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7842417214

    1、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2、秦朝: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臨戰,斬敵首一級(顆),即賜爵一級。秦朝、漢朝沿用此制。

    3、到了唐朝,爵位分為九等,分別是: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唐朝也基本繼承了漢武帝時期的做法:皇帝的兒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可以封為親王。

    親王的兒子,嫡長子只能降一級,為郡王了,而親王其他兒子則為郡公了,當然有功於朝廷者,也可以進位郡王。

    4、到了明朝,封爵分為異姓和宗室兩類。列爵一開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後來只保留公、侯、伯三等,用以分封功臣、外戚、少數民族首領等。

    例如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被明太祖封為魏國公;明朝開國功臣、著名政治學家劉基劉伯溫就被明太祖封為誠意伯。他們兩個人分別屬於當時異姓裡的外戚和功臣,在列爵裡屬於“公”、“伯”。

    宗室的爵位有親王、郡王、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除了皇嫡長子外,皇帝的其他兒子封為親王,親王的兒子為郡王,親王的孫子為輔國將軍,親王的曾孫為奉國將軍,之後以此類推,直到降至奉國中尉,就不再降了,世襲罔替,以此區別於普通老百姓。

    5、明朝初年的宗室封爵不但是封土建國,而且經常統帥大軍出征。比如燕王朱棣,在洪武時建藩北平,兩次率領軍隊出征北元。後來朱棣即位後,逐步削除了藩王的兵權,逐步形成“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6、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分別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前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Faker半決賽被單殺兩次,韓國隊晉級亞運會總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