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深度揭祕
-
2 # 鐵桿軍迷
實際上潛艇關閉發動機,坐沉於淺海,是潛艇的典型戰術之一,這種戰術通常用於戰爭期間,潛艇在坐沉後開啟被動聲納偵測來往的艦隻。發現敵方軍艦或者說民用船隻之後默默魚雷管注水放魚雷。成功率槓槓的。
但是這種戰術的使用難度非常大,或者說,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戰爭了
其實所謂的潛艇關閉發動機然後靜臥在航母下方只能是一種情況,那就是潛艇的伏擊戰術,在戰爭期間,潛艇經常需要跑到敵對方的港口外圍或者大型軍艦的必經航線上,關閉發動機,然後沉底執行潛伏任務,只保留被動聲吶開啟狀態,當有軍艦路過的時候,出其不意發動突襲,給予對方重創!而如果說潛艇主動跑到敵人的航母船底然後沉底,各種反潛艦和反艦機絕對讓它有去無回。
那麼如果航母路過保持靜默狀態的潛艇,能不能發現它呢?答案是可以,但是難度很大!目前的反潛手段主要是依靠主被動聲吶,首先通過被動聲吶監聽潛艇運轉所發出的低頻聲波確定出潛艇的存在以及所處的大致區域,然後再使用定向性更強的主動聲吶回波探測潛艇的準確方位。也就是說航母乃至護航艦艇的主動聲吶一般只有在被動聲吶探測到目標後才會開啟主動聲吶,因為主動聲吶雖然穩準狠,但是也很容易暴露出了自身的位置。
而目前即使最先進的被動式拖拽線列陣聲吶也無法有效探測到低於海洋背景聲(100分貝)的潛艇,像俄羅斯的基洛級潛艇噪音110分貝,就這樣還被稱為大洋黑洞,而目前美國的“俄亥俄級”“海狼級”以及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和中國即將服役的096級核潛艇都已經達到了100分貝以下的水平,如果這幾種潛艇真的潛伏在海底,即使航母從潛艇上方海域經過也是很難發現它們的。
並且這種戰術僅僅能夠應用於對面的必經之處,或者這重要的戰略水道,比如說蹲到馬六甲海峽,再比如說蹲到蘇伊士運河門口。
否則的話,對面為什麼要從你腦門上經過?
也就是絕對跑不了,那麼沒有上來就幹掉對全部戰艦的話,這些潛艇上絕對是涼了。
撈都撈不起來的那種。
也就是絕對跑不了,那麼沒有上來就幹掉對全部戰艦的話,這些潛艇上絕對是涼了。
-
3 # 坤哥自媒體Vlog
潛艇關閉發動機,靜默的埋伏在海底,這種情況下很難被發現,因此這種手段也成為潛艇伏擊戰術之一,而且是非常常用的招數。潛艇關閉發動機後,動力系統的噪音幾乎不存在了,此時潛艇就完全融入了海洋背景噪聲中,很難被發現。這種戰術通常用於戰爭期間,潛艇在坐沉後開啟被動聲納偵測來往的艦隻。發現敵方軍艦或者說民用船隻之後默默魚雷管注水放魚雷。成功率很高。
潛艇關閉發動機,靜臥在航母下方,予以跟隨,這樣的事情在美蘇冷戰中經常上演,蘇聯海軍的627A型液態金屬反應堆核潛艇K27號曾經在1965年對美國海軍的CVS-15倫道夫號航母進行了為期6天的跟蹤,跟蹤中,K27號核潛艇時不時的關閉發動機,潛伏在美國海軍航母的下方,並且在6天內,從美國航母的右後方、左後方和右前方分別進行了3次模擬魚雷攻擊,均未被美國海軍發現。這樣的經歷成功證明了潛艇跟蹤戰術的成功。
現代水下目標探測一直是各國海軍的難題,目前主要有兩種比較靠譜的方式,一種是我們熟知的聲吶系統,通過捕獲目標聲音特徵來確定其航行引數和位置資訊。另外一種叫做異磁探測(MAD),其原理是探測金屬物體對地球磁場的干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航空磁測技術,不僅用於探測潛艇,還可以用於探測很多礦場。但其其實目前世界各國的異磁探測技術並不完善,所以主流的水下探測依然是聲吶系統。
按理來說,潛艇坐底關閉發動機,人員保持各自站位不動,禁止一切可能產生噪音的活動,安靜的用被動聲吶掃描著附近海域的話聲吶系統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這個時候就只有使用反潛巡邏機或者艦載直升機裝備的異磁探測裝置來探測藏在海底的潛艇。以異磁探測400-500米的有效範圍,直升機跑斷腿也找不到潛艇到底在哪裡。更何況潛艇坐底還會下潛很深,所以異磁探測也找不到潛艇的所在。
不過,現在隨著反潛技術的發展,發現潛艇已經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例如美國研製的反潛機P-3C、P-8反潛機是目前反潛最為有效的武器,他們的出現對於潛艇而言就是一個噩夢。如果潛艇被反潛機發現,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了,因為,你跑也跑不了,飛機的速度要遠大於潛艇。打也打不過,他能用各種武器虐到你死。
-
4 # 閃光貝殼
首先要問一句,這個潛艇關閉發動機沉在海底這個先決條件能不能實現?
