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提到東吳時期的謀臣,大家可能首先是魯肅與周瑜,而不會先想到張昭,其實張昭此人在江東的名氣不亞於魯肅、周瑜,可是為什麼在後世名氣沒有他們倆大呢?

    張昭,東漢重臣,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讓他作為輔政大臣,孫策還對他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張昭做輔政大臣時,盡心盡力幫助孫權穩定局勢,對孫權鞏固政權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可是,在後世眼中,張昭的名氣顯然沒有周瑜與魯肅有名,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國演義》的渲染程度不夠。現在的人們對三國曆史的瞭解,多是透過演義,而在演義中沒有太多關於張昭的情節,關於周瑜與魯肅的情節很多,所以人們知道周魯的比知張昭的多。

    赤壁之戰的影響。在赤壁之戰中,張昭是主和派,周瑜與魯肅是主戰派,在他倆的建議下,孫權才答應反抗曹操,周瑜與魯肅自然是赤壁之戰的主角。而赤壁之戰是後世津津樂道的戰役,大家就會對其中的主要人物有所瞭解。

    宣傳力度不夠。張昭主要是幹內政的,並沒有做出很多令後人所知的事,大家很多都是隻知道他的名字,而不知道他的事蹟。而周瑜,大家都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打黃蓋”的故事,所以周瑜的名氣就打下來了。魯肅也有故事宣傳,就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故事,劉備能借荊州,還是魯肅向孫權提供的意見。

    張昭的名氣不大,主要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大多不知名,而發生在魯肅與周瑜身上的事大多廣為流傳,名氣自然而然就大了。

  • 2 # 尹情

    正所謂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整個三國演義裡蜀國相當於是主角一樣,更何況那是個戰爭不斷的時代,李嚴在蜀國內事也處理得很好,他有多少名聲,說白了,戰爭年代,名氣大的都是出兵打仗的名聲在外

  • 3 # 神說要有光221737314

    張昭,孫策真正託孤之人,受命輔佐孫權繼領江東,由於他的名望,有效的緩和了孫氏與江東大族的關係,並逐漸取得了他們的支援,孫氏政權才能鞏固了政權基礎,在江東紮根。在赤壁之戰前,中原地區人士對江東的認識,都是隻知道有張昭,其次是周瑜,獨不知有孫權。因為有曹操認可公孫氏割據遼東四郡的先例,孫氏佔據的江東五郡,在當時中原人士看來,同樣是戶口稀少,貧瘠偏遠的化外之地。所以張昭為首的東吳文臣,會相信孫權只需表面臣服,綁送劉備給曹操示好,曹操同樣會允許孫權合法割據江東。要知道,孫策是天下聞名的大英雄,他如果投曹,當生不如死。而當時的孫權並不是孫策,本身嚴重缺乏聲望和號召力,天下皆不識,對曹操而言也沒什麼威脅,更不會因此忌憚而欲除之而後快。再加上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此前三代皆不可考,論家世,別說和曹操比,就算和劉備比都相差甚遠。孫堅靠軍功,得到了長沙太守和烏程侯的官爵,逝後,孫策初為袁術部屬,渡江後又以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江東世家大族對這個純系武力強權建立的豪強政權皆潛藏深刻不滿。所以說張昭被孫策託孤之後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站在怎樣更好的儲存孫氏一族的角度去出發考量,至於是否能稱霸江東割據稱王,則沒那麼強求,則主降也就無可厚非了,並非他本身是如魯肅所說為顧個人功名利祿不惜賣主之人。孫策託孤時遺訓,囑託張昭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歸附中樞,只要能保孫氏一門子弟平安,才是孫策最看重的。為何不入一流?眼界和使命只能侷限於一門一族的興旺,自然格局是要小些的,這樣怎能入的了一流呢?

  • 4 # 安187556990

    首先受三國演義尊劉抑曹這種主旋律的影響,赤壁之戰張昭是主降派代表,然而戰爭結果卻特別打臉。第二點,張昭作為內政高手,並非謀戰派文管,不是軍事型人才,描寫篇幅自然很少。然而在正史上其地位及評價非常高。張昭整體來說屬於潤物細無聲,雖聲名不顯,卻留下豐功偉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來分享自己收藏的幽默的笑話哲學段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