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是人類進步、生活文明的象徵。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牙刷製造於公元959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在元代詩人郭鈺“南洲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詩中,首用“牙刷”一詞,此後延用至今。明朝刷牙的習慣已有所普及,牙刷的製作也比較多樣,出現棕刷和馬鬃牙刷,法國到1840年才生產牙刷,中國“牙刷文明”較歐洲要早900年。
穿牙刷匠大多是邗江杭集人,杭集牙刷製作始於清代,擴於民國,技藝世代相傳,歷經千年生生不息。據老人說,過去製作牙刷有十道工序:下料——造型——浸油——漂白——鑽眼——穿毛——拋光——刻字——著色——烘乾。刷柄選用的是牛骨,而牛骨僅用牛腿部的“三愣、中筒、圓筒”,刷毛用的是馬鬃及白豬鬃,穿線選用蠶絲絃,封眼則用牛肋骨骨籤。每道工序要求比較高,技術嫻熟的匠人一天最多隻能穿六七十支。
另有一部分穿牙刷匠則活躍在車站、碼頭,或肩背木箱走街串巷,“穿牙刷嘍!穿牙刷嘍!”吆喝聲又響又脆,至今仍在耳邊迴響。開啟穿牙刷的木箱,正面插著半截玻璃,裡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成品牙刷,旁邊有一紮牙刷柄供人選用,幾把約一寸半長的豬鬃,用粗棉線捆得緊緊的,形成一個個圓柱體,站立在那裡顯得挺精神。木箱上有兩個小抽屜,存放穿牙刷必需的工具。生意來了,把木箱放下作為工作臺,支起小馬紮,輕車熟路施展技藝。
性子急的人不願意等,貼點錢用舊牙刷換把新牙刷,價錢比買新的便宜不少。小孩子個個都是無事佬,愛看人家穿牙刷,一看就是老半天。穿牙刷,先用小銼刀在刷柄背面沿著毛孔部位劃出幾條細槽,剔除舊刷毛後,用一根納鞋底線似的長絃線,依次穿過一個個小孔,每穿一個孔插入一小撮鬃毛,入孔前對摺,由絃線拽入孔內勒緊,直至每個孔插滿。最後,用剪刀將鬃毛剪平,一把新牙刷便誕生了。如果穿牙刷匠心情好,會用小刀在刷柄上刻點山水、花鳥魚蟲,或刻些“祝君早安”“恭喜發財”之類的祝辭,最後用五彩蠟筆適當點綴,軟布一擦,遒勁有力的書法、端莊秀美的圖案清晰可見,別有一番情趣。
從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杭集農民劉萬興用牛骨、馬尾手工穿製出蘇北第一支牙刷,並以“三星牌”打入市場,至今已有180多年曆史,杭集牙刷製作由小作坊變身大公司、大集團,成了全球最大的牙刷生產基地。
牙刷,是人類進步、生活文明的象徵。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牙刷製造於公元959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在元代詩人郭鈺“南洲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詩中,首用“牙刷”一詞,此後延用至今。明朝刷牙的習慣已有所普及,牙刷的製作也比較多樣,出現棕刷和馬鬃牙刷,法國到1840年才生產牙刷,中國“牙刷文明”較歐洲要早900年。
穿牙刷匠大多是邗江杭集人,杭集牙刷製作始於清代,擴於民國,技藝世代相傳,歷經千年生生不息。據老人說,過去製作牙刷有十道工序:下料——造型——浸油——漂白——鑽眼——穿毛——拋光——刻字——著色——烘乾。刷柄選用的是牛骨,而牛骨僅用牛腿部的“三愣、中筒、圓筒”,刷毛用的是馬鬃及白豬鬃,穿線選用蠶絲絃,封眼則用牛肋骨骨籤。每道工序要求比較高,技術嫻熟的匠人一天最多隻能穿六七十支。
另有一部分穿牙刷匠則活躍在車站、碼頭,或肩背木箱走街串巷,“穿牙刷嘍!穿牙刷嘍!”吆喝聲又響又脆,至今仍在耳邊迴響。開啟穿牙刷的木箱,正面插著半截玻璃,裡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成品牙刷,旁邊有一紮牙刷柄供人選用,幾把約一寸半長的豬鬃,用粗棉線捆得緊緊的,形成一個個圓柱體,站立在那裡顯得挺精神。木箱上有兩個小抽屜,存放穿牙刷必需的工具。生意來了,把木箱放下作為工作臺,支起小馬紮,輕車熟路施展技藝。
性子急的人不願意等,貼點錢用舊牙刷換把新牙刷,價錢比買新的便宜不少。小孩子個個都是無事佬,愛看人家穿牙刷,一看就是老半天。穿牙刷,先用小銼刀在刷柄背面沿著毛孔部位劃出幾條細槽,剔除舊刷毛後,用一根納鞋底線似的長絃線,依次穿過一個個小孔,每穿一個孔插入一小撮鬃毛,入孔前對摺,由絃線拽入孔內勒緊,直至每個孔插滿。最後,用剪刀將鬃毛剪平,一把新牙刷便誕生了。如果穿牙刷匠心情好,會用小刀在刷柄上刻點山水、花鳥魚蟲,或刻些“祝君早安”“恭喜發財”之類的祝辭,最後用五彩蠟筆適當點綴,軟布一擦,遒勁有力的書法、端莊秀美的圖案清晰可見,別有一番情趣。
從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杭集農民劉萬興用牛骨、馬尾手工穿製出蘇北第一支牙刷,並以“三星牌”打入市場,至今已有180多年曆史,杭集牙刷製作由小作坊變身大公司、大集團,成了全球最大的牙刷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