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葉老師聊藝術

    先說結論:

    初次跪坐會麻,但慢慢適應之後,會在坐中微調以緩解。膝蓋不用擔心,不會受傷,相反鍛鍊膝蓋有一種方式,就是“跪走”,跪著走來走去。

    再細說古華人的坐姿,很有意思。

    最早,殷商之前,還沒有形成非常完善的禮儀,大家對坐這件事不那麼看重,怎麼舒服怎麼來——屁股著地,一腿曲起,另一腿向前自然伸展,舒服,累了就兩手往後支撐一下。

    這種坐法叫“箕踞”。因為兩隻腳張開,特別像簸箕,所以叫箕踞。踞是足和居,就是腿足屈起,身體長時間不挪動的意思。

    還有一種比箕踞更隨便的,就是咱們都熟悉的“腳踏黃河兩岸,手拿秘密檔案”那種——蹲坐。

    說白了就是蹲著,現在的很多地方,老人們還是習慣吃飯時候蹲在門口,一手捧個大碗,一手拿筷子往嘴裡塞。

    想想看這種蹲坐特別自然,咱們小時玩不都是蹲著圍一圈麼,玩半天也不覺得累。

    因為古代還沒發明內褲和秋衣,基本就是外面套個袍子,裡面光著。所以不管你是蹲著還是劈叉,都特別不雅。所以,以上兩種坐法到商周就被淘汰了。

    一直延續到漢唐的跽坐

    到了周,坐開始和禮儀聯絡在一起,古華人把另一種更實用的坐姿提升到了“正式場合坐姿”的地位————兩膝著地,小腿貼席,臀部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這種坐法被稱作“跽坐”,也就是長跪。

    看一看這個著名的文物“跽坐玉人”就知道到底跽坐是怎麼個坐法。

    舉個例子,如果咱倆面對面聊天,就是這種跽坐。我對你說話時還會把屁股抬起來一點離開腳跟,這樣顯得對你尊重,客氣。別小看這一抬一坐,剛好就緩解長跪久了血流不暢引起的痠麻。

    朱熹把這兩種狀態分的更細,不離開腳跟的叫做“坐”,離開腳跟了叫做“跪”。這種正是且普遍的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漢唐。

    另外,跪字是“足”和“危”,足表示膝蓋,危表示坐直,畢恭畢敬的樣子。“跪”的造字本義就是單膝或雙膝著地,直腰低頭,以示敬拜。

    如果你是長輩,問我話,跪還不行,還要趕緊起身到席塌下面,彎腰低頭聽你訓話。

    再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軍隊。

    孫臏說“君令不入軍門”,朝堂之上的這些坐姿禮儀在部隊不會使用。軍人的軍禮一律右膝跪地,左足蹲,左手置膝,右手下垂。為的是甲冑在身,方便,且劍配左側,所以右手下垂。

    今天的軍人和日本武士,仍舊沿襲了這種最有效的坐姿。可以猜出來,他們肯定不麻,不然怎麼打仗。

    最後,說個故事。

    荊軻刺秦失敗,渾身冒血的躺在那,還不忘了作大俠的本分:嘲笑對方。

    他正是用兩腿岔開“箕踞”來實現自己嘲笑的目的——《史記·荊軻傳》說他“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那種向死而生的悲壯和對秦王的蔑視和不屑,淋漓盡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弓弓蟲、打屁蟲、吸果夜蛾禍害柑橘,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