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咱老百姓的鄉音
-
2 # 千年蘭亭
有人認為,沈度是館閣體的祖師,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說他對,是因為他將閣書推向了一個高度,說他不對,是因唐代就已出現閣體。
館閣體應該說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封建社會,在以書取仕和殿試製度的功利刺激下,促使歷代文人以楷書作為人生的必修之課而沉酣其間,如唐之幹祿書、宋之院體丶明之臺閣體,至清代,因康熙喜歡董其昌,乾隆喜歡趙孟頫,可這祖孫學趙董不到位,終於促使了“烏光方”的館閣體的產生。
其實,不管哪個朝代的“館閣體”,雖然藝術性不強,但作為政府公文的官方字型,它對傳播資訊、表達思想的實用功能,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說,“館閣體”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而是在文字演變丶文化傳播和社會發展中自然產生的,其優點在實用,其缺點在藝術性差。
古代館閣體書法的祖師,沈度(一三五七至一四三四),明代書法家,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金山)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藏於秘府,被稱為“館閣體”,為明代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
明代臺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但也有人認為臺閣體書法結體缺少變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評態度 。沈度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有墨跡《敬齋箴》、《四箴銘》等傳世。弟沈粲,擅行、草書,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學。
沈度的作品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被其譽為“我朝的王羲之”,名重一時。有墨跡《教齋箴》、《四箴銘》等傳世。弟沈粲,擅行、草書,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學。著有《西清餘暇自樂稿》、《自示編》、《滇南稿》、《隨筆錄》等。比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題李龍眠《維摩演教圖》、跋宋劉松年《登瀛圖》、跋宋劉公麟《歸莊圖》及書《不自棄說》和《寶積經》等。
關於他的書法,明楊士奇《東里集》中是這樣說的:“善篆、隸、真、行、八分書。洪武中舉文學不就,成祖擢為翰林典籍。一時翰林善書者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廣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並說沈度的書法,以“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 沈度楷書作品欣賞《敬齋箴》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被其譽為“我朝的王羲之”,名重一時。有墨跡《教齋箴》、《四箴銘》等傳世。弟沈粲,擅行、草書,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學。著有《西清餘暇自樂稿》、《自示編》、《滇南稿》、《隨筆錄》等。比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題李龍眠《維摩演教圖》、跋宋劉松年《登瀛圖》、跋宋劉公麟《歸莊圖》及書《不自棄說》和《寶積經》等。
關於他的書法,明楊士奇《東里集》中是這樣說的:“善篆、隸、真、行、八分書。洪武中舉文學不就,成祖擢為翰林典籍。一時翰林善書者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廣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並說沈度的書法,以“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 沈度楷書作品欣賞《敬齋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