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其實絕句也好,律詩也好,總歸是一種文體,只是意境構築好,用字精煉,注意平仄押韻即可。所以命名其實和寫文章差不多。

    我們先看看古人怎麼給詩取標題的。

    最初的詩,是沒有標題的,哪怕非常成熟的《詩經》時期,依然是沒有的。《詩經》所載的詩歌,是取詩的前兩三字而命名的,比如“關雎”,“蒹葭”之類。

    這一點在其他文體上也是一樣的,比如《論語》,《孟子》中的章節,其實也是取前兩三字來命名的。這說明在那個時代,詩歌和其他文體的界限並沒有分的那麼清楚。對於古人來說,吼兩嗓子的事情,短而押韻了,記錄下,傳唱。不押韻,又長,那就慢慢記下來,背誦,成為散文。

    真正成熟的詩歌名字大概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辭》。取名跟今天也差不蠻多,無非就是兩種:一是提示內容,像《天問》,《湘夫人》;還一種就是樂章名,《九歌》之類的。

    漢初就出現了把兩類相結合的名字,比如劉邦《大風歌》,卓文君的《白頭吟》,班婕妤的《怨歌行》,既說明了是唱的,又說明了歌曲內容。但是在民間呢,基本上還是懶得取,比如《古詩十九首》,都沒標題。

    發展到漢以後,詩開始慢慢和音樂剝離,不再僅僅用於演唱,出現了只用於“誦”的詩句。真正擺脫漢樂府標題的控制,是在才高八斗的曹植手裡。這個時候已經是東漢末年了,文人思想開始獨立了,不再依附於音樂而存在,所以寫的東西該有個自己的標題了。《贈丁儀》,《贈王粲》這些就與後世詩題接近了。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題的出現。

    命名方式主要體現為從不同角度來提示詩的內容或用途。《為焦仲卿妻作》,以及後來的《贈孟浩然》,《贈李白》都屬於此類。複雜一點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就連帶說出了贈詩的理由。

    這也是盛唐詩歌頂峰時期的命名方式,《登高》,《春望》,《夜雨寄北》這些都歸於此類,不過標題也慢慢走向精細化,如《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把事由說得就越來越清晰了。不過時人並不大在乎標題,基本上都是詩句耳熟能詳,標題卻說不大清楚。

    進入宋,標題漸漸有了喧賓奪主的味道。詩人們想了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寫序。就出現了一篇詩詞前面還有些字來詳細介紹作品的各個方面。但是這些東西雖然寫在那裡,並不會影響詩詞的整體性,也就是說你在欣賞正文的時候呢,不一定非得從序文開始。像東坡居士的《水調歌頭》,不多舉例了。

    到了明清時期,標題就越來越長。當然也不是普遍現象,只是說新出現了這種命名方式,比如明末清初錢謙益的《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天啟乙丑五月奉詔削籍南歸自路河登舟兩月方達京口塗中銜恩感事雜然成詠凡得十首》,真是一個比一個長。

    按照這種發展趨勢,咱們現在寫詩是不是該取個《今天飯後閒來無事上網看見你在問詩歌標題的事情一下子沒忍住囉裡囉嗦寫了好幾百字有點助消化感嘆晚餐沒吃飽而作》?

    然後正文是個二十字的五絕,會不會捱打?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說明,真要寫絕句和律詩,因為格律詩是唐詩精魂,就按唐朝的方式來取名字吧,簡單,凝練,概括,就是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推薦的電腦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