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您肯定知道袁紹有多強,所謂青、幽、冀、並四州,都是他的。在袁紹之前,這些地方可都是公孫瓚的,並且還有一個兗州,後來被曹操奪了去。可以說,公孫瓚當時坐擁華北,威震漠北,虎視天下。最後和袁紹決戰時,存的糧食可以支撐好幾年,可以想見有多富有。
為什麼公孫瓚只是曇花一現呢?據《三國志》記載,公孫瓚真可謂劣跡斑斑。
當年公孫瓚和胡人相互攻戰五六年,胡人首領丘力居在中原腹地青、徐、幽、冀四州劫掠,一直拿不下。朝廷派來德高望重的劉虞出馬,丘力居欣然歸降,這時候公孫瓚嫉妒別人得了大功,偷偷派人把胡人使者給殺了。董卓進京後,袁術扣押了劉虞的兒子,想讓劉虞出兵援助他。這時候公孫瓚先是勸阻劉虞出兵,說袁術有不臣之心,沒有被採納,又擔心被袁術記恨,自己也派了弟弟前去。不僅僅如此,公孫瓚還使陰招讓袁術抓了劉虞的兒子劉和,自己接受和的兵馬。當時袁紹害怕公孫瓚,借給他兵力,從而拿下了青州、冀州和兗州。公孫瓚敗給袁紹後,故意屯軍距離劉虞很近,然後兩者交戰,生擒了劉虞。董卓這時候死了,朝廷派使者來給劉虞加封,公孫瓚威脅使者把劉虞給斬了,給使者段訓安排了個幽州刺史。滅了劉虞以後,公孫瓚開始驕傲自滿,殺賢害良,記過忘善。從此公孫瓚成了孤家寡人。先是順服劉虞的烏丸等遊牧民族來攻打,公孫瓚大勝。後來,袁紹又來,這時候公孫瓚竟然固步自封,給自己見了一個圍城。最後,公孫瓚讓兒子去抱黑山賊救兵,派使者聯絡內外夾擊袁紹,書信被袁紹的伺候繳獲。公孫瓚不知情,出城作戰,中了袁紹的埋伏,龜縮回圍城。然後,袁紹展開地道戰,通道了圍城中京,公孫瓚知道已經毫無希望,先殺老婆孩子,後自刎。綜上所述,公孫瓚確實盛極一時,可以說是第一個完成四到五個州合併的諸侯,擁有了進取天下的資本。但是,由於他自身心懷鬼胎、胸無大志,長於陰謀詭計,陷害忠良,以至於迅速分崩瓦解,曇花一現。
-
3 # 愛尚文史
而“白馬將軍”公孫瓚,就是漢末割據軍閥之一,曾參與過諸侯聯合討董戰役。
公孫瓚的勢力最鼎盛的時期,總督了北方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諸侯之一。能與之抗衡的,唯有四世三公袁本初。
接下來!介紹一下公孫瓚的崛起之路,以及他迅速消亡的根本原因?公孫瓚的崛起之路第一、能臣之路,保境安民,威震塞北
公孫瓚為貴族子弟,但因其母親出身低微,根據慣例,沒有被舉為孝廉,只能出任佐官。後因其相貌不凡,聲音洪亮,才智出眾,被當地太守看中。遂招為女婿。在岳父的舉薦下,公孫瓚師事了盧植、劉寬等人。
公元178年,邊章、韓遂叛亂,公孫瓚奉命統三千騎兵到薊中。漁陽人張純拉攏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公孫瓚大破叛軍,升為騎督尉。
適逢黃巾餘賊作亂,丘力居趁機出動,青、幽、徐、冀四州深受其害。朝廷派東海劉虞入駐幽州,出任幽州牧。
劉虞向來愛民如子,好施仁政,主張採取懷柔手段說降遊牧民族。公孫瓚身為武將,只知作戰征伐,不管國計民生。
兩人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不過劉虞始終是他的上司,公孫瓚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公然跟劉虞翻臉。烏桓各部紛紛派使臣來與劉虞接洽,公孫瓚暗中殺了使臣。
遊牧民族於是繞道到劉虞處,告知了此時。劉虞便撤走了駐防大軍,只留公孫瓚的一萬軍馬駐守右北平。從此!兩人矛盾漸深。
第二、天下大亂,割據一方,盛極一時
公元189年,董卓專權,廢少帝,立獻帝。曹操逃出京都,在陳留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公孫瓚也領兵助陣。無奈眾諸侯各懷鬼胎,聯盟最終不歡而散。
公元191年,青州黃巾軍崛起,舉兵三十萬進攻渤海。公孫瓚率兩萬兵眾,大破黃巾軍,斬敵三萬。
待到黃巾軍奔走渡河之際,公孫瓚等敵兵渡過一半的時候,伺機而出,再次大破賊軍,斬首數以萬計,俘虜七萬餘人。
同年!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被袁紹所殺,公孫瓚以此為藉口,打算爭奪冀州。當時袁紹的實力並不強大,跟公孫瓚無法相提並論。