現在潛艇無非兩種核動力和非核動力。但是一旦下潛只有一種動力輸出,那就是電力。如果能保證關閉發動電機有足夠電力也須能行。但是不要忘了,海底的地形和環境可不比路上,海底山脈,海溝,就算是平整的海底還會存在陷入或者擱淺觸礁的風險。關於潛深問題,常規潛艇在300米左右,核潛艇可以達到600米,貌似在一些淺海海域可以實現,但是因為海底地貌變化極大,想找到一個海底平原的潛伏區域有極大難度。
再來看技術條件,核動力關閉發動機?關閉核反應堆?據我所知只有潛艇大修更換核燃料的時候才能關閉吧!至於電機和推進系統也許可以關閉,可以保持潛艇懸浮靜止狀態一段時間。
至於常規潛艇關閉艇內所有動力面臨著死亡倒計時,這個風險非常高。艇內的空間有限,氧氣儲備有限,如果維生系統都關閉估計幾個小時就會造成傷亡。更別說長時間的潛伏了!
我們常見的二戰潛艇潛伏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也是依靠準確的情報,讓潛艇在航道上伏擊,整個戰鬥過程並不像電影裡面講的數小時,可能就持續幾分鐘或者半小時左右,緊接著就要撤離。不過如果伏擊潛艇被發現,戰鬥倒是可能持續數小時。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種潛艇座沉海底的潛伏方式非常不靠譜,最多就是接近海底地方懸停,過程中必須保持動力運轉,只是降低發電機或者柴油機功率降低噪音而已。
-
5 # 潛艇解碼
先說關閉潛艇發動機,潛艇有哪些型別的發動機?發動機能不能關閉?關閉以後會有什麼影響?
再說潛艇靜臥海底,能不能靜臥?怎麼靜臥?怎麼保持一直在航母下方?
