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透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併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
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更有甚者,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行為方式不僅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了如今的學術領域。其結果,便是把學術之爭變成了門戶之見。我們知道,學術之爭的本意是要透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而去偽存真,促進學術的發展;而門戶之見則是無原則地堅持和捍衛自己學派的觀點,將學術之爭演變為利益之爭:顯而易見,後者已由人格的異化擴充套件到了學術的異化,而異化的根源,就在一個“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樣:“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宋·歐陽修《朋黨論》)又或曰:“君子論是非,小人計利害。”(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於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這樣的人或許即使也還會有些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透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併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
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更有甚者,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行為方式不僅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了如今的學術領域。其結果,便是把學術之爭變成了門戶之見。我們知道,學術之爭的本意是要透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而去偽存真,促進學術的發展;而門戶之見則是無原則地堅持和捍衛自己學派的觀點,將學術之爭演變為利益之爭:顯而易見,後者已由人格的異化擴充套件到了學術的異化,而異化的根源,就在一個“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樣:“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宋·歐陽修《朋黨論》)又或曰:“君子論是非,小人計利害。”(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於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這樣的人或許即使也還會有些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