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淡風青

    “速“”的本義。

    速,疾也。從辵束聲。

    原來寫成這樣:

    辵(chuò),《說文》的解釋是

    乍行乍止也。從彳從止。凡辵之屬皆從辵。

    簡單說,凡是和走有關係的字都從辵。這個字現在簡化成“辶”。

    這是馬融大師說的。馬融是誰,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專門研究《六經》的,地位相當於單雄信,是當時六經研究的扛把子。馬大師說啥就是啥。馬大師注六經,其中就有《易》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馬大師說:

    速,召也。

    一言定乾坤。於是,“速”就有了這麼一個解釋。

    漢字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一個漢字,有本義,引申義,再引申。總是有聯絡可以探尋。大師這種稀缺資源不常有,沒有大師的年代咋辦?馬大師說的對不對,咱們來看看。

    除了這句不速之客中的“速”解釋成“召”,還有這句: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詩經·小雅·伐木》)

    這兩個“速”,譯成“召”似乎也沒問題。但譯成“快速”好像就有問題。逮著個小羊羔,那得邀請叔叔伯伯來聚餐;逮著個肥牛,那得邀請舅舅們來聚一聚,這是個心意。別讓長輩挑理,說晚輩不會辦事。你可以不來,但我必須邀請。

    但是轉念一想,這會不會是個省略句,速只是表達下急切的心情,快去(請)?

    “不速之客”是個省略句。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佔了古文篇幅的85%,也就是說,想找個沒有省略的文言句子會比找一個有省略的文言句子還難。省略句中有一種省略動詞的情況。比如:

    一鼓作氣,再(鼓 )而衰,三( 鼓)而竭。 (《左傳·曹劌論戰》)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 )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這兩句都是常規省略句,蒙前省。這樣省略可以避免囉嗦,使語句精煉。像這句:

    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陸機《<文賦>序》)

    曲盡其妙:曲折深入地將其奧妙處都表達出來。形容表達的技巧很高明。(《漢語大詞典》第7027頁)

    在這裡,“表達”對應的是“曲盡其妙”中哪個字?好像沒有呀。“盡”是“完全”,動詞省略了。

    回到《詩經》中那句話,“以諸父”。出於字數限制或音韻的考慮,詩經中四字句為主。速在這裡如果是表達的一種心情,那就更有魅力了。

    快速地(請)叔叔伯伯過來聚餐。

    這種作為晚輩的心情表達的就很充分。就像黃獅精得到孫悟空三人的兵器,急急忙忙地去請九頭元聖來赴宴一個道理,紅孩兒請牛魔王吃唐僧肉,也是“你與我星夜去請老大王來”。作者得到肥羊肥牛,就急切地請長輩來享受,表達的就是這種心情。如果把“速”解釋成邀請,味道上一下子就平淡了許多。

    同樣道理,“不速之客”這個詞也應該是個省略動詞的省略句,原文: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 離)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易》)

    回家,發現來了三個沒有快速(離開)的客人,那隻好敬著,這樣最終結果也不錯。

    本來以為是過客,誰知人家賴著不走,那怎麼辦?實力不夠,供著唄。等到人呆膩了,或許就走了。

  • 2 # 秦客逸民

    這個成語,反映出了一個生搬硬套的問題。《周易》是深奧的經典,有字字玄機的境界,裡面組合出的政治詞彙,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往往並不適用。在《周易》裡面,速字有特別的含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這個成語裡,用這個字是不嚴謹的,是將錯就錯的。

    平時使用這個詞,可以寫成“不素之客”。不素,就是平素沒有什麼交情的意思。如果交情到位,不請自來也很正常。“不速之客”帶有貶義,然而不請自來未必都是壞事。去好朋友家串門找酒喝,有時候不打招呼去,比提前打招呼更受歡迎。由此也可見,不素比不訴更準確。當然了也要根據語境,“請客訴客”,就是告訴的意思,就得寫成訴。

    不素還可以解釋成不吃素。來了不素之客,主人有點不樂意,甚至有點緊張,為什麼?因為來的人不是吃素的,不是善茬。

    這個日常語言運用,要有利於表情達意,沒必要死抄經典。

    即使在經典裡面,前兩句說“需於血,需於酒食”,後一句說“不素之客”,也說的過去,又是血又是酒的,挺符合語境。來的客人不吃素不是善茬,雖然沒有交情,但是要好好招待,能拉攏就順便拉攏了。

    一方面,引用經典,不能生搬硬套。另一方面,經典已經轉手傳抄了很多遍,可能會有錯別字。讀書需要有客觀的態度,不能死鑽牛角尖,如果真的是個錯別字,卻還非得把它解釋出來,那就只能牽強附會了。總體來講,周易的錯別字很少很少,比起尚書詩經要少很多,但是少不代表一個沒有,在讀的時候也需要慎思審問明辨。