袁紹聽說公孫瓚要攻打自己,非常恐懼,令公孫瓚的弟弟公孫範領兵駐紮南皮,想以公孫範的關係與公孫瓚結盟。
不想公孫範背叛袁紹,協助公孫瓚攻破了青、徐二州的黃巾軍。公孫瓚勢不可擋,順勢進駐了界橋。任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
袁紹迫不得已,親自領兵,於界橋迎戰公孫瓚軍。兩軍交鋒。
袁軍大將鞠義,披堅執銳,奮勇當先,僅以八百之眾,大破了公孫瓚的兩萬兵馬。公孫瓚退守界橋,再度被鞠義擊破。無奈退走。
袁紹派兵攻打故安,被公孫瓚擊敗,斬敵七八千。公孫瓚乘勝追擊,又被袁紹擊敗。
第三、迅速消亡,窮途末路,引火自焚
劉虞素來愛民,且久居幽州,深得民心。公孫瓚恰恰相反,他喜歡窮兵黷武,只知征伐,從不體恤民間疾苦。劉虞多次反對他的暴行,幾番想要制止他。
公孫瓚聽說後,更加變本加厲,甚至公然縱容部下搶掠百姓。加深了兩人的矛盾。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率十萬大軍,準備消滅公孫瓚。
公孫瓚士兵都遊散在外,於是倉惶逃走,後來聽說劉虞的兵眾,都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劉虞下令,不許騷擾百姓,不許毀壞民居。給到了公孫瓚翻盤的機會。
公孫瓚跟劉虞不同,他窮兵黷武慣了。哪裡肯管百姓的生死?於是率數百之眾,沿途順風勢放火,趁勢衝入城中,捉了劉虞的妻小。
不久後!他誣陷劉虞與袁紹串通,想要謀取帝位,將劉虞一家斬首示眾。
公孫瓚眾叛親離,四面楚歌,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之後屢戰屢敗。他將大本營遷至易京。在易河構築十餘道戰壕,在中央築起一個五六丈高的土丘,在上面修築營壘。以鐵為門,摒棄左右,禁止七歲以上的男子入內。只與妻妾在裡面居住。
他讓這些婦人練習大嗓門,使聲音能夠傳達到數百步之外。讓她們在營壘內,為自己傳達命令。終日閉門不出。身邊不留一個親信。
他把自己孤立了起來,久而久之,眾臣皆漸漸疏遠。
此時的公孫瓚,已經在等待著死亡。袁紹一路高歌猛進,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很快就打到了易京。
公孫瓚走投無路,終於在土丘中引火自焚。
-
4 # 青史回聲
公孫瓚到底有多強?為何給人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在討伐董卓之時,他也是十八路諸侯之一,當年的劉備都在其帳下安身立命,兩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同窗好友。不過在很多人看來,公孫瓚好像並不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畢竟他最後敗於袁紹,最後家破人亡。
可是後來公孫瓚為何沒多久就敗亡了,就像題主問的,給人一種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很多人以為是界橋那一戰,公孫瓚敗於袁紹,所以接連失敗。不過事實沒有那麼簡單。界橋大戰公孫瓚是敗了,但並沒有一敗塗地。實際上,界橋之戰後,袁紹和公孫瓚形成了對峙局面,袁紹當時並沒有能力徹底消滅公孫瓚。
首先,他沒有處理好與他頂頭上司劉虞的關係。劉虞這個人其實並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只想鎮守一方。而公孫瓚卻殺死了深得民心的劉虞,犯了眾怒,雖然依靠武力鎮壓了,但是隻要以後稍微出現破綻,就滿盤皆輸。
公孫瓚就是如此,他沒法得到幽州士族豪強的支援,在幽州缺乏統治基礎,所以他只能向外擴張,不斷和別人發生衝突。以致於最後兵敗自殺。
-
5 # 投筆鴻毛
公孫瓚當然很強,在漢末時期,除了董卓能穩勝一籌之外,可稱最強軍閥,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公孫瓚對袁紹禮敬有加的劇情,就像玉帝聽見孫悟空打進來,嚇到桌子底下一樣的不可思議。史書中明確提到過,袁紹對公孫瓚的態度是“畏懼”!
