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梅英說心理

    一 邊緣人格是核心自體沒有形成,創傷發生在0-1歲。這樣的人對自己沒有穩定的認識,也不太理解規則。所以人際關係中,要麼他突破別人的邊界,要麼是別人突破他的邊界。

    健康人會有4個發展階段:1身體自體始於出生,被擁抱,被撫觸時,孩子有感覺。2核心自體大概從8月-1歲,孩子體驗到存在感,會說我餓,我冷 精神病性問題就是在這時候。3主觀自體的形成在16-18個月,和反思有關,這時候發展不好,就會無反思能力。4敘事的自體是孩子開始講自己的故事。

    邊緣人格障礙從第二個階段就出了問題,所以他也沒有反思的能力。

    二 很多人痛苦是源於內心的糾結,衝突。這類人的治療方向是讓來訪更貼近他內心的體驗,就會有療愈發生。打個比方,一個人想學畫畫,家人覺得畫畫以後不掙錢,學程式設計掙錢,讓他學程式設計,這個人就衝突,來做諮詢。諮詢師可以讓他談談畫畫帶給他的感覺,程式設計帶給他的感覺,他大概會說畫畫帶給他有創造的感覺(我假設哈)一筆筆塗下去,感覺在跟心靈對話,而程式設計很枯燥(同假設哈,請勿對號入座)好像不知道做這個事情是為了啥,諮詢師可以幫他看到,好像在畫畫的時候,來訪體驗到了價值感,勝任感和方向感,而程式設計會讓來訪沒有方向感和價值感。來訪會對自己更瞭解,更能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個力量也來自於諮詢師的理解,接納,同頻給到的力量。

    這樣的來訪是要向內工作的,也就是領悟,探索。

    邊緣人格障礙來諮詢是他發現自己跟人總衝突,工作總在換,別人總侵入自己的邊界,比如,一個女生,收入蠻高的,但是先後談了幾個個男朋友,無法和諧生活,而且幾個人男朋友都靠她養活,他們跟她要錢,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辛苦掙錢卻給男人。而在和諮詢師的互動中,她總是想在諮詢時間以外跟諮詢師談,等等。這類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邊界感,所以無法守住自己的邊界(錢),也侵佔別人的邊界(諮詢時間以外反覆要跟諮詢師談)。

    這類人的諮詢,諮詢師首先要嚴格設定,(時間不隨意變動,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等等)這樣做的意義是讓來訪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讓她有框架感,規則感。第二,這類人的諮詢方向是從內向外,比如,來訪說“他們需要錢了,想到我了”,諮詢師可以說“他們這樣,讓你很憤怒。”這個意義是讓來訪找到感覺,她知道對方這樣,自己是憤怒的,下次男人要錢的時候,她更能守住自己的邊界,自己的錢袋子。

    邊緣人格沒有反思能力,所以領悟,探索是沒有用的,他理解不了,聽不懂,當然也就談不上治療效果。諮詢師能做的是讓來訪的社會功能更好,比如,更好的工作,與人衝突少一些;有能力維護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可以把多肉放在北窗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