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按說這些矮種馬,會大大限制騎兵的衝擊力吧。
9
回覆列表
  • 1 # 毅而三思吳六奇

    這個事情我多少了解過一些,大略談談,若有錯漏還請諒解。

    最初我是從“馬鎧”著手瞭解這個事情的,因為在中國殷周時期就出現(如《春秋》記載和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玩過《三國志曹操傳》這個遊戲的人,應該知道里面有皮製馬鎧這種輔助道具,然而事實證明,中國還有石頭做的……(分為車馬和鞍馬,只是殉葬品)。

    馬甲、馬鎧……無論它們叫什麼材質如何,都能相對可觀地記錄當時馬匹的大致身高。日本戰國時期也未能例外,今日在日本的馬博物館(神奈川縣橫濱市中央區)確有收藏馬鎧。如圖:

    這種收藏確定了戰國時期所用幾種馬(木曾、宮古、御崎、野間等等)的身高約在130公分左右,與蒙古馬類似。而在日本的記載中,這些馬於明治之後不再符合軍用標準。反而此前從平安到江戶時期,它們都曾作為武士的坐騎使用。可其他的問題因此出現,比如說在現有的記載和出土文物中,當時並未發現“馬蹄鐵”。這就意味著無論日本馬身高几何,都不太可能長途奔襲(據稱當時用的是草編馬鞋)。

    另一個側證就是前田慶次(傾奇者)的寶馬“松風”。松風就是木曾馬,而前田慶次也有被日本民間收藏武器鎧甲(宮坂考古館)。武器名曰“朱槍”,鎧甲名曰“紫糸威朱漆塗五枚胴具足”。雖然鎧甲被拒絕測量實際資料,但“朱槍”卻估測為三米左右。以木曾馬的身長(1.6米左右)和武士的體力為計,也不太可能長途奔襲(光槍頭就一斤左右重,再加上槍桿……稍微垂地一下就成撐杆跳了)。

    因此像當時記載的一些隻言片語就有了推測可能。其戰術大致流程可能是這樣的:

    在敵陣前方集結,上馬衝刺;

    持槍衝擊柵欄(這樣槍的長度才有用武之地);

    衝擊之後下馬(或墜馬)起身作戰,直至衝開敵陣。

    類似的描述也出現在德川家從臣水野正重的記載《覺書·故水野左近物語》中(見《譜綱餘錄》卷三)。按這樣的記載,大致也能解釋為何當時少有見到武士用盾的情況了(雙手端槍更穩,衝擊敵陣也需要努力攻擊,因此防護更多依賴於盔甲)。

    在後來的一些測試中,即便以“古人較矮”的理由,以1米5左右的身高,嘗試記載中的戰鬥,也發現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方面根據當時的弓箭火器計算,射程多在150~200米左右,50米是有效射程。另一方面在“日本甲冑騎馬研究會”測試著甲徒步奔襲速度後發現,很慢……因此大致推論出,馬在日本戰國時最大的用途,可能僅僅只是衝陣和代步。

    至於保留至今日的“流鏑馬”,據估測可能也是類似流程:

    騎馬奔襲至敵陣或統帥處;

    衝擊過程中,或抵達敵陣後,玩命射一波;

    射完後或下馬砍一波,或直接調頭跑路;

    這基本類如“突襲作戰”而非是騎射流。這從當時畫作的射擊方向也能看出來,如圖:

    至明治時代以後,日本的騎兵戰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才得以在和哥薩克騎兵的交鋒中佔據優勢。但這也使得曾經的戰國騎兵戰術被徹底的丟棄掉了,也得以佐證從平安時代就使用的武士馬種,緣何在明治時代便不再符合軍用標準了。

    如圖,硫磺島戰死的陸軍大佐西竹一和他的愛馬“烏拉諾斯”跳躍吉普車:

    這種跳躍,顯然是日本原生馬種不太可能做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2億元打造的螢幕,NEX3無界瀑布屏體驗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