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玲瓏骰子寄相思
-
2 # 耳科教授全治聾
人的思維不可控制,說想太多對身體並不是好事,如此日積月累身心會不健康,到不如分散注意了,乾點別的,轉移注意力就好了
-
3 # 國強民富407
現實生活中想的多的人.就很容易太理想化.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從做中去感受.去總結.做才是當下最有效的感受.而不是去用腦子去演繹
-
4 # 心理諮詢師王豔茗
這是符合人類的生存特點的,人類有一種情緒叫焦慮,是從遠古時代就留存下來的,因為這種情緒是有利於生存的。所以到現在,人群中患有和焦慮相關的精神疾病會比其他的精神疾病要多很多。如果人類沒有這種情緒,大概早就滅亡了。
你所說的,遇事會想很多,就是這種情緒在發揮作用。合理的焦慮和擔心是必須的,除非焦慮內容和實際狀況不相稱,那麼就需要去考慮是不是存在焦慮障礙之類的問題。
-
5 # 心靈之音的空間
這是內心焦慮的表現,焦慮的人會想很多,想越多反而越焦慮。
因為焦慮的人,他焦慮的是事情萬一做不好會怎麼辦,他卻不去把精力聚焦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
其實人要在做事之前,先照顧好情緒,當你情緒平和了,你做事就會又有效率,又有力量。
那麼焦慮該怎麼解決呢?生物學上的方法是,運動和聽音樂,運動是最有效降低焦慮的方式了,你看很少有人在運動以後還愁眉苦臉的吧?
你聽一些動感的或者舒緩的音樂,很愉悅身心的,你感受到很享受,很舒服,慢慢地焦慮的情緒就降低了。
心理學方面就是要做認知行為療法了,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其實你有焦慮了,你把使你焦慮的事情說出來,給你的家人和朋友說。
他們若是能解決你的問題,那麼也就在給你做認知調整了,比如他們會拿他們做例子,告訴你,再遇到和你類似的情況時是怎麼處理的,然後你就學習到了。
改變了認知,就改變了情緒和行為。
社會學方面就是別再做讓你感到有特別大壓力的事情,比如有的人不敢演講,單位同事還總推薦自己去演講,每次想到要去講臺前都萬分緊張,頭髮大把的掉。
當眾演講作為壓力源,你越去靠近它,你這不是往火坑裡跳嗎?
找自己能承受的中等程度的壓力就可以,人不可能過著沒壓力的生活,那樣真的就是混吃等死了,我們還都不是老年人呢。
現在就過上養老生活了,那真當自己老年時,發現自己年輕時沒做什麼成就,沒給社會帶來什麼貢獻,那會是很大的遺憾,對自己也是很大的損失。
人活於世,應該儘可能地給這個社會發光和熱,做一個溫暖純良的人,努力讓這個社會更好,而不是浪費掉自己的聰明才智,每天瞎混。
遇事想太多,是內心焦慮的表現,要降低焦慮,把精力聚焦在解決問題之上,你的生活就會更順暢,人生會更充實而精彩。
-
6 # 法律有話說
學會放下,學會找到開心的事,後者是需要鍛鍊才能有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不順,但是每個人對待不順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活快不快樂。
所以,能改變的就改變它,不能改變的,起碼做到不讓它把你帶向負面……
回覆列表
不同氣質型別的人,遇到事情的時候,對於事情的分析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就像有的人針扎一下都覺得很疼,有的人牙都磕掉了還樂呵呵。氣質型別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根據適應社會的需求,可以適當做出努力,去調整後天培養的性格。就像有的人小時候很敏感,膽小,但是後天經過刻意練習,也可以自信的演講,思維敏捷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