最後說說航母反潛和航母戰鬥群反潛。
潛艇發動機常規動力潛艇。水下使用蓄電池組作為動力,所以沒有關閉發動機這一說法。常規艇的蓄電池組電量水下僅能維持幾天時間,就必須上浮充電。
AIP潛艇。主流的燃料電池AIP潛艇,水下使用燃料電池發動機作為動力,但燃料電池系統機械振動很小,對全艇噪聲的貢獻微乎其微,可以關閉。關閉以後使用蓄電池組作為動力,但關閉以後並不能提升其隱身效能。斯特林發動機AIP潛艇,使用斯特林發動機作為原動機,是旋轉機械,需要向艇外排氣,隱身效能比燃料電池差。所以關閉斯特林發動機對提高隱身效能有一定的好處,但同樣的關閉發動機以後只能依靠電池提供動力,水下自持力有限。
全鋰電潛艇,主要是日本發展的最新技術,靠鋰電池作為動力 ,沒有發動機,但由於鋰電池的容量大,體積小,因此可以獲得比常規鉛酸蓄電池多得多的水下自持力。據推算可以達到十幾天。
總結。目前所有的現代潛艇,常規動力潛艇、AIP潛艇水下可以關閉發動機,但水下關閉發動機後僅能維持幾天時間。核動力潛艇水下無法關閉發動機。
靜臥海底靜臥海底,有幾個必須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所在海域適合靜臥。如果海底條件複雜,容易損害艇體結構。潛艇靜臥海底要求懸停系統性能要足夠優秀,才能保證不受洋流的影響。而為了抵抗洋流的影響,需要保持微弱的航速,需要精細的控制浮力。否則在海底就不是靜臥,而是漂流了。
保持在航母下方這個就比較困難了,一是航母的活動海域範圍很廣,而適合潛艇隱蔽的海域要求很高。如果水太淺,航母沒啥事,但潛艇根本就沒地方躲藏,保持在航母下方,不談被發現的危險,哪怕是自己的潛艇,自身航行都有危險。
如果航母在航行過程中,潛艇在水下關閉發動機後僅有幾節的航速,是無法跟上航母的,而如果航母高速航行,潛艇就是浮上水面都不一定追的上。而水下常規艇如果跑高速,電池基本上馬上就沒電了。其次即便核潛艇水下能跑高速,那跑起來也跟打雷一樣,管你是弗吉尼亞還是095,聲音都大的不得了。
最後談談航母發現潛艇航母本身就不是幹反潛的。航母是整個戰鬥的核心,在其外圍有專門的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進行反潛,如果讓地方潛艇都溜到航母下方了,只能說這個航母戰鬥群是紙糊的。
-
6 # 薩沙
這種戰術在幾十年前,確實是有效的。
我軍曾經有一艘常規潛艇,幾十年前在南海巡邏時,低速潛航偏離航道。
在確定航道的時間內,潛艇停止前進,就懸浮在海中。
結果因缺乏確定位置,在幾十分鐘後被迫上浮。
上浮以後,潛艇竟然發現附近不遠處有個龐然大物。開始以為是油輪,後來發現竟然是行駛的小鷹號航空母艦。
可見,因為當時潛艇關閉動力裝置,小鷹號航母也沒想到這裡會有潛艇埋伏,所以竟然沒有發現。
不過,這是很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現在時代不同了。
這個話題較大,也不多說。
聲吶分為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關閉發動機,只能降低被動聲吶偵測的可能。
而主動聲吶則不受大的影響。它由簡單的迴聲探測儀器演變而來,能主動發射超聲波,然後收測目標回波進行判斷,適用於探測冰山、暗礁、沉船、水深、魚群、水雷和關閉發動機的隱蔽潛艇等;被動聲吶則由簡單的水聽器演變而來,能夠收聽目標發出的噪聲,判斷出目標的位置和特性。
除了主動聲吶以外,還有其他反潛技術。
這個技術其實歐美早就有了。
當時公佈的資料為:
中國科學院研製的新型磁力儀可在數公里外捕捉到最微弱的磁場。這種儀器的基礎是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利用了量子力學原理。SQUID能記錄外部磁場影響下電子干涉情況的改變,這種改變具有非連續的階梯式特性。
最早的SQUID於1964年由美國學者發明,很快被廣泛用於礦產勘探、核工業及醫學等領域並取得豐碩成果,原因是這種儀器的磁敏感度是普通磁力儀的數百倍甚至數千倍。
