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鄭得證
-
2 # 星球上的科學
美蘇登月
在1957年—1958年之間,美、蘇兩國的航天技術其實相差不大,只是蘇聯搶先發射了一顆衛星,不可否認的是登月事件只是美蘇為了證明自己國力一次競爭。
隨著時間的發展,質疑聲越來越熱烈,終於在2016年,美國的航空航天局公佈了1萬多張人類首次登月照片,幾乎將阿波羅任務中所拍攝的所有照片上傳到了網上,另外還公佈了阿波羅任務中多達18,000個小時的錄音,無疑這些證據可以幫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效破除人們對於登月的疑問。
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可以說是人類的最後一次登月計劃,距今已經過去了50多年,為何美蘇不再登月了呢?
拿實力最強的美國來說,據悉當時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水星計劃”,其目的是解決人類在外層太空長期停留,以及從月球返回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問題,大約耗資4億美元;第二階段是“雙子座計劃”,這個計劃就需要解決航天器對接、宇航員太空行走等問題,大約耗資12.8億美元;第三階段“阿波羅計劃”,這是研究載人登月問題,大約耗資240億美元。
月球本身就是一片荒漠,值得探索的東西少之又少,現實意義又不大,出於這個原因後來的蘇聯就沒有再做出登月的計劃。
再則當時的登月事件是在美蘇爭霸的背景下進行的,而後來兩國的關係有了緩和,還簽署了削減核武器的條約,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也結束了。
而登月的開銷,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持續的,於是現在我們果斷的放棄了登月計劃。
-
3 # 專業問答人
蘇就是指蘇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個“蘇”就沒了,何來美“蘇”?只能說前蘇聯了,蘇聯還不是前蘇聯時,就沒有登過月,又何來幾十年不敢登月?蘇聯解體後,分裂成十幾個國家,俄羅斯一家獨大,但實力已經遠非前蘇聯可比,拿什麼能力去載人登月?60年代是美蘇的太空蜜月期,而後兩國轉變為冷戰死對頭,雙方的精力都從太空高科技調整到制霸地球,已沒有多餘的精力和財力繼續太空探索, 直到91年蘇聯解體,美國才漸漸重啟太空探索,但也只限於小規模的實驗,因為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以及後來的伊拉克阿富汗等等都讓美國目不暇接。 迄今為止,世界上還只有老美載人登過月,要覺得奇怪就是為什麼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其他國家能夠載人登月。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局面,吃不到葡萄葡萄就酸的,這種心態才導致了一些人不平衡的心理吧。 ,當年的登月完全是在一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成的任務,投入和風險都是非常大的,美國也是很幸運,才完成了6次載人登月。那麼之後,美蘇都把目光轉移到了地球空間站的方向,再後來,由於蘇聯國立的慢慢衰落,與美國的航天競爭不再那麼激烈。因此,美國的航天活動也變得正常,不再是大躍進式的了。
-
4 # 貓先生內涵科普
同學,今年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2020年了。2018年被稱為月球年,2020年在今天的航天界,稱為火星年!在這一個大家已經為實現人類移民火星做衝擊的時間段,你還問為何美國和蘇聯不敢讓人類登月?
先不談其他,蘇聯解體已經三十年了,現在只有俄羅斯了好不好?下次是不是還要問一句“大清亡了嗎?”
無他,美國雖然財大氣粗,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再這樣燒錢,倒下去的肯定不止蘇聯一家。
大家一直在搞的火箭發射也好,登月發射也罷,都是一次性的買賣。昂貴的火箭用一次就報廢了,如果我們換成一架波音737客機的話,最大載客180人,專機專用,一次性報廢,那麼平均飛行費用是50萬美元每人。試問,這個程度的消費指數,飛機能夠推廣作為民用交通工具嗎?
所以,按照各個傳統國家的理念,登陸火星大成功,人頭花費保守估計100億美元,所以根本就是吃飽了撐著的玩意。
可是,現實中,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的廉價航空為例,每人乘坐波音737客機卻只需要43美元!
馬斯克搞的火星之旅,就是這種「低價高效高科技」的壯舉,登陸火星,我們人均花費只需——50萬美元!
馬斯克是不是騙子?你以為遇到的還是為夢想窒息的下週回國——賈躍亭?特斯拉都在上海開廠子啦,各位醒醒吧。
馬斯克並沒有掌握什麼光速飛船,也沒有使用「空間翹曲驅動模型」進行曲率驅動,他之所以做到了「低價高效高科技」,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是在於——可回收可重複使用!
看看spacex可重複使用的頻率——回收式火箭推進器可重複使用1000次;超級油罐艙飛船可重複使用100次;火星飛船可重複使用12次。上述這些技術加起來,「低價高效高科技」就一步步成為了現實,各位在有生之年,或許登陸火星真能不那麼火星了啊!
