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村口拉著牛來回走;江面只撒網不打漁;山坡放羊來回溜……作為攝影愛好者,你會花錢請人“擺拍”麼?在有特色的景區擺拍、在有特色的村莊擺拍民俗,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1
回覆列表
  • 1 # 牧野拍客

    有人花錢按摩,有人花錢嘮嗑,有人花錢擺拍,咱也管不著。只要能出作品,或能帶來快樂,那就盡興地、任性地玩吧。你還別說,獲獎片裡邊還真有擺拍的作品,後讓人揭穿出來了。我嘞個去,大師臉面何處放?話說回來,我還是傾向、習慣採取在不打擾被拍攝物件的情形下去抓拍,這樣我感覺更自然。在拍攝中,就此問題請教過一個大師,他說他並不否定擺拍,但討厭逢拍必擺、生硬地擺,盡力做到擺中去抓取精彩瞬間。

  • 2 # 老莫拍韶山

    存在就是合理,攝影對於中老年來說,就是一種健身活動,中國式攝影也是旅遊的一種方式,透過擺拍,讓中老年初學者模仿嘗試拍攝作品,看起來象那麼回事。另外,器材經銷商也樂意組織這樣的活動,讓中老年初學者容易入門,另外,對景區也是一種推銷,幾個方面都獲益。

    不要把攝影看得那麼高尚純粹,真正成為攝影家的極少,全民化,娛樂化,都未嘗不可。

  • 3 # 柳侍墨

    花錢擺拍這種事,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論。

    談談個人看法。

    我拍過的民俗不多,不過我去過的地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地方越窮,老百姓的民俗花樣越多。

    比如說搗鼓吃的。有些地方的特色食品,像臘肉啊,醃菜啊,粗糧饃饃之類,那都是因為過去的人們吃不飽飯,想盡辦法把好東西留下來慢慢吃。

    再比如納鞋底子、繡鞋墊。也是為了讓鞋底和鞋墊更耐磨。再經過不斷地研究改良,才有了現在的千層底和繡花鞋墊。

    講直白一點,要是過去的人們吃喝不愁,啥都不缺,至於這麼緊巴著過日子麼?

    也就不會下心思研究這些了。

    很多民俗都是這麼來的。

    過去的老百姓物質匱乏,精神也匱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於生計之外,也想有點娛樂專案,於是就有了唱花鼓、打樹花這一類的民俗節目。

    逐漸形成了地方特色。

    有的地方還申請“非遺”,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這也是好事。

    不過有的偏遠地區,老百姓依然是很窮苦的。就算是申請了非遺,領了救濟,也照樣還是糠菜半年糧。

    我說的這是實話,我知道有人不愛聽。

    這個時候,花錢擺拍就是一項很可觀的收入了。

    特色民俗透過各種渠道傳播出去,往大說,有可能招商引資;往小說,至少可以吸引一些攝影愛好者的關注。

    攝影人來拍民俗,除了擺拍要花錢,吃住也得花錢。

    掏錢的人多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比原來好過一點。

    花錢擺拍這事我也參與過,個人覺得,只要合情合理,本著尊重對方的原則,是可以提倡的。

    像問題說明裡的,讓人家拉著牛在村口來來回回的走,只為了拍片而撒網不捕魚的那種擺拍,就有點過分了。也失了民俗攝影的本意。

    另外,我拍民俗的時候也遭遇過宰客現象。一碗大米粥賣幾十塊,你喝不喝,都算你錢。

    一句話,擺與不擺,適可而止。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知道分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中有哪些優勢或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