用SQUID偵測潛艇的技術極其複雜:這種敏感的儀器在實際使用中會迅速陷入背景磁力噪聲之中,因為它會測到由太陽風暴引發的大量微弱地球磁場波動。據說,中國學者構建了一整片SQUID磁力儀陣列並開發出一套演算法,可以比較各個磁力儀讀數、過濾無關訊號並確定潛艇位置。
技術只是其一,還有其二。
現代化反潛絕對不是偶爾開啟聲吶探測一下,而是持續不斷的偵測和追蹤。
現在海底都有歐美建立的反潛監聽網,同時大型潛艇只要出港,就會有美國潛艇跟上。
所以,潛艇必須首先出港行駛到某處,然後關閉發動機懸浮。
而對方一直都監控你的行動軌跡,突然發現潛艇不見了,當然知道你是在伏擊,不會上當的。
-
7 # 垂垂智庫
反潛一直是各國的重點任務,但是潛艇也最受各國重視,也是所有武器中發展最快的,對於核潛艇來說、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裝備可以提前發現並完美製服它。
目前用於反潛的兩項技術為聲吶和磁異常探測(雷達只能發現海面物體),但對於核潛艇而言,這兩項技術都只是杯水車薪。
先說說廣泛使用的聲吶,它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主動聲吶類似於蝙蝠、儀器發出聲波並根據返回聲波進行探測,被動聲吶則是依賴潛艇自身發出的聲音進行監測。
實際上被動聲吶雖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但對於潛艇、尤其是核潛艇而言、早已沒有任何實際威脅:
1968年——1991年,美蘇之間一共發生了九次潛艇撞擊事故;即便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核潛艇撞擊事故也時常發生,例如、2009年英法核潛艇相撞。
這就是因為雙方的核潛艇只開啟了被動聲吶,而核潛艇的噪音太小,所以誰也發現不了誰。
主動聲吶雖然聽起來很神奇,彷彿各類潛艇無處可逃,但是主動聲吶開啟之後、開啟聲吶的裝備會先一步暴露自己的位置,而聲吶的單位又沒有潛艇的攻擊範圍廣,所以往往先開主動聲吶的人、會先成為靶子。
這也是核潛艇不使用主動聲吶的原因。
其次,頂尖的潛艇、尤其是核潛艇,都使用了橡膠消音瓦、這種頂尖材料可以錯誤引導敵方的主動聲吶,因為它會吸收一部分聲音、再反彈回去,所以會讓敵人產生距離上的誤判。
並且雖然中頻聲波的探測力度、精確度最強,但為了保護動物,各國只能使用低頻聲波,所以主動聲吶對潛艇的探測能力進一步下降。
此外,除了科技技術、海底還有很多特殊地形,潛艇可以利用地理優勢讓主動聲吶無功而返。畢竟聲吶只是發出聲音、它不能穿透物體、更不能無視地形的遮掩。
所以,主動聲吶並沒有那麼神奇、也並不是“戰無不勝”,潛艇還是可以埋伏在特殊地形、隱蔽地等待航母到來的。
當然,跟著航母跑肯定是不行了,但可以等著天上“掉”航母。
至於磁異常探測,它的探測距離不夠深,探測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如果核潛艇老老實實潛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發現它,這也就是俄羅斯可以制約美國的原因,因為美國找不到俄羅斯的核潛艇在哪。
美俄核潛艇技術都很好、誰也奈何不了誰,雙方多次相撞就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雙方總在同一片海域演習,核潛艇相撞概率最高)
總而言之,在航母停止執行的情況下,潛艇待在航母下方完全沒問題。
即便出了問題,也是航母先出問題,因為先開主動聲吶的、會先暴露,會先遭到潛艇的武器攻擊。(當然,關鍵還是看矛和盾哪個更高階)
注1:中頻聲波會讓海中的動物“集體自殺”,所以目前被禁用。
注2:英國“前衛”號核潛艇和法國“凱旋”號核潛艇在大西洋相撞,就說明反潛不好用。那是雙方都可以經過海域,什麼反潛設施都可以經過、也沒被任何人發現。
注3:中國685型核潛艇可以潛到海下1250米,到了這個深度、結合地形和反聲吶技術,什麼反潛都不好用。
事實上,核潛艇只要不主動暴露,就只能被另一搜核潛艇撞出來,這也是世界形式大體和平的重要原因。
-
8 # 紅龍軍團長
拜託,9102年了,還在玩“守株待兔”的遊戲。得反問您一個問題,潛艇怎麼才能靜臥到航母下面呢?
