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早上八點多,一位年輕的媽媽抱一個二歲多的小男孩上了公交車,車子開動不久,孩子就哭鬧著要吃巧克力,媽媽耐心地哄著孩子,越哄孩子哭得越兇,並且不停地打媽媽的手,抓媽媽的臉,顯然媽媽很焦急,很想立即下車,車不到站是不會停下來的。孩子很聰明,邊哭邊看著媽媽的表情,時而還看看周邊人的反應,一滴眼淚也沒有。媽媽沒有一點脾氣,孩子一邊哭著、抓打著、還不忘說著要吃巧克力。看看還吃不到巧克力,他就用頭撞向座椅背,媽媽一隻手護著自己的臉,一手護著孩子的頭不讓他撞。周圍人都瞧著這母子倆在鬧。 孩子越哭聲音越大,媽媽不得不中途抱著孩子下了車,我始終沒看見孩子媽媽說一句孩子的不對,我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心裡沉沉的。 這孩子才兩歲多啊!就知道用自殘來威脅媽媽,等長大該長大後該用什麼方式不達目的不罷休呢? 愛孩子該如何樹立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該是這位母親和眾多溺愛孩子的家長該思考的問題? 愛和溺愛是不同等的兩個概念。你覺得呢?
6
回覆列表
  • 1 # 絲雨悠心

    “媽媽,我想要個玩具”、“媽媽,今天同學背了一個新書包,我也想要新書包”。孩子們經常有這樣各種各樣類似的要求,而媽媽的回答則是“好,只要你喜歡,媽媽就買給你”。的確,現在的家庭,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不管孩子要什麼,父母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倘若沒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長,還會覺得愧疚。

    一切以孩子的要求為中心,無原則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願望,使孩子的願望不斷地膨脹,結果會使孩子只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在家裡“唯我獨尊”而變成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式:我要什麼馬上就能得到。他的要求慢慢的會越來越多,父母的愛和關注會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偶爾滿足不了孩子反而指責父母,衝父母發脾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把握好孩子需要和給予之間的尺度,鼓勵孩子透過恰當的方式爭取自己所需,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才是理智父母應該做的。

    這裡說二個建議供家長參考:

    一,不要輕易讓孩子輕易嚐到“甜頭”,

    很多孩子在家長不滿足時,用哭鬧來表示不滿,而父母心軟,就會違心的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讓孩子得到了“甜頭”下一次就會故技重施讓你妥協。所以家長不能讓孩子輕易嚐到甜頭,不要屈服於孩子的哭鬧,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讓步和妥協。在孩子任性時,家長學會冷處理,等事情過後,和孩子說明道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對,讓他懂得工作的艱辛和金錢的來之不易使孩子認識到:父母會滿足他的合理要求,但是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會拒絕。

    二、及時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

    當孩子聽取家長的規勸,放棄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時,作為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 2 # 雨晗63

    作為父母家長,我認為愛孩子但不是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階段本身三觀慢慢開始形成,如果一味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勢必會給孩子造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凡事都會依賴父母,以後長大成人只會是父母的寄生蟲,很難形成獨立、奮鬥的品質。所以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一定要分清孩子的要求,那些可以滿足,我們儘量滿足。哪些不滿足的條件要及時的為孩子糾正。

  • 3 # 米米教書育人

    家長無條件的滿足孩子,這是開玩笑的吧。如果是這樣孩子離自私,狂妄,脆弱,敏感,唯我獨尊不遠了。

    自私,無條件得到滿足的孩子。私慾越來越強。什麼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為重。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狂妄,看到好東西就想要。不管這東西屬不屬於自己。因為他習慣了得到,習慣了別人都滿足自己,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給他就動手搶是常事。

    脆弱,從小什麼都能得到,一旦得不到對他的打擊超乎常人。輕者導致鬱鬱寡歡,嚴重的可能被壓垮想不開。比如得不到的名利,愛情等等。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事。

    敏感,每次都無條件滿足孩子。一旦家長有一次無法滿足,就質疑家人對他的愛。覺得家人不愛自己了,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

    唯我獨尊,在這種條件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有優越感,容易目中無人。覺得自己想要什麼都能得到,想做什麼事都能成功。以後走上社會有得苦吃啊。

    所以,不用愛害了孩子。讓他體會生活百態。有鮮花有荊棘,有成功也又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媽“標配”防輻射服有作用嗎?要不要買防輻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