第一,談戰力大漢朝有兩個地方的士兵戰鬥力聞名天下,且多出騎兵,一個就是西涼鐵騎,一個就是幽州突騎。注意,這個說的不是三國時期,是整個漢朝時期的官方軍隊,是打出大漢赫赫威名的軍隊。西涼軍就不說了,一直是漢朝中央軍徵兵重地,而幽州最為出名的就是“幽州突騎”,後世乃至隋唐之後的“突騎兵”名號都來源於此,後代“突騎兵”象徵著精銳騎兵,李廣霍去病等人在對外作戰時,都曾調集幽州突騎,同時幽州突騎也是光武帝劉秀的起家軍隊,他靠著幽州突騎兵縱橫天下。
第二,談兵力在袁紹討伐董卓失敗後,準備某奪冀州時,公孫瓚剛剛以兩萬步騎大敗三十萬青州黃巾,威名大勝,被封為薊候。當然這還不是公孫瓚的全部兵力,反觀袁紹既無精銳,也無騎兵,更談不上大規模兵力。說到謀奪冀州,沒有公孫瓚,袁紹未必容易掌控冀州。《後漢書》有記載荀諶勸降韓馥的一段話,有確鑿依據: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且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
第四,失敗原因公孫瓚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總結下。
首先就是,性格暴戾,太過依靠武力,屬於有勇無謀,不懂文武制衡之道,還沒個像樣的謀士,呂布還有個陳宮呢。
其次,仕途相對平順,導致自大輕敵,有致命影響。須知,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界橋之戰敗與鞠義,史書明確提到了輕敵的原因,要知道以步破騎,同時以少勝多,自古都不常見。戰前擁有的巨大優勢喪失,白白浪費了一戰滅了袁紹的機會。
最後,也是根本原因:殺劉虞。敗給袁紹不足以打垮公孫瓚,事實上,公孫瓚第一次與袁紹交戰兩年,最後是以朝廷介入調停,以平局收場的。殺劉虞帶來引發巨大後果,至少四股勢力的敵對:第一股,幽州內部軍民紛紛殺死公孫瓚所置地方官員;第二股,劉虞舊將聚集漢胡兵馬數萬,攻打漁陽郡;第三股,烏桓峭王感戴劉虞的恩德,率本部兵馬及七千鮮卑騎兵迎劉虞之子劉和,為劉虞報仇;第四股就是袁紹了。四方人馬合力,聚集十萬兵馬,於鮑丘一戰打垮公孫瓚,之後他躲在易京,自此一蹶不振。
最後說一句,劉虞,你丫的是真厲害!仁者無敵不是吹的。
-
6 # 平沙趣說歷史
公孫瓚曾是割據北方的最強諸侯之一,他威風的時候,日後三分天下的曹孫劉三家都還在創業途中,但公孫瓚敗亡得很快,原因就是他沒能團結好境內的勢力,裡應外合下被袁紹滅了。
公孫瓚出身豪族,家裡幾代人都是二千石的大官,但因為母親只是個小妾,庶出的他不受家族重視,只能當個小吏。
