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東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一部分。朝韓將渤海國納入其民族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有什麼根據嗎?
7
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公元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的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簡稱東北工程),正式啟動。作為國家重點專案的東北工程,涉及範圍廣闊,包括:古代中國疆域理論研究;東北地方史研究;東北民族史研究;古北韓、高句麗、渤海史研究;中朝關係史研究;中國東北邊疆與俄國遠東地區政治、經濟關係史研究;東北邊疆社會穩定戰略研究等等。然而,正當東北工程如火如荼地開展進行時,本屬中國內務的東北工程,卻莫名其妙地,遭到了南韓的激烈反對。其反對的理由竟是指責中國,將本屬於南韓歷史範疇的古北韓史、高句麗史、渤海史納入到中國歷史範疇。古北韓、古高句麗的歸屬不在本章範疇,暫且不論。單就看看,南韓學者為何頑固堅持,渤海國是由北韓民族的先祖建立得那?南韓人給出的理由竟是,渤海國系高句麗遺民建立的政權,即或渤海國的民族主體是粟末靺鞨,那渤海國的王族也是源自高句麗後裔。基於以上觀點,南韓學者們得出了兩個奇葩結論,渤海國不僅是高句麗政權的延續,並與同半島的新羅政權,構成了北韓民族歷史上,所謂的南北朝時期。

    對於南韓人的無恥言論,中國學術界早就給予過權威解答,鄭重駁斥。即渤海國跟現今的朝韓兩國毫無關係,何談朝韓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首先,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高句麗政權,同今日的半島民族並無多大關係。

    高句麗的創立者姓高,名朱蒙,本是扶余的一個王子。因與其他王子不和,朱蒙率領部分部眾,逃離至卒本川。西漢末年的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稱王建國,國號高句麗。這也是繼扶余之後,穢貊古族的後裔所建立的第二個王國政權。建國之初,高句麗人口不過幾萬。但經過對鄰近同族諸部的不斷吞併和擴張,高句麗逐漸壯大起來。並開始逐漸蠶食起,漢朝位於東北地區南部及北韓半島北部的疆土。擴張領土的同時,在原有部眾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融合當地的漢人、衛滿北韓人、扶余人、穢貊人。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東北亞民族高句麗人。再至曹魏時期,高句麗政權已頗具規模,一度擁人口二十萬眾,精兵兩萬。從民族的血統來說,高句麗民族與今日半島朝韓民族的直系祖先,即古時代的三韓民族,並無什麼關係。

    再者,渤海國締造者大祚榮的民族出身,也只是出自原屬高句麗的粟末靺鞨,並非出自高句麗民族。故此,《舊唐書》才會記載,“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別種”二字指明瞭大祚榮並非高句麗人。而《新唐書》亦記載,“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至於,隨大祚榮遷入的部眾,則主要為粟末靺鞨及少數居於營州的高句麗遺民。其中,粟末靺鞨又由三部分構成,即:原屬唐朝的粟末靺鞨、屬高句麗的粟末靺鞨、後融入粟末靺鞨的白山靺鞨等部。作為新融合而成的靺鞨集團,為與以往的靺鞨部族區別開。大祚榮將本部靺鞨稱為渤海靺鞨,意為從營州渤海邊來的靺鞨部族。渤海國建立後,當地的原高句麗“逋殘”,以及伯咄、安車骨、拂涅、白山、號室等部靺鞨遺民,都歸順了渤海政權。又經長期共同生活,這些當地遺民逐漸同大祚榮的部眾,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即渤海人。

    經學者考證,渤海民族確實混有部分漢、契丹、高句麗血統,但其主要來源,還是以粟末靺鞨為主的靺鞨族群。總之,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祚榮,還有渤海民族,都跟高句麗沒什麼直接關係,更與今天的半島民族八竿子搭不上邊。南韓學者針對渤海國的種種滑稽言論,未免有亂認祖宗之嫌。事實清楚地擺在這裡,就是不知道南韓學者的玻璃心能否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年後,暴雪可不可以稱為現代網路遊戲之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