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既然是問的同頻對等性,我猜樓主其實是想說如何在親密關係中雙方的“地位”更加對等,不產生交流和溝通上的障礙,一個字——懂,懂對方,更默契。
在介紹怎麼辦之前,我先陳清幾個概念,親密關係的建構最主要跟依戀型別、公平和自我表露有關係。
依戀型別分為3種:安全型、迴避型、不安全型,這主要歸因於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反應方式。
簡單說,第一種就是在溫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在親密關係中不會有不安全感,因此不會多疑不會作,跟這種人在一起也會覺得很舒適;迴避型的成人往往會逃避親密關係,害怕他人又排斥他人,別人與自己太近時會感到不舒服,他們認為獨立會更加重要;不安全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缺少安全感,疑心強,有較強的佔有慾和嫉妒心,因此在關係中經常是先挑起吵架的那個。知道自己屬於什麼型別後,心裡就有底了,至少在找伴侶時,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和什麼依戀型別的人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這是構建一段健康親密關係的基礎。
公平,其實人際交往就是一種交換關係,這樣才能平衡,質量守恆定律嘛。沒有人會不求回報地愛你,當你愛人對你好時,其實TA也渴望著某種回報,一般是情感上的“回報”。你和你的伴侶從感情中,所得到的應該和你們雙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比如,經常有夫妻因為家務事上的分配吵架。陌生人之間, 以及日常的熟人之間透過交換利益來保持公平,我分你一個蘋果,你給我一個梨子,好像都還很開心。那些處於公平的,長期關係中的人並不在乎短期的公正。這種長期公平原則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婚姻雙方的“資源” 往往是相當的。 就像帥哥美女是一對,中年大老闆都喜歡年輕的美女,好看的跟好看的在一起,不好看的也可以跟好看的在一起,因為金錢彌補了外貌上的不對等。總的來說,總體資源肯定是相當的。
自我表露,就是展現自己隱秘的一面,展現自己平常不願對外人展現的內心世界。在一段深厚的感情中,自我表露是常見的,因為這種行為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被人接受。並且,自我表露存在互惠效應,你展露多點,我就展露多點,而且人們喜歡對自己表露自我的人,也喜歡我們自我表露的物件。
以上三點,是親密關係的基礎,知道自己和對方屬於什麼依戀型別,知道自己和對方的需求;雙方各自投入這段關係成正比;自我表露。要說懂,其實透過以上三點基本就是差不多了。特別要說的是公平,要是樓主在公平關係這一點上是存在著總體平等,單項不等的話,行動著力點就是三觀上了,畢竟要長久跟某個人在一起,腦袋不同步非常痛苦。
三觀問題貫穿在生活各個細節上,比如金錢觀、價值觀,要不要買好看而不實用的裝飾品,會不會闖紅燈橫穿馬路,遇到公共決策要不要參與,去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命令語氣大聲喊“服務員”而不是“美女”“帥哥”“阿姨”,總之都可以看得出來了。你就問一句,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是不是在做了,從現在看來你做成的機率有多大,就行了。本人一個觀點,看穿一個人價值取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TA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是不是開始付出行動了,就是說看TA羨慕什麼樣的人,如果羨慕的是聚光燈下的明星,那TA就是渴望鮮花掌聲個人榮耀的人;如果是科學家,那就是求知求真做出創造的人;如果是政客,那可能是渴望權力、征服和改變的人。
其實在想怎麼做之前,還是先把自己捋清楚,知道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再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和自己匹配,不是一路人就走不到一塊,祝樓主,早日找到真愛。
樓主既然是問的同頻對等性,我猜樓主其實是想說如何在親密關係中雙方的“地位”更加對等,不產生交流和溝通上的障礙,一個字——懂,懂對方,更默契。
在介紹怎麼辦之前,我先陳清幾個概念,親密關係的建構最主要跟依戀型別、公平和自我表露有關係。
依戀型別分為3種:安全型、迴避型、不安全型,這主要歸因於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反應方式。
簡單說,第一種就是在溫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在親密關係中不會有不安全感,因此不會多疑不會作,跟這種人在一起也會覺得很舒適;迴避型的成人往往會逃避親密關係,害怕他人又排斥他人,別人與自己太近時會感到不舒服,他們認為獨立會更加重要;不安全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缺少安全感,疑心強,有較強的佔有慾和嫉妒心,因此在關係中經常是先挑起吵架的那個。知道自己屬於什麼型別後,心裡就有底了,至少在找伴侶時,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和什麼依戀型別的人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這是構建一段健康親密關係的基礎。
公平,其實人際交往就是一種交換關係,這樣才能平衡,質量守恆定律嘛。沒有人會不求回報地愛你,當你愛人對你好時,其實TA也渴望著某種回報,一般是情感上的“回報”。你和你的伴侶從感情中,所得到的應該和你們雙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比如,經常有夫妻因為家務事上的分配吵架。陌生人之間, 以及日常的熟人之間透過交換利益來保持公平,我分你一個蘋果,你給我一個梨子,好像都還很開心。那些處於公平的,長期關係中的人並不在乎短期的公正。這種長期公平原則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婚姻雙方的“資源” 往往是相當的。 就像帥哥美女是一對,中年大老闆都喜歡年輕的美女,好看的跟好看的在一起,不好看的也可以跟好看的在一起,因為金錢彌補了外貌上的不對等。總的來說,總體資源肯定是相當的。
自我表露,就是展現自己隱秘的一面,展現自己平常不願對外人展現的內心世界。在一段深厚的感情中,自我表露是常見的,因為這種行為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被人接受。並且,自我表露存在互惠效應,你展露多點,我就展露多點,而且人們喜歡對自己表露自我的人,也喜歡我們自我表露的物件。
以上三點,是親密關係的基礎,知道自己和對方屬於什麼依戀型別,知道自己和對方的需求;雙方各自投入這段關係成正比;自我表露。要說懂,其實透過以上三點基本就是差不多了。特別要說的是公平,要是樓主在公平關係這一點上是存在著總體平等,單項不等的話,行動著力點就是三觀上了,畢竟要長久跟某個人在一起,腦袋不同步非常痛苦。
三觀問題貫穿在生活各個細節上,比如金錢觀、價值觀,要不要買好看而不實用的裝飾品,會不會闖紅燈橫穿馬路,遇到公共決策要不要參與,去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命令語氣大聲喊“服務員”而不是“美女”“帥哥”“阿姨”,總之都可以看得出來了。你就問一句,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是不是在做了,從現在看來你做成的機率有多大,就行了。本人一個觀點,看穿一個人價值取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TA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是不是開始付出行動了,就是說看TA羨慕什麼樣的人,如果羨慕的是聚光燈下的明星,那TA就是渴望鮮花掌聲個人榮耀的人;如果是科學家,那就是求知求真做出創造的人;如果是政客,那可能是渴望權力、征服和改變的人。
其實在想怎麼做之前,還是先把自己捋清楚,知道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再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和自己匹配,不是一路人就走不到一塊,祝樓主,早日找到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