首先,可回收再利用火箭的返航技術,馬斯克家就已經搞得挺純熟了,目前為止,共計11次發射已有6次成功回收,成功率55%。
難度有多大?相當於發射一根10釐米的鉛筆,飛到紐約帝國大廈那麼高(448米),再返回來,精準降落到一個鞋盒裡。
順帶提一句,2016年4月9日,獵鷹9號可回收式火箭首次實現海上著陸。
光回收了個火箭,只是第一步,火箭技術還得獨佔鰲頭才行。史上最牛的土星5號達到135000千克,而未來的火星運載火箭竟然高達550000千克!是土星5號的4倍多。這就是SpaceX的壓箱底神科技——猛禽發動機。猛禽發動機使用的是液氧、甲烷混合燃料,可以重複使用1000次!目前也已經試車成功!
結語同學,新年新氣象,咱們得與時俱進才行!
可以試著質疑一下馬斯克這小子,看看登陸火星是不是吹牛。
登月,大夥只是練練手,還真不是目標了啊。
我是貓先生,感謝閱讀。
-
5 # 宇宙V空間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今天世界將不復存在,你我也不會出現。今年是祖國建國70週年的生日,而在70年前的中國,那是一個戰爭的時代,隨著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世界科技強國逐漸的從軍事競爭轉為了太空競爭,比如說登月!
50年前,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飛船,載著數名宇航員到達了月球,而當時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留下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對比今天,你會發現。50年前美國宇航局就能登陸了月球。為什麼今天他們不去登陸月球?對於他們來說登陸月球應該很輕鬆,不是嗎?畢竟這是在50年前就能做到的事情。
我們知道在阿姆斯特朗之後,美國宇航局曾經進行登月數次,並且將月球的泥土帶回到了地球。而且還拍攝了一些很多美麗的照片,比如說像宇航員在月球上,開著登月車,包括採集月球泥土等一系列的照片,當然啦!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月球發現很多稀有的金屬。這些金屬在地球上是極為少見的!
就拿今天來說吧。如果我們想要發射宇宙飛船到月球,我們就需要計算飛行軌道。以及飛船所使用的燃料和能量。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雖然月球距離地球僅僅38萬千米。每一次發射飛船,每一次航天任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美國宇航局竟然登陸月球那麼多次,並且將月球的泥土都帶回來地球。那麼它們不可能天天都去登陸月球。因為他們花不起這麼多錢。
同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我們在月球上發射更多的繞月衛星,而且衛星的能清晰地拍攝到月球的表面。這些衛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監視月球的一舉一動,比如說像月球這個受到隕石的撞擊,小行星的撞擊等一系列情況。
但最重要的一點呢,就是和月球上的探測器登陸車進行聯絡。因此一顆小小的衛星就能搞定的事情,美國想去幹嘛?需要每天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資金去進行載人登月呢!說簡單點兒,就是美國宇航局登月球已經膩了,他們未來的目標是登陸火星。
-
6 # 寒蕭99
這個問題的提出方式就是妥妥的陰謀論味道。
什麼叫“不敢”?哪裡來的“不敢”?如果是問為什麼幾十年中沒有再登月,那麼這是一個科學問題。但如果問不敢登月,這個就很有意思了。
首先,當年的登月是在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這個歷史背景就是二戰後的美蘇冷戰,可以說這是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如果沒有這個背景,那麼就不會出現69年的載人登月,那麼也許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多懷疑登月的人了。
當年美蘇的冷戰涉及到國家領域的各個方面,航天領域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這個競爭在二戰未結束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知道,最早的多級火箭就是德國的V-2火箭,可以說V-2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因此德國的技術在當時也是最厲害的。所以在二戰快要結束時,美蘇就開始爭奪這些資源,包括人才,圖紙和很多的實物。
而蘇聯在航天理論上要比美國走的遠,齊奧爾科夫斯基早在1903年就建立了多級火箭的理論和公式,因此在獲得了德國的一些資源後,自然佔有優勢。
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飛船,第一艘探月飛船等等競爭中,蘇聯都是取得了第一。為了超過蘇聯,美國自然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終才在載人登月上超過了蘇聯。而蘇聯由於N-1火箭的失利,徹底放棄了載人登月。
由此可見,當年的登月完全是在一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成的任務,投入和風險都是非常大的,美國也是很幸運,才完成了6次載人登月。那麼之後,美蘇都把目光轉移到了地球空間站的方向,再後來,由於蘇聯國立的慢慢衰落,與美國的航天競爭不再那麼激烈。因此,美國的航天活動也變得正常,不再是大躍進式的了。
這就是所謂的“不敢”再次登月的原因了,清楚了當時的背景,自然也就明白了為什麼當時能上去,後來又不上去了。因為沒有必要了,以當時的技術也無法進一步的利用月球資源,再上去有何意義呢?
