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處是家鄉
-
2 # haydnch
戰爭中殺降有無奈成分,焚書坑儒雖然有政治原因,但不充分,另外,得罪讀書人,這些是歷來有話語權的人,必然要一直罵秦始皇。
-
3 # 劇透歷史
是誰在罵秦始皇呢?
儒生,也就是讀書人。
罵秦始皇什麼內容呢?
焚書坑儒。
這就叫做:共情!
焚書一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因為當時的一些讀書人反對秦朝實行郡縣制,故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將除秦朝國史以外的所有列國史書,除政府館藏以外的民間私藏詩書,盡數搜剿焚燬,如果私下談論詩書則株連全族,禁止私學,如學習法令需以官吏為師。以此防止百姓以古非今,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
這件事沒什麼爭議,秦始皇確實在文化典籍的傳播方面起到了負面作用。這對倡導有教無類的儒家而言,是不能容忍的。
至於坑儒呢,就有點爭議了。
那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因為始皇帝痴迷長生之術,被侯生、盧生、徐福等人欺騙,捲走不少錢財。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見自己的長生不老之夢不能實現,卻變成了江湖騙子的“生財之道”,秦始皇龍顏大怒,下令將460多個犯禁者坑殺。
按理說,秦始皇坑殺的不應該是儒生,而是一群鼓吹長生不老之術的方士。但是偏偏後面還跟了一段記載,說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勸諫父親不要殺戮過甚,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
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殺的就真的是“誦法孔子”的儒生。於是,此行為被漢代多部著作形容為“焚書坑儒”,這個說法就此傳開。時間一長,秦始皇究竟殺的是江湖騙子還是儒家讀書人,已經難以考證了。
無論秦始皇當年坑殺的究竟是什麼人,但“焚書坑儒”的名氣都太大了,以至於歷代讀書人都將其視為秦代暴政的“鐵證”。
說起來,從人數上看,秦始皇不過坑殺了460多個人,和動輒坑殺幾十萬降兵的白起、項羽根本沒法比。為什麼就被抓著不放呢?
因為其中確實有本質區別。
白起、項羽坑殺降兵的行為,是發生在戰場上,處死的也都是敵國的士兵。雖然自古以來殺降行為為人不齒,但戰場本來就是一個會隨時喪命的所在,上戰場的士兵,當有必死的覺悟。
換個角度考慮戰場環境,如果趙括打贏白起,不殺秦軍?若是章邯擊敗項羽,會有楚軍的好果子吃?
所以,這裡面還有一絲願賭服輸的成分,投降後被殺,雖十分悲慘,但與戰死沙場也相差無幾。這些人為國捐軀,也算死得其所。
而白起、項羽固然殘暴,但殺死降兵的行為一來減少敵軍的戰鬥力,二來可以對敵國上下形成震懾,三來減少了部隊看管俘虜的成本。正應了孫子兵法那句話:
“兵者,詭道也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反觀秦始皇,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460多個人無論是儒生還是術士,都是秦朝的百姓,所以秦始皇殺的是自己人,這就是統治者對百姓的屠殺。無論儒生還是術士,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身不披甲,手不執兵,把這些人活埋,想象一下畫面,都覺得很悽慘。
更關鍵的在於,後代撰寫書籍的是文人,文人對文人自然能有一種“共情”。縱然跨越千年,想象著那些前輩並無過錯,卻要被推入深坑,活活掩埋,他們能不義憤填膺嗎?
後代文人讀聖賢之書,為的是博得功名、報效國家,那如果他們面對的皇帝也像秦始皇一樣大開殺戒,他們怕不怕?所以,焚書坑儒要日日講,常常講,作為一個反面典型,告誡統治者引以為戒。如果你學秦始皇,你就會像秦朝那樣,很快滅亡。
故而,反覆批評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既是讀書人對統治者的一種勸諫,也是士大夫官僚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然而,如果後世文人都能確定,秦始皇坑殺的不是儒生,就是一群江湖騙子,他們會不會就不批評秦始皇了呢?
也不會!