雖然只是個小吏,公孫瓚卻四處求學,跟劉備師事於盧植,跟傅燮學於劉寬門下,他還很講義氣,後來他在太守劉其手下任御車,在劉其犯法被髮配交州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
出眾的公孫瓚被舉為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並在此展現出了他勇將的一面。有一回,公孫瓚帶領幾十個騎兵到邊境巡邏,意外遭遇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和手下說,要不豁出命去,我們都得死在這!說完,他身先士卒,手持雙刃長矛,驅馬殺入敵陣,殺傷數十人,帶領手下突出重圍。
公孫瓚封薊侯的時候,漢朝中央已經在董卓控制之下,公孫瓚也有一個頂頭上司——幽州牧劉虞。劉虞以仁德著稱,朝廷派他到幽州的目的就是保境安民,他對少數民族也以懷柔政策為主。
一山不容二虎,公孫瓚在幽州打了這些年,空降的劉虞沒那麼容易壓住他,公孫瓚經常搞小動作,破壞劉虞的懷柔策略,降低劉虞的威信,這樣他有仗打,威信和功勞都將水漲船高。
劉虞和公孫瓚就這麼面和心不和,直到劉虞的兒子劉和出場。
劉和是侍中,待在漢獻帝身邊,漢獻帝派他偷偷出去搬救兵,但劉和半道上被袁術扣押。袁術讓劉和給劉虞寫信派幾千騎兵過來,公孫瓚勸他別借,但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與袁術交惡,派堂弟公孫越率一千騎兵去幫袁術。
這幾千騎兵袁術當然不是借來打董卓的,而是借來打他哥哥袁紹的,公孫越和孫堅與袁紹部將周昂交戰,公孫越當了炮灰,陣亡了。
公孫瓚把賬算到袁紹頭上,發兵進攻袁紹,這就是界橋之戰。
這時候的公孫瓚面臨著劉虞、袁紹和烏桓等少數民族三股勢力的包圍,劉虞跟少數民族關係良好,如果緩和與劉虞的關係,公孫瓚就能避免三線作戰,全力與袁紹相爭。
公孫瓚卻始終把劉虞看做自己最大的威脅,跟劉虞關係敵對,劉虞忍無可忍,派兵攻打公孫瓚。劉虞兵力雖多,但卻不是公孫瓚的對手,一戰敗北,全家都被活捉,不久被公孫瓚藉著朝廷使者段訓的到來,以朝廷名義斬殺劉虞。
這是嚴重的戰略失誤,因為劉虞在幽州還是很得人心的,公孫瓚偏偏又不善於聚攬人心,劉虞的舊部鮮于輔聯合少數民族軍隊和袁紹攻打他的時候,公孫瓚被打得無還手之力,只得退回易縣固守。
“高築城,廣積糧”這種策略一向被視為韜光養晦的方針,很多豪傑都做過,比如後世的朱元璋,就是當時,董卓也是這麼做的,要不是呂布變生肘腋,關東聯軍未必奈何得了董卓。
可公孫瓚面臨的情況完全不適合韜光養晦,他被人緊盯著還處於劣勢,光靠消極防守有可能度過危機嗎?