-
7 # 滬生泉
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放棄登月計劃的原因是這
然而,我們玉兔1號的設計,是按照某國給我們的月壤樣品的大致成分設定的行走能力。因此說,玉兔1號行走失敗,就說明這月壤樣品不是真實的,或者說他們所說的從月球返回訊息不是真實的。(參見短文《真上了月球才知道,只聽過去2個超級大國宣傳的月壤成分不行!》)
假如美國和前蘇聯所謂從月球取土後返回地球是假訊息,那麼,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放棄登月計劃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因為從月球返回技術成了美國、前蘇聯(俄羅斯)登月計劃的攔路虎了。同樣,從月球返回技術也會成為中國登月計劃中的難題。(參見我的短文《月球上點火燃燒都困難,怎麼發射火箭離開月球》)
那麼,從月球返回難在哪兒呢?
我以為:除了點火發射的問題外,還有一個就是泥沼般土壤有多厚的問題。因為這軟軟土壤太厚不利火箭發射,這就猶如雪地拍球一樣沒有反作用呀!
假如月球背面有較硬月壤,那麼,從月球返回地球就多了一點希望。
相信,中國科學能克服所有困難的!
-
8 # fairplay11
美蘇為何幾十年不敢登月?建議你改成美俄為好,與時俱進嘛。
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上的原因,二是技術上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月球上有外星人,那純粹是扯淡!
先說說經濟上的原因,登月特別是載人登月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聽說美國當年阿波羅專案按當時的價格水平就達到300億美元,光一枚“土星5”火箭的價格就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
花這麼多錢而獲得的成果確是有限的,因為宇航員停留在那裡的時間短暫,又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勘探和開採,所以這個效費比是不成比例的。當年美蘇爭霸,為了各自的臉面,不惜重金也要拼到底。這其實更著重的是政治而非科研更非經濟。
如今,老俄就不談了,老美自已事情一大堆,光軍費就拖住了它的一大半開支。看看它紐約地鐵的老舊程度就知道它的囊中了。連幾十億建個牆都被國會否決了一次又一次的。
所以老美在沒有人跟它爭霸的情景下,在這方面也不得不摳點門了。
第二是技術原因,我認為無論是美還是俄,技術上都沒有問題,幾十年前都成功了,何況現在?不過現在的要求跟那時不同了,如果再上去插面旗,留個腳印就沒有意義了,再要上去起碼得考慮弄個站點才是。人在裡面住個幾天甚至幾個月做些科研工作才有意義,我不知道美俄現在的技術能力能否做到。
從建立一個國際空間站他們都不能單獨完成非要聯合才行這一點來看,也許他們的技木能力暫時還達不到這個要求吧?
-
9 # 鴻的科學觀
任何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中國嫦娥二號就已經拍到了美國登月的遺蹟,這件事沒什麼好懷疑的。美國這幾十年中沒有進行航天,只是單純的經費問題,技術實力在那擺著,隨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提出,十年之內美國就可能再次登月了,而別的國家和地區要登月就費事多了,是技術從無到有的過程。
-
10 # 宇宙觀察
如今已是21世紀20年代,未來幾十年人類在近地軌道和月球的活動將會越來越頻繁,月球就是未來的新大陸
回覆列表
要錢?國會一批就是大手筆,舉例,1966年,美國宇航局獲得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政府預算撥款,這筆撥款佔到當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開支總額的4.5%,合計59.33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430億美元)!!!
要人?美國當時動員了120所大學、 2萬家企業、 400萬人參加;科學技術史上從未有過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動員如此巨大的人力,解決這樣多而困難的技術問題!
要物?要啥給啥,建發射場,建廠房,建模擬基地,建登月艙地面模擬器。。
於是,六次的美中國人登月(也是全世界人類的六次),收穫了300多公斤石頭(月岩),五個月面科學工作站(ALSEP),2個月球子衛星,3輛月球車...科技飛速發展,經濟飛速發展。
二、為什麼不登月了?看看登月後美國收穫了什麼?1、即掙足了”面子“:國際影響力,又刺激了經濟發展,賺足了”裡子“:錢!登月作為一項巨大的科研工程,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這有點像靠拉動內需提高經濟形勢的辦法,嘿嘿
2、迴歸到科學進步的本身,登月完成了所有工程設計的內容,完成了所有科學的想象和探索的需求,還往哪走?阿波羅登月計劃產生的社會影響如此廣泛和深遠,不能不說計劃的主要決策者作出這一決策時所表現的遠見,預見到高技術將是國際竟爭的焦點。但是已經站在了山峰時,會有很大的”寂寥“感。何去何從?
2、經濟,經過60年代的黃金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從1961年的5000多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000多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接近18%的速度增長。當到達經濟頂峰的時候,就已經露出了70年代中期經濟危機的前兆,經濟開始下行了;,
3、政治,美國在國際形勢上有了新的判斷,中美建交,中日建交,讓美中國人對國際政治形勢產生了新判斷。。
4、航天探索的吸引力降低了,NASA的重心發生了轉變——他們不是不再探索太空了,而是在有限的預算裡,NASA把投入的重點轉向了天空實驗室,以及後續的太空梭研發以及大量的星際無人探測器和衛星,這裡麵包括軍事衛星以及在軍事衛星基礎上研製出來的大名鼎鼎的hubble!!。
我們中中國人,總有一天會將中中國人的腳印印在月球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