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前三界梅花獎演員都是資深藝術家,德藝雙馨,傳承戲曲,沒有水分。 最近三界的梅花獎,演員與他們相比,可以平起平坐嗎?(能力方面)
3
回覆列表
  • 1 # 邁樂文化

    這個應該和高考差不多,前面的三屆都是硬生生實踐練習出來的。戲劇注重的是天賦和後天的練習,而後面的三屆更多的是對戲劇演員綜合素質的考量。

  • 2 # 閒言碎語不逾矩

    問題是好問題,就是粗糙了點兒。先不說“差距多大”“可以平起平坐”否,尤其是戲曲演員(囊括形形色色的地方劇種從業者在內),“前三界”與“最近三屆”他(她)們經歷了什麼樣巨大的社會變化,以及他(她)們從藝的付出與收穫,才應是關注的重點。戲劇本質上不是士大夫文化,是“草根”文化(慈禧太后愛看京劇,與徹底改變、提高藝人的社會地位幾無關係)。但戲劇(曲)人卻仍然自信他們是老師,演戲就是“高臺教化”呢。一九四九年之後,所有藝人社會地位普遍大大提高,於是也有了“人民藝術家”等桂冠帶上他(她)們腦袋。“前三界”獲獎者應該是“資深藝術家,德藝雙馨”。由於其時“市場經濟”尚未大力推行,他(她)們收入穩定,財政全額負擔,不愁衣愁食,加之個人“愛崗敬業,竭力奉獻”,所以“傳承戲曲”,其所獲獎勵“沒有水分”。“獎”的設立應該肯定,不為多事;“獎”所含“水分”是“評”出來的,不能怪罪獲獎者(買“獎”別論了)。其實所有評獎歷時逾久弊端越多,遭受詬病越厲害。中國的文學獎獲得者能與、敢與魯迅等人“平起平坐”?隨著電視普及,戲曲就大步走下坡路了,市場萎縮;地方上為了“發展經濟”開始甩包袱,戲曲演員的工資成了財政“拖累”,全額變成半額,甚至拖工資成了慣性,戲曲演員憂衣愁食,豈能枵腹堅持錘鍊“四功”“五法”?假如杜陵野老是秦腔演員,他恐怕連憤怒罵孃的力氣都衰竭了。到後來“改制”,戲曲演員的社會身份又變,政府“買服務”搞“惠民演出”,這才能不愁衣食,歸於現狀。“改制”逼迫許多有影響有潛力有水平的演員四十左右全“退休”,雖非人才“青黃不接”,但確實讓許多劇團喪失了元氣。評獎越來越功利化,是對“獎”的褻瀆。“獎”“評”的不公不正,多有常有。“評獎”也可以“活動”,“評獎標準”不是度、量、衡,你說不行,他振振有詞說行,用票決的方式“評獎”,自然會有諸多亂象出現。諾貝文學獎、和平獎不是也常常頒非其人嗎?老一茬戲曲人較平順安逸,新一輩則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戲曲傳承要甘於寂寞,獲獎對獲獎者而言是肯定是激勵,對後來者也是一種“召喚”吧。中國地方戲曲種類繁多,獎勵指標又少,加之評獎過程又不能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所以出現“濫竽”也不奇怪。戲曲危機是現在許多地方都嚷嚷的話題,雖然作為“非遺”加大力度“保護”了,但演員企圖與某某某人“平起平坐”則大可不必。任何東西只要其存在,都會處在發展變化中,戲曲的生存發展自然需要更多的“藝術大師”,但傳承首先恐怕要獲得受眾的首肯和口碑吧?許多未獲獎的演員,在西北地區卻口碑極佳,深受觀眾尊敬。“梅花獎”也早已成了廣告了,令人不知云何也。總之,沒必要把一個現在的京劇男旦與梅蘭芳草率比較,把“近三界”與“前三界”獲獎者草率比較。如果取消(作廢)“梅花獎”,對過去及現在的他(她)們,我們又該從哪個角度對此呢?

  • 3 # 琴言一二

    差距大多了,不過又何止一個梅花獎!放眼整個文藝界,藝術早以過了那個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頂峰時期了。各類藝術獎項得主也一樣,不再是實打實的愛崗敬業,德藝雙馨的藝壇名角,而成了順應潮流,引申話題的流量擔當。獎還是那個獎,味道早變了。

  • 4 # 我是兵鍋

    前三屆梅花獎獲得者是真正的藝術家,德藝雙馨實至名歸!近三屆梅花獎獲得者和前三屆梅花獎獲得者比,不是一丁半點的,以前是表演,現在是娛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於正把金庸劇改編得“面目全非”,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