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2499049455

    番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而菌核病是番茄種植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病害,如果不及時防治就會導致番茄嚴重減產

    症狀:葉、果實、莖等部位均可被侵染。葉片染病始於葉緣,初呈水浸狀,淡綠色,溼度大時長出少量白黴,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葉枯死;果實及果柄染病,始於果柄,並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實似水燙過,菌核外生在果實上,大小1—5毫米;花托上的病斑環狀,包圍果柄周圍;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後期表皮縱裂,邊緣水漬狀,病斑長達抹高的4/5。除在莖表面形成菌核外,剝開莖部,可發現大量菌核,嚴重時值抹枯死。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porum(Lib.)de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1—10毫米,可生子覆盤1—20個,一般5—10個。子囊盤杯形,展開後盤形,開張在0.2一0.5釐米之間,盤淺棕色,內部較深,盤梗長3.5—50毫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絲組成,外層系皮層,內層為細胞結合很緊的擬薄壁組織,中央為菌絲不緊密的疏絲組織。菌核無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強,溫度18—22℃,有光照及足夠水溼條件,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體或子囊盤。菌核萌發時先產生小突起,約經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經盤,開盤經4—7天放射孢子,後凋萎。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發;南方則有兩個時期:即2—4月和10一12月。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3年,是此病主要初侵染源。土中或病殘體上的菌核,遇有適宜條件萌發,形成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風雨隨種苗或病殘體進行傳播蔓延。子囊孢子落在衰老的葉及尚未脫落的花瓣上,萌發後產出芽管,芽管與寄主接觸處膨大,形成附著器,再從附著器下邊生出很細的侵入絲,穿過寄主的角質層侵入。該菌在寄主內分泌果膠酶,致病部組織腐爛,後病菌侵染力明顯增強,田間再侵染由病葉與健葉接觸進行。此外,此病還能以菌絲透過染有菌核病的灰萊、馬齒莧等雜草傳播到附近的番茄植株上。子囊孢子萌發溫限0—35℃,適溫5—10℃;菌絲0—30℃可生長,適溫20℃;菌核萌發適溫15℃,在50℃經5分鐘致死。溼度是子囊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限制因子,相對溼度高於85%子囊孢子方可萌發,也利於菌絲生長髮育。因此,此病在早春或晚秋保護地容易發生和流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頸椎曲度由直變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