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合媽媽讀心理
-
2 # 楓丹白露霜
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家長破壞,個人總結就是這幾句話,不可以這樣,不能這樣,不要這樣,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有些事情孩子還沒有發現,還沒有嘗試,還沒有觸碰,就已經被家長阻止,何談想象力和創造力!
說說我身邊所看到的真例項子,也許我們很多家長在有意無意的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力。
有一次去同事家玩,她三歲的孩子開啟櫃子後又關上,連續很多次,而且很認真。同事可能嫌太吵了就過去大聲的問孩子,你開櫃子關櫃子幹嘛呀,這麼吵!孩子很興奮的告訴媽媽,我在開公交車呢,你要當我的乘客嗎?結果同事很不耐煩的說,櫃子能當公交車開嗎?吵死了,不要在弄,一會阿姨該笑話你了,孩子瞬間不開心,眼裡流露出委屈。當時我真的很無語。怎麼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呢。孩子誤解我沒關係,可是面對想象力這麼好的孩子媽媽在自己不滿的情緒中硬生生的扼殺了。
後來在同事轉身忙的時候,我過去跟孩子說,寶貝你剛才開的是公交車嗎?我可以當你的乘客嗎?阿姨不會笑話你的,我很樂意坐你這個櫃子一樣的公交車。他當時的表情就好像吃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巧克力,特別興奮。我大概陪他玩了十分鐘左右。讓他停下了。我告訴他,剛才媽媽之所以那樣說你是因為家裡有客人,你這樣會吵到客人,下次要玩的話在沒有客人的情況下或是小點聲音。他點頭,知道啦。
有的孩子可能兩三歲了還不知道秋冬的冰水是什麼感覺,因為剛要觸碰的時候,就會被身邊的大人制止,別把衣服弄溼了,水太涼會感冒。其實袖子挽一下,衣服不會溼,稍微感受一下應該也不會感冒。從來沒有在下小春雨的時候打傘踩泥坑看蝸牛爬上新芽還有很多很多。
其實我們經常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卻很多時候被大人限制在自己的世界裡。
-
3 # 夕媽育女
我覺得以下幾種做法,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一:阻止孩子動手拆玩具。孩子買了個新玩具,想把它拆掉,看一看裡面的構造。家長大動肝火,對孩子就是劈頭蓋臉一頓罵,孩子的創造力也就戛然而止了。
其二:不許孩子編故事。孩子喜歡編故事還會加上一些魔法的成分,有些家長就簡單粗暴的一句:別說那些不靠譜的,這世上哪有魔法?這世上哪有巫婆?都是書上胡扯的你也信?這些話對孩子的想象力簡直有毀滅性的破壞。
我覺得有些家長特別矛盾,當孩子想要去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候,拼命阻止他,等他長大了,卻又怪他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
4 # 青青寶貝
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對這世界上的一切充滿好奇,總想把一切都探究明白。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基於現實探索與發現,可父母總有一些行為、做法破壞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1、阻礙孩子探索的慾望與步伐孩子從會爬會走後,就喜歡滿屋爬、到處看、到處摸,有時看到很感興趣的還會拿起放嘴裡咬一咬,嘗一嘗,看看是什麼味道。父母怕孩子受傷、弄髒衣服、弄亂家裡等原因,阻擋孩子探索與發現的步伐。這阻礙孩子認知體驗發展,不利於孩子身體工作能力(觀察力、手腳靈活性、動手能力等)發展。
2、孩子在碰到問題或困難時父母喜歡主動去指導、建議每次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碰到困難時,父母親不忍心讓孩子受挫,收不住手主動去給孩子幫忙、指導、建議等,沒有給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就會束縛孩子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壯大,也會讓孩子養成事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3、父母長輩喜歡包辦代勞,孩子缺乏鍛鍊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是憑空捏造,而是以實踐、反覆練習為基礎。而家庭中長輩總認為孩子還小,這也幫孩子,那也不肯放手,喜歡為孩子包辦代勞一切事物,讓孩子成長在父母過分呵護的羽翼下,永遠也長不大似的。
