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畢言言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孤獨的星空仰望者,為全世界留下了寶貴的哲學、科學遺產,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我們記得、尊重那些曾經仰望星空的人。

    一個山寨成風、一切都遵從“拿來主義”的民族,一個沒有任何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民族,一個歷史悠久、生命力強但卻缺乏哲學偉人和科學巨匠的民族,當然無法理解、也不懂得欣賞“仰望星空”的價值,這也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對於一個擁有世界最大科技人員群體的泱泱大國,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技術研發,科學技術研究的多元化是必須的,這也是一個大國應該承擔的責任,而且中國也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和科研經費對各種層次的研究給予保障。中國的基礎研究本來就薄弱,基礎研究的基礎地位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當“實用至上”的片面思維影響到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一邊倒地統治科技政策、科技輿論的時刻,這也預示著中國科學春天的完結。

    在浮躁瀰漫的中國學界,我們缺少的恰恰是那些能夠靜下心來“仰望星空”的人,“仰望星空”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們需要更多一些關注天空的人!從教育、科技的長遠發展來講,如果非要比個高下,“仰望星空”的影響比“腳踏實際”更為深遠,更能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每個人未必有能力、也沒必要都去仰望星空,但我們應該尊重那些仰望星空的人,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才是科學、乃至社會發展的引領者。

  • 2 # 止語終南

    先不管劉慈欣是誰,單憑這句話,此人可能信佛。

    “心憂柴米油鹽”,這是現實生活一斑,每個人都拘於這樣的生活現狀。

    “不忘仰望星空”,這是勸導人們要突破自我限制,心量放大。心量大了,個人那點事就小了,心量大到無限,個人那點事就消失了。

    我用佛道兩家都在用的觀想方法,解釋這個基本原理。 佛在《觀經》中教了16種觀想方法,第一步就是觀日落。

    “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瞭。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為什麼要向空中看?是這放大心量的訓練方式。 為什麼要傻乎乎地盯著一個假想的太陽?只是當你明白了“一切唯心造”的佛理之後,才能明白。既然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是心的造作,那麼為何不可以隨意造作心境界呢?其實,也只有能隨意造作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明白“一切唯心造”,因為你親身體驗到了,就不需要證明了。當你觀落日成功,“閉目開目,皆令明瞭”。你才明白佛為什麼要這樣引導。

    不親身試驗的人,一定不會明白。有意識地忽略周遭的一切,一念緊盯一個假想的落日有什麼意義。那不是捉弄自己麼?一個假想的落日,怎麼可能一直在眼前呢? 而事實上,太陽一直在你眼前。你看或不看,看得見或看不見,他一直在你眼前。因為佛的本意,是放大你的心量,當你的心量向天空不斷放大,就好比一個鏡頭無限後拉,地球和太陽都離你越來越遠。你離這兩者越遠,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就看起來越近,遠到一定程度,太陽和地球就在一起了。太陽大而發光,地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黑點,這時就只看見太陽。你落日觀想成功後,不就是驗證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麼?

    當你體若虛空,不只是太陽一直在你眼前,有恆河沙數不可數的太陽一直在你眼前。天界色界無色界都在你眼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辟穀之後的狀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