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瑞大人
-
2 # 姥爺說歷史
C 被俘虜的是明英宗朱祁鎮
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明朝的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宦官王振總覽軍事大權,瞎指揮,朝令夕改,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後勤跟不上,退至土木堡時王振再次改變行軍路線,飢渴難忍的軍士已失去秩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不敵,明英宗朱祁鎮被俘,66名大臣戰死,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C明英宗朱祁鎮
土木堡之變簡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
事件起因:
英宗正統年間,大太監王振權傾朝野,此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北方瓦剌部落迅速崛起,成為明朝的一大隱患,但是,瓦剌迫於明朝的強大,嚮明朝稱臣,每年都向明朝納貢。這種和平的局勢並沒有維持太久。
當時在朝廷 ,王振大肆收收賄賂,並且還對來朝的瓦剌使臣進行敲詐,掌權之初,王振胃口不大,所以敲詐很輕,瓦剌就見怪不怪了,然而就在明正統14年(公元1449年),王振的行為大大出乎也先(瓦剌掌權者)的所料。按慣例,瓦剌每次來朝貢,為體現天朝上國的神威與富裕,明朝就回贈價值更高的物品,而明朝的回贈就是蒙古族人極其想要的,蒙古地區非常稀缺的。
按明朝規定,蒙古使臣來朝,使者不允許超過50人,這樣規定,是為了中央朝庭安全,也是儘量節省回贈開支,但為了最大限度獲取回贈,瓦刺使團都儘量擴大人數
使者越多,越能體現英宗的神威,王振的收入也會增加,英宗、王振又何樂而不為?
正統14年,瓦剌派2500人朝貢,為多領回贈,虛報有3000人。
幾天後,回贈發放下來,瓦剌人一點,比預想的少了500份,更讓瓦剌人生氣的是,王振掌權下的明朝,竟單方面削減貢馬價格的五分之四,這讓瓦剌人覺得自已受到了輕視,使團大怒而回。使團滿載而去,空手而歸,首領也先見了差點沒氣炸,之後,下令征討明朝。
事件經過: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大舉進兵明境,明軍毫無防備,也先如入無人之境,邊關部隊屢戰屢敗,求救文書如雪花一般飛落京城,看了文書後,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八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首都,親率50萬大軍出征(有人說是25萬)。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並且有能力的將領被王振排擠在外,致使這支軍隊沒有中心凝聚力。行軍前出征準備不足,導至供應不足。
八月中詢明軍進到大同,這時瓦刺軍已撤走,所以未與瓦剌交鋒,鎮守大同的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才主動北撤,並給王振仔細分析,聽了郭敬分析,王振腦子終於開竅了,驚慌下令撤退。王振想讓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大軍走了一段時間,王振又怕大軍毀壞樁稼,於是王振又做了一個不利於明軍的決定,改道東行,向宣府,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英宗先行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因為王振一路收剮來的金銀珠寶還在後方資重部隊中,王振下令在土木堡修整等待後面的資重部隊。在土木堡休息了一夜的明軍在第二天起來發現,四面八方都圍滿了瓦剌軍,望著重重包圍,英宗滿目悽然,瓦剌軍包圍了明軍兩天,由於土木堡裡沒水,在土木堡南面十五里有條小河,還被瓦剌軍控制,所以兩天滴水未進的明軍像熱鍋上的螞蟻,兩天後,瓦剌軍撤離那條河,飢渴難忍的明朝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得倉促應戰,也先派軍大舉進攻土木堡,就如狂風掃落葉,經過3個多小時的戰鬥,明朝軍隊全軍覆沒,見此情形,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錘砸死了王振,自此,王振被殺,明英宗被瓦剌俘虜而去,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這件事史稱“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