    其實在易經裡面,寫成不素之客,意思會更明顯,寫成不速之客,意思也不錯。不速就是不著急的意思。“有不速之客三人來”,為什麼是三人,而不是二人四人?因為在商周時代,按慣例,天子要在州牧之國設定監察官員,定員為三人。周文王作為雍州牧,紂王有必要在他身邊設定這三個人,這三個人受紂王派遣,負責收集周文王叛亂的證據。然而這三個人來到周國後,並不急於跟周文王對著幹,而是有觀望的態度,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算盤,也知道商朝氣數有限了。這種情況下,如果周文王拉攏他們,他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如果周文王敵視他們,他們就只能一氣之下公事公辦了。周文王是智者,考慮的面面俱到,把“不急於找他麻煩的敵客”,招待的妥妥當當,成功地瓦解了敵方,成功地團結了可以團結的力量。

  • 3 # 俚言雜談

    也難怪,現在的“速”字的正解是迅速、快疾。但是,放在不速之客之中,就無法理解了。對吧?

    不過,通常所說的迅速的“速”的這個字義,僅僅是原字義中的一種,而不速之客中的“速”是另一種意思。

    不速之客中的“速”字,《康熙字典》早有解釋,除了迅速的意思以外,還有:

    【玉篇】召也。【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

    讓我們再看看其他的例子吧。先看看《詩經·小雅》: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再看看宋代司馬光的所著的《訓儉示康》怎麼說: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司馬光告誡諸位君子,貪圖享樂,就會招致禍災。

    可見,在不速之客當中,“速”就是召喚的意思。

    其實,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毒”字,按照《說文解字》原意是:

    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草厚為毒。如果草叢厚密,人貿貿然嘗試之,就有可能遭遇不測。這才衍生出現在我們理解的“毒”字的意思。

    所以,做學問切不可望文生義,遇到有點拿不準的地方,更應該慎之又慎才好。

  • 4 #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不速之客”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出自《周易》:"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後世對於這個成語的解釋有很多爭議,不速之客究竟是什麼含義?其中的“速”又作何解釋呢?

    熊寶寶的床上躺著一位不速之客

    二、“速”是迅速、快的意思,那麼“不速”就是不快之意,引申為滯留或者久久不走的意思。按照這個意思不速之客就是滯留很久或者久久不離去的客人。

    三、第三種解釋,速與肅通假,肅是恭敬、恭順之意。按照這個解釋,不速之客是不恭不敬的客人。其實這種解釋比較符合《周易》中“不速之客”的含義。

  • 5 # 洛書圖解周易

    水天需是能功相生:天在下為體,是庚是能源動力——蓄勢待發,乾綱獨斷;水在上為用,是亥是發功施為——號令天下,多言必失。故需卦講的是君王當謹慎頒佈政令國策,不要指望立竿見影,需敬重客觀的反饋及根據反饋結果隨時調整決策。

    沙、泥、血都是取象比喻,用拆遷比喻的話,沙是曉之以情,泥是動之以法,血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泥取水山蹇象——坎水是災害在外,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路南行,民難治。

    如何在專政與民主之間取得平衡,首先是完善功效考核機制(稽式),以短期功效反饋常加調整(豫——敬之終吉),其次若是以長遠功效來看苟利國家(玄德遠矣),則不搞形象工程(與物反矣),不計個人榮辱禍福力排眾議推行(玄德深矣)。

  • 6 # 嚴師說字

    速(肅)是由欶的省形“束”和走的變形“辶”會意而成的字。欶“束”表示吸飲,這裡指示召邀賓客飲酒;“辶”表示行走。借“肅”聲表示恭敬引進。所以,速的本義為召邀恭敬的客人快至。

    肅(夙sù)是由“肀”、川和“八”組成的字。“肀”在這裡表示手握竹竿或木棍;“川”表示河流深淵;“八”表示分析判斷。肅為人過河流深淵,手握長的竹竿或木棍探測水深,分析能不能過河,小心謹慎行事。寓意持事振敬,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無半點馬虎。借“夙”聲表示持事謹慎、認真、敬畏。肅 [sù]的本義表示人戰戰兢兢,非常畏懼小心。引申1.恭敬,如肅敬(恭恭敬敬)、肅迓(恭迎)、肅奉(恭敬地接受或遵奉)、肅修(恭敬地修書,致親友書札用語)、肅如(恭敬的樣子)、肅服(恭敬順服)、肅然(恭敬的樣子);2.莊重、嚴肅,如肅命(嚴肅命令)、肅括(儀容嚴正而有禮法)、肅容(嚴肅的儀容)、肅陳(陳列嚴整)、肅戒(嚴肅地告誡或警戒)、肅坐(指端正地坐著);3.清靜、安靜,如肅肅(清寂,幽靜)、肅烈(肅穆威烈)、肅森(陰森的樣子)、肅聽(靜聽,含恭敬意);4.嚴峻、嚴格,如肅心(上進之心,行正道之心)、肅遏(嚴加禁止)、肅然(畏懼的樣子);5.峻急,十萬火急的,如: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禮記》;6.敏捷,通“速”,如肅給(敏捷)、肅肅(迅速的樣子);7.揖拜,拜禮之一,即揖,今婦人行禮稱端肅,朋友通函稱肅啟、謹肅,本此,如肅揖(肅拜,直立作揖)、肅香(供香);8.恭敬地引進,如肅客(迎進客人);9.衰落,萎縮,如肅氣(肅殺之氣)、肅景(秋景,秋氣肅殺,故稱);10.清除、平靖、肅清,如肅菁(肅清,削平寇亂)、肅靖(清掃、平定)、肅齊(安靖整飭)、有反必肅;11.整飭、整肅,如肅正(整飭,使端正)、肅衣(整衣)、肅治(整頓治理);12.儆戒,如肅省(整肅自省)、肅慄(戒畏自警)。肅 [Sù]古代州名,隋置,在今甘肅省。肅,州名, 古月氏國也。—《廣韻》

