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物觀
-
2 # 北門猿
曹丕嚼甘蔗是符合歷史的,按曹丕自己說,他確實吃過甘蔗。
曹丕在《典論·自序》裡記了一個故事。他跟將軍鄧展喝酒。曹丕會劍術,鄧展也會劍術,兩人趁著酒勁聊起劍法,但話不投機,互相不服氣,都認為對方的練法不對。正好酒席上有甘蔗,於是就拿甘蔗當武器(總不能用真劍吧),現場比劃起來。結果曹丕連贏兩場。
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固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剿,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這裡面“芋蔗”一詞,《藝文類聚》八十七作“幹蔗”,《御覽》七百十又九百七十四作“甘蔗”。《農政全書》【甘蔗】條寫道:
甘蔗:說文曰藷蔗也【或為芋蔗,或幹蔗,或邯睹,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所以這裡指的應該就是甘蔗。
可見當時已經有這種植物了,可能是作為去火氣的零食使用。曹丕文中說“酒酣耳熱”時吃甘蔗,而甘蔗性寒,應該是嚼過之後,有助於減輕頭腦發熱的症狀。
粟,讀音為[sù],就是秈粟。有粘性的是秫,沒有粘性的是粟。所以稱它為粘粟,北方人稱它為小米。
記載自《初學記》二十及《御覽》卷837引《周書》:"凡禾,麥居東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說明周代時已有小米,在小麥水稻這樣的高產作物尚未被大範圍種植時,粟和粱都是主食。漢末三國食用是正常的。
《離騷》、《漢書》皆作柘字,通用也。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漢代才出現"蔗"字,"柘"和"蔗"的讀音可能來自梵文sakara。10到13世紀(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種植甘蔗。甘蔗先秦時候便有,只是尚未大範圍種植食用榨糖。曹丕嚼甘蔗理論是可以的,只是當時的甘蔗不如現在的品種優良,當時的可能不太甜,甚至略有酸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