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闡釋君

    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問,一問,宋朝為何重文輕武,二問,如此老吃敗仗為何不思改革。

    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問題來回答。宋朝從開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對武人地位開始貶低。我們早知道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的。唐朝的徵兵政策是府兵政策,國家強大還可以制約。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權利增大。中央失去原有的管理能力,造成國中國的現象。最後造成唐朝的覆滅和短短50多年裡經歷的五代十國。軍閥武將對天下造成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趙匡胤就是個軍閥,依靠手下人的幫助在陳橋登上帝位。他又怎麼會讓自己的子孫歷史重演哪。當宋朝基本初定天下後。宋太祖想了一個好辦法。天下本事將軍定,不讓將軍享太平,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一個杯酒釋兵權,將軍們拿著創業分紅都回家享福去了,不然也沒別的辦法,從此太祖開始對國家部隊的整改。外面的戍邊士兵都用弱兵,把最強的中央軍留在身邊一有戰士在派過去,平時部隊文人管理,等打仗的時候在派一個將軍過去指揮,你在這個部隊裡就只能帶幾年,過幾年就要換別的地方,史書說當時副樞密使相當於副國防部長。被當時的文官汙衊造反,他去質問你憑什麼這麼說只換來了,我看你像就像。簡單粗暴毫不尊重。這就是宋朝對於為自己打天下的兵將們的態度。可見怎麼會強大。

    變法還是有的,就是歷史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相當於商鞅變法在歷史上的地位。針對於宋朝當時已經出現的冗員冗兵冗田現象。和兵力積弱現象等等做出改革可惜。只維持14年在宋神宗死後就宣告失敗。

  • 2 # 一葉富春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了?”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的岳飛名篇“滿江紅”至今耳熟能詳噲炙人口。真實再現了岳飛和以岳飛為首的一大批愛國志士的“驅除靼虜,恢復中華”的美好願景。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宋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吊打直致最後滅亡。梳理兩宋的歷史我們發現:固然有地理上的原因,由於北宋的版圖沒有燕雲十六州,失去了最後一道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屏障。使得立都中原的北宋完全暴露在馬背民族的鐵蹄之下。可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宋朝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導致的。重文輕武,任用文官來治理國家的制度。自唐末到五代,數十年間帝皇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不止的重要原因就是範浚在《五代史》中指出的“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從後周的弱母幼子手中取得了帝位以後,認識到要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藩鎮局面不再出現,要鞏固政權,使之不會成為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只有重文輕武,對武將“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唯一的方法是1,建樞密院制度,調兵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2,內外相維,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互相制約3,兵將分離,士兵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官無法在軍中建立威信。把兵權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中。同時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大批文化精英參與國家治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天下士子透過讀書改變命運成為了可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極大的激發了人民愛國熱情。當然重文輕武也順應了社會的發展。

    實踐證明,在當時完全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杜絕了中原王朝內部的更替,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不是嗎?唐宋八大家六個是宋朝的,“清明上河圖”上的東京何等繁華,陸游,辛棄疾,岳飛等的愛國詩詞流傳至今。這一套重文輕武領先當時世界的制度,宋的統治者也就沒了更改的必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奪寶大師》上映後能獲得高票房嗎?影視投資有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