    賓(彬)的繁體賓上面的寶蓋“宀”表示房屋;下面一橫表示門前廣場,或門前的平臺;一橫下是“ ”止的變形,客人到門前;下面的貝,表示攜帶禮物的貴客,總體會意是貴客臨門。借“彬”聲表示主人迎接貴客要彬彬有禮,賓為給你帶來財富的貴客。後來簡化為寶蓋“宀”下一個兵,以軍人列隊站立敬禮之意作參照,在房前或大廳內迎接貴賓。如三軍儀仗隊在人民大會堂的大廳內,或門外廣場迎接國外元首的場景(展示三軍儀仗隊迎接外賓場景)。

    賓與客有什麼區別呢?

    客(可)的字形上面的寶蓋“宀”表示主人的家;中間是“夂”(至),表示有人到主人家;下面的“口”,表示主人家門口;綜合會意為有人走到主人家做客或寄居,主人同意就讓進門為客,不同意就不是客人,會當要飯的或賊轟走,所以客借“可”聲,表示來人得主人認“可”才能進門吃住做客,客居他鄉必須得到當地人的認可,才能久居。對主人來說,賓到是預先通知的主人,主人出門迎接,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他給你帶來財富,是貴客;客是隨機的、沒有預先通知的闖到主人家門。《廣韻》中記載客的讀音來歷是“苦格(ku ge)”二字的切音。苦指艱辛;格指限定、隔閡。表示客居他鄉,艱難困苦,要入鄉隨俗,入境問禁,消除與當地人的隔閡,方可隨遇而安。

    明白了這幾個字的本義,“不速之客”也就迎刃而解了!

  • 7 # 綏格格

    答:請看

    2、成語出處《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3、孔穎達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4、用當今最直白的語言—— 不請自來,突然到訪,主人毫無思想準備。(這種做法欠妥,不禮貌)

  • 8 # 方中員外

    我們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的禮儀之邦,善交際,熱情好客,非常注重待客之道,坐席排位作陪都十分講就,人數身份輩分長幼以及賓客關係都要通盤考慮周全,已為不失賓主之誼,通過本分守禮,真誠好客,以期獲得一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俗稱“有人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不速之客”一詞也就成為了我們的常用語。下面我來解釋一下設麼是 “不速之客”。

    “不速之客”應該為“不數之客”,這裡的文字異寫,應該是語言文字演化的結果,“數”被誤寫成“速”,究其語意,我們可以由其文獻即日常生活白話的使用語境可以推斷出,該詞語意應為客人未受邀請,意外到訪,不在宴客統計人數之內,一般這種情況出現,容易打破主人待客計劃,也極容易造成禮儀不周,更又甚者,還會出現節外生枝,引起不快和衝突。

  • 9 # 忠城蔡價高

    速,拆字為束、走,結束就走。客人遠來,一般會按停留的計劃作別,也就是有歸期,但“天雨留客”“賓主甚歡而多留”等客觀因素,造成最終沒有結束原定歸期就離開,人生短暫,知音難覓,如果家庭糧錢不是很狼狽,與朋友們多在一起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真是悅心之事啊。

  • 10 # 小炁圓寶兒

    不速之客。

    速,疾走。不速,就是慢;

    客,賓客。

    字面意思是“慢客”。聽起來是不是比較彆扭?

    但如果這樣解釋一下,可能就不一樣了。

    客,尤其是遠來之客。在古代,道路和交通工具都不方便,一旦來了客人,基本上不會當天就走,就得住上幾天。

    不速,走的慢,就是說客人來了可能短時間就不走了,甚至可能長期居住。

    這樣一來,不速之客就可以解釋成,來了就不走的客人。這種客,就是惡客,主人家自然不喜歡,所以不速之客最後就引申成了主人不喜歡的客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2歲的我一事無成,我該怎麼辦?