讀100本書也還是原地踏步。
不管讀多少本書,把知識內化,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能真正有效掌握精髓。
下面豆豆給大家幾個關於內化知識的建議:
1.及時反饋作家馮唐愛好歷史,他從初中時就痴迷於《二十四史》。
他發明了一個高效的學習方式:看到某一章節的大臣奏摺時,先不看內容,把自己想象成皇帝,思考皇帝會怎樣解決問題,然後和自己的決策做對比。
這樣一來,資訊的輸入和輸出,並且有及時的反饋資訊,構成了一種迴圈的高效讀書法。
2.轉述給他人在心理學中,知識分成兩種:
「外顯知識」比如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從外部獲取的資訊;「隱性知識」指被實踐藏起來的知識。日本管理學家野中鬱次郎,認為理想的知識應是像「知識的螺旋」一樣的。兩類知識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顯性知識,應把它內化為可實踐運用的隱性知識;而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隱性知識,又可外顯為和別人去分享的知識。
我在大學時曾修讀應用心理學,一位教授組織行為學的老師想出了一個特別棒的學習方法:把晦澀的心理學知識用簡明易懂的語言講給外行人保潔阿姨們聽,以他們的理解效果來評估學生的成績。
把知識轉述給他人,讓他人理解,實際上就是把知識內化為隱形知識,再以外顯的形式分享給他人的形式。
怎樣檢測是否理解了某些知識?快說給你身邊的朋友們聽吧。
3.不要貪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世界那麼大,有吃不完的美食,有讀不完的書。可一味地貪求數量,最後可能是什麼也記不住。
有人把書越讀越薄,也有人整本書都劃了重點。
暢銷全球80年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一個見解,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
許多書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只需瀏覽即可,比如一些工具書。
所以,每本書你只需要獲得一個可以運用的知識點或是思路,就算沒白讀這本書了。
把這個知識點理解透,並進行實踐,或者產出一篇結合自己經歷的優質書評,那麼它就成為你的一部分了。
回覆列表
每年最好能讀到50本以上~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當然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不要帶有太強的目的性,要享受讀書的過程!
當你迷茫時就去讀讀書,你會發現原來書中有這麼多的答案可以給你!你變得不再焦躁,越來越能靜下心來!
讀書,你會發現另一個世界。
讀書就像旅行,可以開闊你的眼界,多去了解別人的生活、想法,你會發現大千世界真的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