不得不說,公孫瓚的鐵盒子修得非常牢固,袁紹打了很久都沒打下來,最後還是靠著“地道戰”殺了進去。城破之前,公孫瓚自知必敗,先殺光了自己老婆和孩子,然後自殺了。
總的來說,公孫瓚是一個勇將,但不是一個智帥,他先是將野心極小的劉虞視若死敵,直接導致幽州的分裂,然後又因為堂弟陣亡遷怒於袁紹,再給自己樹了一個強敵。
儘管樹敵很多,公孫瓚敗亡的原因還是內部出了問題,問題就是他沒跟境內的士族豪強搞好關係。
公孫瓚不能得到豪強支援的原因在於他本人很討厭豪強,因為他就是豪強出身,但卻因庶子身份受盡白眼,有後來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刀口上舔血換來的,這讓他對豪強很是反感。
公孫瓚對豪強屬於全方位反感,管你有才沒才、順不順從,豪強出身一律踩死,而不是曹操等人,該殺的殺,該用的用。
在公孫瓚治下,“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能夠成為公孫瓚座上賓的只有販夫走卒那類寒門人物,寒門當然也有傑出人才,可公孫瓚沒能發現,他所信任的多是庸才。
公孫瓚不待見士族豪強,士族豪強就只好尋找新的合作者,比如鮮于輔,比如袁紹。公孫瓚沒能走出自己成長環境的侷限性,最終也只能以迅速敗亡告終。
-
7 # 密探零零發
此後五六年間,北方遊牧民族戰事不斷,公孫瓚被升為中郎將,統帥兵馬,守衛邊境。每一次作戰,公孫瓚都身先士卒,打仗的時候,他像打自己的仇人一樣,打得北方的遊牧民族屁滾尿流。正是由於公孫瓚的勇猛,威震塞外,鮮卑、烏桓等北方遊牧民族不敢進犯。因公孫瓚與身邊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因此稱為“白馬義從”,而公孫瓚被稱為“白馬將軍”。
很快,袁紹大軍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自己的兒子向黑山黃巾軍求救,黑山黃巾軍率10萬大軍救援。在援軍還沒有到,急不可耐的公孫瓚就派人給援軍送信,相約以火把為訊號,前後夾擊袁紹。但不幸的是,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但被袁紹伏擊,大敗而歸。不久之後,袁紹軍掘地道到城樓下,逼近公孫瓚的大帳,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就引火自焚。
就這樣曾經叱吒風雲的北方最強王者公孫瓚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公孫瓚的失敗,不是他自己不夠強大,而是他失去了人心,眾叛親離,焉能不敗呢?
-
8 # 夫百說歷史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當初的公孫瓚的實力遠遠在袁紹之上,由於其多次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其名聲也是非常的大。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當時的公孫瓚可謂是傲視群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當時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大戰,便是公孫瓚先挑起的,由於當時公孫瓚的實力過於強大,袁紹本意求和,但公孫瓚卻沒有答應,這更助長了公孫瓚的士氣,讓公孫瓚覺得此戰必勝,本來公孫瓚的軍隊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袁紹,但是由於這會的公孫瓚太輕敵了,完全沒有把袁紹放在眼裡,變派了手下的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作為先鋒部隊去跟袁紹大戰,結果被袁紹打的落荒而逃,而這支公孫瓚軍隊中的精銳力量慘敗而歸,讓公孫瓚的軍隊慌了軍心,結果袁紹乘機追殺。公孫瓚的軍隊。
雖然公孫瓚這次敗了,但他的實力依舊存在,依舊可以和袁紹對抗,但公孫瓚作就作在殺死了劉虞,而劉虞可是當時的漢室宗親、幽州牧、更是公孫瓚的上司。公孫瓚這麼做,無疑是與天下人為敵,自尋死路。由此便被天下群雄抓到了把柄,多方勢力結合起來開始圍剿公孫瓚。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公孫瓚在強大,也不是天下群雄的對手,所以很快便被打得落荒而逃,最後引火自焚。
-
9 # 史研
雖然他是非常厲害的,但是和曹操相比,他只不過是歷史中的一個小小的軍閥而已,而曹操是歷史上真正英雄是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在這個亂世之中脫穎而出,根本沒有幾個人是他對手,公孫瓚又怎麼能夠和他相比呢?
而公孫瓚卻不會運用人才,趙雲這麼好的手下居然不會用,而且讓趙雲跟隨著劉備跑了,並且借給劉備那麼多兵力,這個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在這個三國時代裡面,實力才是最重要的,講什麼什麼人情呢,讓自己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夠保全自己,最終甚至可以得到天下。
-
10 # H紅桃十二
公孫瓚是一位貴族子弟,但因為其母親出身卑微,所以不受重視。所以後面當他被太守劉基賞識的時候,對劉基極為感激。以至於劉基後來犯法,公孫瓚為了保護他路上不受小人侵害,居然喬裝成士兵一路護送他。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公孫瓚這個人的感恩心態還是很不錯的!