一來,戰國末年還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就算是煉丹術士,也是陰陽家的一種,而推崇黃老之術的也大有人在,有些還是被後代文人視為榜樣的,如漢初的張良等。
結合當時的情況看,術士不一定是騙子,他們和儒生一樣,都不是當時的主流而已(秦朝主流是法家)。所以後代儒生對這些術士依然會有共情產生,依然會堅定地為他們鳴不平。
此外,無論坑儒之事的真相如何,焚書卻是真的存在的。就是因為秦始皇焚書,讓許多儒家經典斷層,有的遺失,有的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版本。
如《尚書》就在漢代分為古文、今文兩派,原因就在於秦朝將民間的《尚書》都焚燬了,碩果僅存的一部並不完整,後又有人聲稱擁有完整版,卻不被很多人認同。兩派支持者互相爭執,喋喋不休。
讀書人苦為這種事情所累,追根究底,就怪在秦始皇焚書頭上。這個大家也應該理解,畢竟,儒生就是靠著讀書吃飯的,秦始皇弄得他們讀了一輩子的書都不知道是真是假,能不恨嗎? -
4 # 天空昊主
主要還是影響和感受,一場大火撲滅後,人很快就能淡忘。整天被太陽晒著,又怎麼能舒服了?!項羽和白起的事,畢竟都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而秦始皇的統治卻一直在延續。這就是人性,別人的痛苦,只是短暫的同情,自己的難受,又怎麼能不罵娘呢?!尤其是我們的文人,看別人的時候,總喜歡越完美越好。對待自己,當然是越舒服越體現社會優悅性。秦始皇你敢殺文人,就不能怪我要狠狠地針對你了。項羽和白起殺多少人,和我文人都沒關係,象徵性的敷衍兩聲,也只是希望我別遇上就行。可秦始皇竟然公開殺我文人,那就真是“叔叔都可忍也”!
-
5 # 煮酒聽史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而戰爭,自然就是要死人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叫白起的大將,被人稱之為“殺神”。他之所以獲得了這個稱號,就是因為他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
無獨有偶,秦朝末年,胡亥昏庸,使得秦朝境內烽煙四起。起義不斷。隨後,項羽率領著起義軍在鉅鹿擊敗了秦軍主力,章邯率領二十萬大軍投降。為了防止秦軍造反,項羽選擇了坑殺二十萬秦軍。
按理來說,無論是白起的行為,還是項羽的行為,都是要受到譴責的。可奇怪的是,這兩位在歷史上的名聲還不錯,反倒是秦始皇坑殺儒生被罵了很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白起和項羽是在戰場上殺敵的,秦始皇不是自古以來,戰場都伴隨著殺戮,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白起殺降兵,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考慮,也是為了消滅敵國考慮,這在戰國時期是一件平常之事。
換句話講,如果長平之戰,勝利的人是趙國,趙國的將領也未必會放秦國的軍隊回去。當時的秦國乃是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趙國好不容易打敗了秦國,也斷然不會放過這次重創秦國的機會。
項羽這也是同理。起義軍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秦朝的統治。況且在兵力上而言,起義軍本來就不佔據優勢,眼下好不容易擊敗了秦軍,哪有放過之理呢?
因此,白起和項羽的做法雖然殘忍,但是站在他們各自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秦始皇坑儒就不同了。
史書上記載,秦始皇坑儒的起因皆是因為方士咒罵。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大耗錢財,讓方士們去求取那長生不老之藥。方士們知道這世上沒有什麼長生不老之藥,因此在欺騙秦始皇一段時間後,就畏罪潛逃了。秦始皇得知後大怒,下令徹查此事,於是便有了這坑儒事件。
可以看出,在秦始皇坑儒一事上,其動機完全是出自秦始皇的私心。和白起,項羽相比,秦始皇的行為就顯得不堪多了。
白起,項羽不是沒人罵,只是向來成王敗寇爾白起和項羽的行為,雖然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做出的選擇,但是他們終究還是坑殺了那麼多的人。而他們之所以沒有背上什麼罵名,就是因為他們是勝利者。歷史向來是勝利者書寫的。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難道真的沒有罵名嗎?這是不可能的。他國暫且不論,趙中國人對白起肯定是恨之入骨,就連白起自己臨終前也說了,自己是罪過太大,早該死了。項羽也是同樣的道理,項羽坑殺秦軍,火燒咸陽城,秦人對他肯定是恨之入骨的。
之所以他們兩個人的罵名不多,皆是因為他們是勝利者,沒有會在乎失敗者的感受。而秦始皇的秦朝被推翻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作為秦朝末年中的獲勝者,漢朝皇帝肯定會不遺餘力地抹黑秦始皇,這才使得秦始皇的名聲如此之臭。
結束語成王敗寇,自古如是。
-
6 # 長島男爵
司馬遷捧項籍,相當多數的後人的風評都被他牽著鼻子走。
秦政不喜歡儒生,掌握話語權的儒生自然不會對他有什麼好評,劉邦同理。
至於白起,他不過是打工仔而已,沒有秦王的預設,這麼大的決定他能下嗎?