航母不孤單,不會單獨作戰。航母作為主心骨,拖家帶口出動,外圍的驅逐艦、護衛艦、獵潛艦、潛艇等艦艇最大的作用就是防空與反潛。驅護艦有完備的反潛偵察裝置,包括軍艦上的拖拽聲吶、反潛艦載直升機,潛艇一前一後為航母開路斷後,以潛探潛,以潛反潛。
航母戰鬥群反潛作戰示意圖
反潛巡邏機
反潛巡邏機搜潛示意圖
新型深潛潛艇
隨著潛艇的噪音水平的降低,以及續航時間、潛航深度的提高,潛艇對水面艦艇仍然有相當大的威脅。潛艇的噪音水平已經與大海背景噪音差不多了,提升的空間已經不多。各國正在謀求潛艇續航能力與潛入深度的突破。比如:7月初,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一艘特種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海底發生火災,導致艇上14人犧牲,該潛艇可能是俄羅斯正在研發的AS-12核潛艇,採用鈦合金球狀耐壓艇體,最大潛深超過6000米。潛艇躲在數千米深的海底,目前的探測手段基本毫無辦法。
-
9 # 河東三叔
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只是這種戰術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攻擊航母還是為了躲航母?早期軍事架空類小說經常有類似情節,在軍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如何以劣勢裝備取得不對稱優勢,就涉及到用潛艇預先埋伏在航母可能經過路線,守株待兔一擊而退。
這種戰術有一定的偶然性,萬一航母不走這線路就白等了,同時就算要攻擊航母或編隊也犯不上直接開始沉底,而是在魚雷有效攻擊距離上開火,總得考慮逃生的可能。
首先,題目中所謂的關閉發動機沉底等航母,這種概率在上述戰術下是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但是這麼做的目的難道是垂直攻擊,還是想破個世界紀錄?
其次,就算垂直角度下航母沒發現,但是整個航母編隊可不止一艘戰艦和反潛飛機。
最後,航母不會平白不故停在一個位置,在正常巡航狀態還是會動起來。那麼水下的潛艇是準備動還是不動,動的話想追趕航母編隊啟動發動機立刻被發現,難道讓潛艇開足馬力追趕航母編隊,不現實也不可能。
迴歸正題,關閉發動機潛伏水下確實很難被發現,潛艇以守株待兔的方式伏擊航母編隊不是沒可能,但是需要考慮攻擊和撤退想結合。
-
10 # 司馬釗
有人說潛艇坐底一直是潛艇作戰的常規手段,其實這只是二戰以前的說法,那時的武器系統射程都很有限,手段也不多,通常就是魚雷深水炸彈等等,而反潛聲吶系統主要是靠人力去聽,探測距離也有限,誤差也大,總體來說反潛攻潛的技術手段和武器手段都不強,因此潛艇坐底是標準的潛艇戰術手段,但是現在艦船對待潛艇有著眾多的辦法,被動聲吶,主動聲吶,電磁探測器,反潛拖曳式水聽器等等,特別是拖曳式水聽器如果根據需要布成一定範圍的矩陣,對於水下的物品來說基本就是透明的啦,還有主動聲吶對水下物體的探測也是極為精準,很多測算都是計算機完成對聲音的識別度幾乎沒有誤差,而且不光是對聲音的鑑別,還有對水下物品的回聲鑑別,就像現代醫學所用的B超,對水下像潛艇這麼大的物品的辨識完全不會失誤,最主要的是航母編隊有著眾多的護衛艦艇專門對付潛艇的,並且反潛直升機,反潛巡邏機,反應速度快,攻擊手段多,只要被鎖定基本上是毫無生望的,因此現代的潛艇絕不敢輕易接近航母的防衛圈的,核潛艇打擊航母編隊的手段只能利用水文條件預先潛伏在航母編隊可能出現的方向,在自己攻擊能力範圍,迅速發射導彈或魚雷並在預先撤退路線上有自己艦艇的掩護,迅速溜走,並且一般情況下潛艇攻擊航母編隊不會是單艇作戰,一定會是幾個方向同時發動攻擊,只要有一發導彈突破封鎖,航母編隊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只要撕破航母編隊的防衛圈,其他的打擊手段就會最多限度上損傷航母,因此對付航母不是簡單的一種攻擊手段就可以得逞的。況且即使是核潛艇下潛深度也是有限,這麼淺的坐底,對現代航母來講不僅夠不成威脅,反而對已關閉動力的潛艇威脅巨大,因此這種戰法已完全不合時宜了。