而後來劉基在途中被赦免,公孫瓚也因為這次護送。更得劉基看中,不久便升為了遼東屬國長史。前期的公孫瓚發展的還是挺順利的,一路因功不斷晉升,官至奮武將軍,封為薊侯。後來更是以兩三萬兵馬大破十數萬黃巾軍,聲威大振!但是因為公孫瓚帶兵向來不重視民戶,經常縱容手下劫掠百姓。從而引起了頂頭上司劉虞的不滿,兩人間隙逐漸擴大。後來導致劉虞帶甲十萬征伐公孫瓚,只不過因為劉虞打仗不在行,自己反而被公孫瓚幹掉了。
公孫瓚在幹掉劉虞之後,自己沒過多久也被劉虞的部下和袁紹幹掉了。
回覆列表
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公孫瓚是早期最具實力的北方諸侯之一,巔峰時期完全碾壓袁紹與曹操等人,只不過公孫瓚缺乏戰略眼光,最後迅速敗亡了。
公孫瓚出身比較低,不像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也不像曹操上面有人罩著,公孫瓚原來就是一個小吏,因為樣貌好,聲音好,遼西郡太守就把女兒嫁給了他,說來還頗有點倒插門女婿的味道。
當然,倒插門的人多了去了,最後能混上位的也沒有幾個,公孫瓚之所以能夠在北方站穩,還是有一定的硬功夫的,公孫瓚曾經率領幾十個騎兵巡察的時候,遭遇鮮卑幾百名騎兵,公孫瓚鼓勵大家奮力搏殺,得以突圍,從而在邊疆有了名聲。
公孫瓚因此募集了三千多人,當然還沒等到公孫瓚去滅涼州,已經天下大亂了,公孫瓚就開始鎮壓討伐北方叛亂的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公孫瓚也因功被封為都亭侯,此後一直與北方的胡人作戰,勢力也越搞越大。
因為當時公孫瓚是越戰越勇,尤其是在公元191年,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打敗青州黃巾軍,斬首數萬人,俘虜七萬人,從此威名大震。
但是由於公孫瓚始終沒有搞定胡人,朝廷就派遣劉虞擔任幽州牧,安撫北方局勢,東漢末期地方制度發生重大變法,以前實行的是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有監察權而沒有行政權,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化後,刺史逐漸有了行政權,最後朝廷乾脆設定“牧”來全權執掌地方權力,這進一步加劇了地方行政割據化。
朝廷派遣劉虞擔任幽州牧,實際上可能是對公孫瓚的一種不信任,這導致公孫瓚的不滿,兩個人關係不和,只有拔掉劉虞,才能徹底掌控北方。
當時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追隨袁術,袁術派公孫越與孫堅攻打袁紹部下週昂,結果被流矢射中而亡,公孫瓚因此與袁紹結怨。
公孫瓚在挾持了漢獻帝派遣的使者段訓後,獲得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
當時天下一共13州,公孫瓚奪得的這四州,幾乎囊括現在的遼寧、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北部,實力之前,無可匹敵。
主要原因就是公孫瓚遇到了平生最大的勁敵袁紹,從公元192年開始,袁紹與公孫瓚就多次發生軍事衝突,雙方互有勝敗,但是袁紹在冀州站穩腳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由於公孫瓚殺了劉虞後,袁紹採取了拉攏劉虞兒子的方式,又聯絡周邊的遊牧民族,聯合攻擊公孫瓚,逐漸將公孫瓚的外圍勢力打掉。
然而就在天下爭霸的關鍵階段,公孫瓚竟然在易縣修築了一個很大的防禦工事,堪稱中國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壕塹戰,以易縣為中心,挖了十道壕溝,又在壕溝裡面築高坡,每個高坡上又蓋上高樓,公孫瓚住在裡面,屯了很多的糧食。
公孫瓚明顯是秉承了這種思想,對此他表示“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說白了,這就是最早版的“高築牆,廣積糧”,但是這種策略並不是誰都能玩得那麼溜,尤其公孫瓚前期鋒芒太甚,得罪的人也多。
其實,公孫瓚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巨集觀戰略水平不行,以當時之亂世,唯有一爭方能得天下,怎麼可以把自己禁錮在城堡裡面坐吃山空,等著死呢?即使從戰略角度來說,以幽州為根本的公孫瓚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騎兵,以速度為優勢打運動戰,然而公孫瓚最後卻放棄打運動戰,而打壕塹戰,這是拿自己的劣勢去跟人的優勢較量,本身就很吃虧,究其原因,還是眼界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