父母要從小引導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斷鍛鍊自己的動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不斷實踐,為孩子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現實基礎與養料。
-
5 # 時尚育兒圈子
“爸爸,老師讓我們製作一個手抄報,可是我還沒有想好怎麼做,您幫我做,好嗎?”面對老師佈置的需要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業,正在上小學2年級的樂樂感到不知所措。其實,像樂樂這樣習慣了老師手把手教授知識,而對需要自己獨立思考、發揮想象力的作業深感困惑的孩子並不佔少數。這時,有的家長忍不住會問:我的孩子小時候製作的小手工、畫的塗鴉還是蠻有想象力的,可為什麼越大想象力反而越差了呢?究竟是誰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
來自父母的干涉
1歲半的寶寶坐在地板上,專心致志地玩橡皮泥。他把五顏六色的橡皮泥揉在一起,做了一個球。寶寶很驕傲,覺得自己的作品很不錯。媽媽過來說:“你怎麼能把橡皮泥混在一起呢?這樣多浪費呀?還怎麼捏小白兔、小鴨子呢?”聽了媽媽的話,寶寶十分沮喪,於是他按照媽媽的要求,把各色橡皮泥分開,笨拙地捏起了小白兔和小鴨子。孩子的“無意而為”是其想象力的萌芽。而父母“橫加干涉”、攪擾孩子的樂趣對孩子的想象力是致命傷。
制止孩子反常思維
有個孩子在圖畫本上畫了一個綠色的太陽,媽媽馬上糾正他說:“太陽應該是紅色的,你怎麼畫成了綠色的呢?”以後這個孩子的圖畫本上,再也沒有出現綠色的太陽。
孩子的“反常思維”是其想象力的加速器。這種做法使得孩子不敢去想那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孩子的想象力自然被扼殺在搖籃裡。德國歌廷根大學精神病治療所專家蓋拉爾德•許特(Gerald Hüther)認為: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看,更多的紀律約束並不能讓人們更加遵守紀律,至多隻能產生順從。
定性思維作祟
一位記者曾做過這樣一個測試:拿出一幅抽象畫,詢問孩子們畫的是什麼,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外星人,有的說是動物園,有的說是兩頭牛在爭鬥,有的說是金魚,有的說是地球,有的說是家,還有的說是打瞌睡的貓頭鷹。記者再去問成年人,得到的答案驚人地一致:人臉。
孩子的“求異心理”是其想象力的催化劑。按照人類生長規律,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象力該越來越豐富,實際卻恰恰相反。專家解釋說,畫本無標準答案,而成人均有一種尋找標準答案的心理,想象力便流失了。
-
6 # 艾悅之洲
曾有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善於想象,善於表達,透過的方式就是塗鴉、塗畫。
想要破壞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只要做到這兩點就足夠了。
一是按自己的意願指揮孩子。
如果孩子在畫畫,就告訴孩子,你畫的樹葉怎麼是紅的、花兒是綠的?這不對!
如果孩子在塗色,就在旁邊指點他,哎呀,看這裡,塗黃色的,塗細緻點,不要塗到外面去。還有這裡,先把這裡塗成黑色的。。
如果在摺紙,就對孩子說,好好的紙,你怎麼折得亂七八糟的?要好好折,要不就別折了,浪費紙。
貶低、指揮得孩子沒有了信心,自然也不再去想象,還談什麼想象力?哪裡還有什麼創造力?
二是對孩子的作品不屑一顧。
孩子動手製作了小製作、小手工,喜滋滋地送給家長、渴望得到家長的誇獎,結果,家長卻給了他當頭棒喝。
“這做的是什麼呀?”
“真難看!”
“我可不要。”
“以後可別做了。”
這樣否定、打擊 的話多說幾次,孩子保證對這些創作不再有興趣。想象、創作的慾望全都被打消了。
身邊有很多家長都在這樣做,在孩子興致極高地創作時,要麼指揮孩子,要麼打擊孩子。經常聽到小孩子在說,他不玩了,不會玩了之類的話。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早被家長給打消了。
-
7 # 琴清寶媽米婭
孩童階段,寶寶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期待著成為“爸爸媽媽”那樣可以“什麼都會,什麼都知道”。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娃兒的行為習慣形成中起了可以說“決定性”的運用。那麼,哪些做法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呢?以個人認知來講講,希望大家多補充!
