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如凡心
-
2 # 諮詢師Jason
人際交往的本質來自於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身份層級模型”中的“身份認可”。每個人在脫離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這兩個涉及個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後,就立刻會進入社會需求層次。而人際交往之所以重要,是源於人際交往幾乎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對自我全面認知的渠道。
人際交往過程,其實是對自我逐步從自我視角轉向多元視角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四個關鍵要素,而這也是人際交往過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的關鍵所在。這四個關鍵要素是:目標、自我、他人和情境。
目標涉及的是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對這種關係的預期。每個人對於一段人際交往過程的預期不同,有人期望的是天長地久,也有人想要的是曾經擁有。因此,目標的不同,就會決定了你會用什麼樣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去面對這種交往的過程。因此,對於和一個人或一群人,或是一個組織,在產生關係後如何發展和延續這段關係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彼此的目標”都是什麼?如何統合這種目標的相同和不同的部分。
其次,是對自我的清晰瞭解。正如人際關係的不同一樣,自我的特徵——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性格、動機,還有成長環境等——都是自我的獨有特徵。因此,對自我的清晰瞭解,尤其是優勢和劣勢所在,是關係到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呈現自我的基礎。
然後,是對他人——一個人、一群人或一個組織——的清晰瞭解。每個人都不同,自我的期望和特質,不能成為衡量他人的標準。過去我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強調對對方的瞭解和理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交往的互通和互動。有太多的人,因為基於自身的喜好,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強烈要求對方也如此。包括要求對方也按照自己的標準對待自己,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處理雙方的關係,因此不是促進了雙方的關係,而是造成了彼此的傷害和誤解,就是缺乏對“他人”的理解。而理解的基礎是“站在對方的視角看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
最後,是情境的問題。一句話在過去某個時刻說是正確的、受歡迎的,而可能在當下說就是錯誤的,是不合適的。這就是因為“情境”不同了。情境的問題,我們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和合適的人,說合適的話。”這不是讓我們喪失自我,而恰恰是讓我們更好地做自己、看到自己,因為,人際交往過程中,最好的交往物件,往往是那些有更大能力調適自己的人。
因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充滿魅力的人,就需要密切關注以上的四個關鍵要素,不斷調適自我,求同存異,充分發揮人際交往的價值。
-
3 # 護眼演說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能力很強,這隻能代表你個人的能力,要懂得和他人和諧相處,懂得團隊精神,互相協助,互相成就。不要張揚,不要看不起別人,不要自以為是!
如果能力差的話不要自卑不要看不起自己!相信自己!
回覆列表
人是思維意識最複雜的一種動物。人際交往自然也不會太簡單,而且已經變成一門學問。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厚黑學》,巜墨非定律》等等暢銷著作,已經開始影響並指導著人們的交際行為。
於是,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變的小心翼翼起來。那些被大家爛熟的“定律”,“原則”,似乎已失去了作用。因為,我們都一樣了。
就在大家都在互相揣摩,互相提防的時候,主動出擊,反而可以讓自己處於主動。“坦誠相待”就是一種主動,當然你的坦誠絕對不能沒有底線,把無關緊要的坦誠一下就可以了。目的就是贏得人際交往中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