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源道人
-
2 # 布都茶社
我們的傳統教育講究悟性,中人是指中等根性的人,就是我們普通人,領悟能力一般,如果悟性再差一些,跟他講深奧的道理,只會增加其迷悶,對他的生活和修養的提高沒什麼好處,所以說“不可語上”。
有教無類,是指無論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教育。這句話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
就好比一家藥鋪,什麼藥都有,對症下藥,才可以醫治不同的疾病。
有教無類,指大原則,根據不同根性的人,給予不同程度和型別的教育,而“語上”“語下”是指具體的的實施方法。所以兩者不衝突。
-
3 # 歲月靜好xy
我認為,“有教無類”與“中人以下,不可語上”沒有矛盾,其理由如下:
首先,從常理上分析,這兩句話都是孔子提出的關於教育的經典理論,作為我們尊崇的“聖人”,他不可能在同一領域內提出自相矛盾的觀點。
其次,從內容上分析,又有兩種情況。
第一,“有教無類”解釋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享有受教育權利上平等。從這個角度看,“有教無類”是一種教育理念。一如我們現在倡導的“以人為本”。
第二,“有教無類”解釋為人本來是有類的,有賢惠的、聰明的、孝順的、懶惰的,愚鈍的、邪惡的等等,透過教育會消除這些差別,變成一樣的人。從這層意思看,“有教無類”是一種教育思想,重在強調教育的作用。正如我們常說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而“中人以下,不可語上”解釋為,中等以下資質的人,不可以傳授給他高深的知識。這樣看來,“中人以下,不可語上”是一種教育原則,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教學原則,與孔子的“因材施教”高度一致。也正像我們現在的“分類教學,分層作業”。
如果“有教無類”作為一種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那麼,“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就是落實這一理念的教育措施。正是因為人人都能享受教育,而人與人之間天生又存在著智力方面的差異,所以必須遵循“中人以下,不可語上”的教學原則,才能真正享有教育上的人人平等。
如果“有教無類”作為人本有類,透過教育使之變無類的教育思想的話,它與“中人以下,不可語上”更吻合,正是因為人“有類”,在教學中針對不同類別的人就必須採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做到“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在我看來,無論“有教無類”作哪一種解釋,它與“中人以下,不可語上”都不矛盾。要實現“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必須遵循“中人以下,不可語上”的教育原則;遵循“中人以下,不可語上”的教育原則,才有利於實現“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見,“有教無類”與“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不但不矛盾,還具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作用呢!
回覆列表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
有教無類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這兩句話都是孔子所說或主張的,我個人理解兩句話之間並沒有矛盾。
孔子教學的出發點是有教無類,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並不會因為資質方面的差距而區別對待,有的只是因材施教,什麼程度的人接受什麼程度的學問,程度過深他也不會明白,反而會給他帶來困擾,沒有精力學習其他知識。因此,對於接受能力一般的人,教給他程度一般的學問就可以了,不要再給他徒增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