一,包辦。特別是公婆隔代帶孩子的,一來寵愛,二來覺得娃兒自己能力不夠,三來對娃兒自行處理後的戰場收拾嫌麻煩。如此,娃兒沒有了自主行動的可能,沒辦法體會自己做事兒的樂趣,也沒有機會去嘗試自己行為可能出現的效果。畢竟,不同想法帶來不同行動產生不同結果。
二,否定。是否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別跑,慢點!”,“快點,別拖拉”,“別蹦跳……”“別爬上去,危險”。“這不對,蝴蝶是兩個翅膀”,“不對,小草是綠色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是成人世界對“實物”的描繪,請給予他們機會,收回我們日常話語中的“否定”。
三,電視,電子產品。閱讀可以培養娃娃的想象力,但是看電視卻會讓孩子固化思維。書籍的文字描述張開拉開孩子想象的翅膀,電視會直接給予孩子唯一的答案。生活中,即使忙碌即使繁瑣,別把讓孩子看電視當做解救自己的時間,當做哄孩子安靜的方法,電視陪伴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
8 # 一生跟你走143940223
我小時候好奇心很重,看見一些有趣東西就會把它沒下來,拆了看,之後在把它裝起來或者把它改裝成別的,思維能力很好,但是我爸媽他們每次發現都會當著我的面摔了,然後打罵我說我沒出息一天到晚就知道弄這些東西,只知道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想象力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那些偉大而傑出的人才,不僅擁有豐富的學識,還擁有驚人的想象力。可以說,如果沒有想象力,知識便不能得到發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父母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育兒方式,而親手毀掉了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說,比起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不要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警惕陷入以下幾個誤區:
1、認為知識比想象力更重要。有的父母認為知識是萬能的,只要孩子掌握了書本知識,能夠取得好的成績,將來讀一所好的大學,就可以有個好的前程。
當孩子提出某個問題時,父母馬上就告訴了孩子標準答案,要求孩子記下來,不給孩子發揮想象力的機會。這樣做無形中就會固化孩子的思維模式,讓孩子置身於一個無須想象、只需記憶的世界。長此以往,孩子就變得只知道重複已有的知識,而失去了創新能力。
建議父母允許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有多種想象,不要侷限於正確答案,給孩子創造更多想象的空間。
2、總是向孩子提出封閉性問題。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問孩子一些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比如:“3+2等於幾?”“這一頁有幾隻小鳥?”“這個字怎麼讀?”“這首詩怎麼背?”……
其實,這種封閉性的交流方式只是檢驗孩子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只會無形中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在這種教育方式之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會認為只要記住正確答案就能得到父母的表揚與肯定,而放棄了思考與想象。長此以往,想象力很快就會枯竭。
建議父母日常多問孩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啟發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給出自己的答案,不要草率地打斷或者糾正,才能有效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3、採用機械刻板的教育模式。有的父母或老師只注重眼前利益,只看重孩子當下的成績,而不注重長遠,不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比如,讓孩子練習寫作的時候,不是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真情實感、有血有肉的東西,而是讓孩子記背一些優秀作文選等書刊雜誌上面的文章。且不論文章質量的好壞,這樣做本身就是在破壞孩子的想象力。也許考試的時候,孩子是可以取得高分,但長遠來講,孩子只會越來越趨於平庸,因為沒有想象力的孩子不過是類似於機器生產的一個模型產品罷了。
建議父母長遠考慮,樹立正確的育兒觀,以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為目標,而不是侷限於眼前的成績。
4、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如果父母過早地對引導孩子開展閱讀、認字、計數等等過度有意識、目的性強的活動,就很有可能會限制孩子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過早地開發利用了大腦的某個部分,而限制了大腦其它部分的發育,只會是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建議父母循序漸進,依照合乎自然規律的育兒方式培養孩子,杜絕超前教育,還孩子一個可以發揮想象力的世界。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