回覆列表
相對來講,二戰以後潛艇的進步大過於發現它的武器平臺的各項進步,雖然探測與攻擊的平臺更為先進,但是潛艇發展也是很快的,那就是核潛艇。無論是潛航時間、下潛深度、噪音水平、攻擊的範圍(新型的潛射導彈和新型超空泡魚雷),等等這些都超過了水面艦艇的發展。
外行說的話,核潛艇在航母下面坐底是絕無可能的,航母對待潛艇有著眾多的辦法,被動聲吶,主動聲吶,電磁探測器等等,最主要的是航母編隊有著眾多的護衛艦艇專門對付潛艇的,潛艇絕不敢接近航母的防衛圈的,核潛艇打擊航母編隊的手段只要利用水文條件預先潛伏在航母編隊可能出現的方向,在自己攻擊能力範圍,迅速發射導彈或魚雷並在預先撤退路線上有自己艦艇的掩護,迅速溜走,並且一般情況下潛艇攻擊航母編隊不會是單艇作戰,一定會是幾個方向同時發動攻擊,只要有一發導彈突破封鎖,航母編隊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只要撕破航母編隊的防衛圈,其他的打擊手段就會最多限度上損傷航母,因此對付航母不是簡單的一種攻擊手段就可以得逞的。
我想這一戰術,不大可能,理由有三,一,航母出動,有預警機,反潛機,導彈艦,魚雷艦等艦艇組成編隊出動,方園幾佰公里,水下幾佰米,就像一面鏡子,二,就算突擊成功,自己怎麼撤退,面對航母下沉和海水產生的渦流的威嚇自身安全,三,潛艇潛伏海底離航編隊那麼近,用什麼武器攻擊,總不能用機槍火箭炮吧!
航母編隊上有反潛偵察機,下有核潛艇,航母經過的地方方圓幾百公里都搜很多遍了,潛艇是可以關閉發動機,但堅持不了多久,很多裝置是不能停的,時間久了肯定被發現,再說魚雷不是多深都能發射的。對付航母只能反艦導彈或東風31之類的陸基導彈飽和攻擊。
航母編隊的反潛作戰能力不是你能靜臥在水底就能躲過的,編隊那麼多主動聲吶來來回回掃描海底,躲得住嗎?而且海那麼大,潛艇只能守株待兔等航母經過,航母一定就能經過潛艇躲得地方?如果是核潛艇,即使懸停,他的反應堆也在工作,一回路水也在不斷的迴圈,所以還是有工作噪音產生。而常規潛艇如果關機,那是真的關機,可以不發出一點聲音。這就是常規潛艇的優勢。
臥底首先不能在深海,不能大於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這樣就限制了絕大部分海域不能採用此種戰術,臥底後關閉發動機,所有機械包括聲吶也不能用,潛艇在水下感知周邊態勢的唯一手段就是聲吶,兩眼一抹黑,也不知道敵人艦艇在哪,有什麼意義?
潛艇停機一般是坐沉海底待機或是規避反潛,如果背景不夠複雜還是有可能被聲吶掃到識別,當然是敵軍確認這片海底有內容,反覆定向偵查,一般情況聲吶平掃不會發現。潛艇關機待機攻擊一般是固定航道或是預測敵軍航向,能否得手就看敵軍警惕性程度和自己的戰術素養了。
潛艇在行進中是很難穿透航母編隊進行潛伏的,這種可能性只有一種,就是潛艇預先停機埋伏於航母途徑處,而航母編隊又恰好於埋伏的潛艇上方停歇,且不說這個概率問題,即使成功潛伏了,艦隊如果靜止休整,安全防護級別應該是最高的,也會很快被搜尋出來,航母編隊的AN/SQQ-89反潛系統、反潛搜尋魚雷等這些美軍標配的傳統聲吶和鐳射、熱成像外,還有最新的海底遙感系統(電磁、微波、鐳射等掃描照射系統),在海底潛伏的潛艇(實際上無法下潛到海底,大多數潛艇在600~800是極限了,少數另類能潛到1000以下,但也不可能長時間下潛,如果能在海底潛伏真的不可能被發現了)。所以現在戰爭環境下,潛艇無法也無需潛伏到艦隊能夠發現的距離內,潛艇最佳的打擊距離(魚雷在20公里左右,導彈在150~200公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