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發明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其中大多數是好的。但是,書籍也使得智識上的各種邪惡和歪曲成為可能。書是一種奇怪、不合時宜的東西。它把從一個人的思想中提取出來的精華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上。它給予一個人不是他自己掙得的東西,這正是核心的困難所在。
它允許你跳過很多階段,在智識發展之路上走捷徑。特別有害的地方在於,它妨礙你謙遜地面對你自己的無知。閱讀使你過早地智慧。在你有機會面對這些問題,並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之前,你就已經看到了答案。書給人一種錯誤的感覺,基於借來的智慧,基於“我讀過什麼,我就知道什麼”這個信仰,它讓人錯以為自己學富五車、精明老練。因此,它們剝奪了你接受真正的教育所需要的合適心靈狀態。正如蘇格拉底在《斐德若》中所言——他把這些話放入埃及神泰姆斯(Thamus)的口中,這位神正在指責寫作的發明者,透過寫作,“你給你的學生智慧的表象,沒有給他們真正的智慧,因為他們會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閱讀很多東西,因而他們似乎知道很多東西,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一無所知”。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柏拉圖自己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在《書簡七》中斷言,他不曾、也不會承諾公開地陳述他最深刻的思想。他解釋道,閱讀這樣的闡釋不僅不會有助於讀者,反而會給他們灌輸一種“高尚、空洞的希望,好似他們學到了極好的東西”。這種由書產生的錯誤設想,即自認為有智慧,是獲得真材實料之路上的最大障礙。這是來自彌爾頓的描述的內在邏輯。他說過:“精通書本,自身淺薄。”
在盧梭論教育的著作《愛彌兒》(Emile)中,這個問題得到了有力的闡釋:“我討厭書。它們只教會人談論他不知道的東西。”另外:“過多的閱讀只會產生自以為是的無知之徒。”關鍵在於書呆子氣的自以為是使人成為無知之徒。
正如蒙田所言:“我們如此依靠他人的臂膀,以至於我們消滅了自己的力量。”叔本華也提出了相同的一點:
閱讀的時候,另一個人替我們思考:我們只是重複他的思維過程……所以,如果有人把近整整一天的時間都用於閱讀……那他就逐漸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像經常騎馬的人最後忘了如何走路。這就是許多老學究的情形:他們把自己讀蠢了。
面對新型的讀書無用論,我們應該擦亮自己的眼睛,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主動分辨孰是孰非,面對無垠的書海,真理藏於各種形象之中有助於訓練深思熟慮的思想,我們要去糟存蕪,改善自己的心靈,問題不在於閱讀,而在於讓自己思考。
寫作的發明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其中大多數是好的。但是,書籍也使得智識上的各種邪惡和歪曲成為可能。書是一種奇怪、不合時宜的東西。它把從一個人的思想中提取出來的精華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上。它給予一個人不是他自己掙得的東西,這正是核心的困難所在。
它允許你跳過很多階段,在智識發展之路上走捷徑。特別有害的地方在於,它妨礙你謙遜地面對你自己的無知。閱讀使你過早地智慧。在你有機會面對這些問題,並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之前,你就已經看到了答案。書給人一種錯誤的感覺,基於借來的智慧,基於“我讀過什麼,我就知道什麼”這個信仰,它讓人錯以為自己學富五車、精明老練。因此,它們剝奪了你接受真正的教育所需要的合適心靈狀態。正如蘇格拉底在《斐德若》中所言——他把這些話放入埃及神泰姆斯(Thamus)的口中,這位神正在指責寫作的發明者,透過寫作,“你給你的學生智慧的表象,沒有給他們真正的智慧,因為他們會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閱讀很多東西,因而他們似乎知道很多東西,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一無所知”。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柏拉圖自己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在《書簡七》中斷言,他不曾、也不會承諾公開地陳述他最深刻的思想。他解釋道,閱讀這樣的闡釋不僅不會有助於讀者,反而會給他們灌輸一種“高尚、空洞的希望,好似他們學到了極好的東西”。這種由書產生的錯誤設想,即自認為有智慧,是獲得真材實料之路上的最大障礙。這是來自彌爾頓的描述的內在邏輯。他說過:“精通書本,自身淺薄。”
在盧梭論教育的著作《愛彌兒》(Emile)中,這個問題得到了有力的闡釋:“我討厭書。它們只教會人談論他不知道的東西。”另外:“過多的閱讀只會產生自以為是的無知之徒。”關鍵在於書呆子氣的自以為是使人成為無知之徒。
正如蒙田所言:“我們如此依靠他人的臂膀,以至於我們消滅了自己的力量。”叔本華也提出了相同的一點:
閱讀的時候,另一個人替我們思考:我們只是重複他的思維過程……所以,如果有人把近整整一天的時間都用於閱讀……那他就逐漸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像經常騎馬的人最後忘了如何走路。這就是許多老學究的情形:他們把自己讀蠢了。
面對新型的讀書無用論,我們應該擦亮自己的眼睛,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主動分辨孰是孰非,面對無垠的書海,真理藏於各種形象之中有助於訓練深思熟慮的思想,我們要去糟存蕪,改善自己的心靈,問題不在於閱讀,而在於讓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