-
7 # 張遼陽
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事情是被黑化了,後朝推翻了前朝,畢竟要黑化他們。誹謗前朝是漢朝史官、文官的一項政治任務。只有黑化了前朝,他們造反才能順理成章。
白起和項羽殺害俘虜,那容易被人們理解。戰神們打了勝仗,不可能讓俘虜們把自己的口糧吃掉吧。要是放了他們,他回頭又過來打那怎麼辦?戰爭本來就是那麼殘酷。
-
8 # 讀春秋思無忌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鉅鹿之戰後,章邯和項羽對峙長達7個月,章邯投降,項羽坑殺20萬秦軍。這些都被載入史冊,要沒人罵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和世人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譴責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白起和項羽兩人都因為卓越的軍事作戰能力而備受世人關注,也有很多關於他們的文章。但是,細看那些文章,大多是聚焦於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或他們參加過的某次戰役。
例如,影響白起最大的兩場戰役,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長平之戰成就了他戰國殺神的稱號,而邯鄲之戰讓他含冤而死;項羽也有兩大戰役,鉅鹿之戰讓他問鼎西楚霸王,垓下之戰讓他魂斷烏江。
2)秦始皇:因為被譽為千古一帝,所以世人更多的關注他的過
再說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而且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不但統一了天下,還有文字、車轍和度量衡,更是開創性地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用中央集權制度來管理天下等等。
因為秦始皇對後世的影響力實在是前無古人,所以總有一些好事者為了出名,對他評頭論足,雞蛋裡挑骨頭者也不少。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學過物理的,都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那麼反作用力也越大。如果說白起、項羽有影響力,那基本是在軍事領域,一般老百姓,特別是愛寫文章的文人墨客還不定太瞭解他們。而秦始皇估計除了3歲小孩,不知道他的很少吧?
02 原因雖然同是坑殺,但是性質還是完全不同。
白起、項羽雖然坑殺的降兵人數為秦始皇坑殺的儒生的數百倍,但是前者是為了戰爭勝利的需要,後者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並堵住別人的嘴。
1)白起、項羽為了保證勝利果實,不得已而為之
2)秦始皇為了掩蓋求仙的錯誤而不惜坑殺儒生來堵住悠悠眾口
始皇帝一時糊塗啊,他殺得了400多個儒生,殺得乾淨天下的儒生嗎?只要還有儒生活著,就會有人將此事編入書籍,來揭發秦始皇所剛的這件蠢事。事實證明,2000多年過去,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事仍然遭到世人唾棄。
綜上所述,白起、項羽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果實,不得已而為之,雖然殘暴,但是傷痛隨著時間流逝總會過去。但是,在和平年代,秦始皇為了掩蓋自己求仙失敗這件蠢事,又幹了一件更蠢的事焚書坑儒,遭到世人唾罵不也是應該的嗎?
03 世人對歷史的瞭解從歷史這個角度去考慮,有很多人對先秦這段歷史還是比較陌生的。除了那些軍事愛好者,估計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白起,甚至是項羽。至於他們坑殺降兵,就更鮮為人知了。
結語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從世人對先秦史的瞭解程度,秦始皇所受到的關注度是白起和項羽無法比擬,特別是千古一帝的稱謂,使得他的每一個過錯都會被放大上萬倍。
另外,就雙方的動機來說,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白起和項羽為了保住勝利果實而不得已為之,隨著時間的流逝,怨恨會慢慢消失。然而,在和平年代,秦始皇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妄想通過坑殺儒生來堵住悠悠眾口,實在是難以服眾,遭到世人唾棄,也屬正常。
參考資料:《史記》
-
9 # 原號求圖55
歷史真相再一次告訴我們:
有時候,寧可得罪一個國家、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時代的人,也不要得罪某些會拿筆桿子寫書的人……
不然,他們不僅讓你活著捱罵,哪怕你死了,他們依然能讓後世之人罵你幾百年,幾千年,那都不是事兒!
比如:秦朝的秦始皇、宋朝的陳世美……
-
10 # 川劉立勝
兵家殺的是那些小集體不團結的人,讓他她們的子孫後代確實感到團結才有長期發展的真喚醒,而奏焚書是毀了中華古文明最有紀載的中華財富,從他當時對文客出謀劃策害他有關係,總起來說他的貢獻中國統一是保護了多少家庭的完整,想對白起殺人,他的焚書真是有苦難言,貢獻是白起的多少陪,可中華的文明統一就和現在的漢語一樣有價值,語言不通就是社會發展的難題,他那時的真設想這得查一下他的社會文化改革才能正論。
回覆列表
第一個建立統一國家的是秦朝,我們應該叫秦族、秦人、秦語才對,怎麼會叫漢族、漢人、漢語?
漢族不是一個以地域和血緣關係劃分的民族,而是一個以文化認同感劃分的民族。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斷絕的古老文化,對整個東亞影響深遠,可見文化的重要性了。
中國傳統文化奠基於春秋戰國,自此之後兩千年,再沒有重大文化背景的變化,直到新文化運動才發生,而此時民族已經根深蒂固成型久矣。
始皇焚書坑儒,看似殺人並不多,但對文化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任何一次大屠殺,幾乎使得春秋戰國三百年所建立的文化徹底消亡。萬幸二世而亡,立國不過十幾年。漢初,還有大量知識分子存世,經過收集整理背誦,終於重新延續。假如秦朝能立世百年,很難說還會不會有“華夏中國”這個概念。
始皇作為一代雄主,說到殘暴未必就超過後代,然而他的“焚書令”卻險些把“漢人”徹底滅族。這樣的行為,罵他兩千年,一點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