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似彩虹畫

    1.鞦韆

    也許在所有的古代兒童遊戲中,鞦韆是流傳最久、普及最廣、儲存最完整的民俗遊戲,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幾千年來,盪鞦韆一直受到兒童和少女的青睞。

    2.竹馬

    小頑童,右手高揚馬鞭,左手拉住馬頭韁繩,胯下之“馬”,拖著帶竹葉的長長尾巴,馬頭則形象逼真。由此,我們想到唐人李賀《唐兒歌》詩中的句子:“竹馬梢梢搖綠尾,銀彎睒光踏半臂。”這種“搖綠尾”的竹馬與圖中所繪頗有相似之處,正是兒童玩遊戲的歡樂景象。

    古代兒童怎樣娛樂

    3.搶窩

      一種是搶窩。搶窩需要毛球,毛球是用毛髮纏成的球,外面用皮革包裹,可以踢或打著玩兒。窩是洞,把毛球打進去的洞。誰以最少的次數用彎頭棍把毛球先打進洞裡,誰就贏了。這種遊戲是打馬球的副產品,打馬球,古代稱“打球”或“擊鞠”,是從西域傳來的,在唐代盛行。但打馬球需要較大的場地和經過調教的馬匹,運動也很激烈,常有折馬傷人的事兒發生,顯然不適合兒童遊戲。而不騎馬,在地上挖個洞當球門,兩個人拿球杆就可以玩起來,更適合不善騎乘的婦女和兒童們玩耍。這在當時稱“步打”或“白打”。元代記錄捶丸(即打球)的專門著作《丸經》記載,“有立者、蹲者、行者、飛者。遠著立,近者蹲,無阻則行,有阻則飛。”立著打用的叫“攛棒”,“十數為全副,八數為中副,其次為小副”。蹲著打用的叫“樸棒”,“今人曰減膝是也。杓棒,鷹嘴,當蹲。”行著打也用攛棒。飛著打用的叫“樸棒”,即單手使的杓棒。由於球棒有十數種之多,場上有“伴當”(球童)幫助,“樸棒盛於革囊,攛棒、杓棒盛於提籃也”。元代張昊《輦下曲》中對玩法和規則做了詳細記錄。如開球設“基”,“縱不盈尺,橫不盈尺”。球在基上放好就不能再動,如果被風吹動,應當宣告“風落”,如果不宣告“風落”,或自行挪動,那就算已經擊球了,這叫“因動為擊”。選定球棒上位後,不可換易球棒,如果換易,就算輸一籌,這叫“對權不易”。其他如球打在窩中用棒撥出,亦輸一籌,等等,有許多嚴格規定。

    4.學演戲

      二是學演戲。古代有“參軍蒼鶻”的說法,它是唐代參軍戲的角色名稱。那時的戲劇比較簡單,只有參軍、蒼鶻兩個角色。參軍本是一種類似於軍事參謀的職官名稱,沒什麼定職,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設定。戰事頻繁的時候,比如開始設立這一官職的漢代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它的地位很重要,甚至可以直接輔佐君王起草文書指揮作戰。

  • 2 # 日常a

    隨著現在科技不斷的進步,現在兒童的玩具也變得日新月異。在我們小時候,最愛玩的就是四驅車,陀螺, 悠悠球,玩具槍等。古代沒有現在這些科技,童年是怎麼度過的呢?

    在古代,兒童的遊戲常常與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緊密相關。

    自宋代開始,無數的畫家都畫過兒童玩耍場景的圖畫,尤其在宋朝盛行,其中屬蘇漢臣藝術成就最高。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珍貴的影象史料記載——《嬰戲圖》。

    在古代蝙蝠是"福"的象徵。

    抓青蛙

    鬥蛐蛐抓蝴蝶採荷花抽陀螺課間玩鬧擊球,又叫“步擊”,以擊球入洞為規則,算是中國古代版“Golf球”感覺比現在小孩子童年有意思多了,跑跑跳跳的,才算是童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撻液是如何調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